付子堂:構建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

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第一,法治型社會管理是‘行為-過程’范式下的法治;第二,法治型社會管理主要關注的是社會實踐中的法,而并非‘紙上的法’;第三,法治型社會管理應當關注法治所產生的實際效果。
2011年元月,第六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出爐,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以對法治理想與“經世致用”的執著追尋成功當選。這位老牌高校的年輕校長載譽歸渝后,應本刊之邀,將其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文字,以饗讀者。
2010年年底召開的全國政法工作會議關注了“三個問題”,即公共安全、權益保障和社會公平正義,提出了“三項重點”,即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和公正廉潔執法,并設定了“三個環境”目標,即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和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這三個“三”,既是創新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的基調,也宣示了法治秩序與有效社會管理的依托關系。
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是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選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社會管理創新”成為我國許多制度變革的關鍵詞。
早在20世紀初,公共行政學創始人馬克斯·韋伯,按照正當性原則,將支配或統治劃分為三種類型:魅力型或稱卡里斯瑪型統治、傳統型統治和法理型統治。“三分法”的積極意義在于,以對救世主、先知或英雄的崇拜,或對傳統的敬畏而奠定統治正當性的做法,徹底從理性的制定法體系中構筑合法性的統治區分開來,從而為現代理論的延伸拓展了空間。
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是以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為基礎的社會管理模式,其核心目標是實現社會管理的“善治”。所謂“善治”,就是多種管理方式的有機統一,是能夠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模式。世界銀行等國際開發援助組織的研究認為,實現“善治”將最終有助于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
如何經由“法治”達至“善治”?一方面,通過立法、執法和司法,明確不同國家機關的權限,“賦權”即是一種權力形式的保障,也是一種權力限制。最終強調的是通過國家權力設立來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另一方面,通過規定公民對于國家和社會的基本義務,以塑造一種社會共同體的主人翁意識,從而實現國家、社會、政府、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與社會管理的和諧有序。
從人類社會管理模式的發展來看,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無疑是一種較高形式的社會管理模式,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第一,法治型社會管理是“行為-過程”范式下的法治;第二,法治型社會管理主要關注的是社會實踐中的法,而并非“紙上的法”;第三,法治型社會管理應當關注法治所產生的實際效果。
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之所以是當前中國社會管理的最優模式,主要在于,這種模式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實現社會管理創新:
一,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意味著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權力與權利的有機統一。
一方面,通過法治對權力進行界定、規范、約束和控制,從而切實有效地保護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權力本身的保障。將權力納入法治,這既是社會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又是現代政治生態文明的基本特質。另一方面,公共服務能夠滿足社會最大多數人的需要,達到保障人權、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發展的高度統一。公共產品的提供是政府最重要的職能。提供公共服務以滿足社會最大多數人的需要也是政府存在的正當性基礎。通過法治把政府的基本職能確立下來,達到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發展的高度統一。“政府與公民”、差異化主體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現代社會的必然要求,從本質上區別于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也是社會管理模式創新的必然方向。
二,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意味著社會依法管理與民眾參與治理的有機統一。
法律既是主體利益協調的基礎和最好的調節器,也是社會管理的基本標準。法治的精髓在于對公權力的規范和控制,即所謂“治吏不治民”;“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作為各行政主體而言,應該而且必須以法律作為行事的準則,這既是法治的內在需求,也是建設文明政治主體的基本依據。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意味著民眾也是社會管理的主體,而非社會管理的對象。這就要求國家和社會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通過民主機制彰顯差異化社會主體的平等參與性與利益共享性,有效地凝聚社會主體對公共治理的熱情,使不同社會群體能夠相互融入,提高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的水平。
三,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意味著民生法治導向性與管理主體多元化的有機統一。
當前,我國正在由政權建設轉向社會建設,并著力于建構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民生法治,這就要求社會管理模式不斷創新,以適應民生法治的需求,即社會管理模式創新要逐步轉向建構以民生為理念、以法治為依托的新模式。社會管理不僅要政府主導、社會協同,還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實現社會管理的有效性,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服務優先的原則。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就在于能夠發揮差異化社會主體的主體性地位,推動公眾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社會管理,通過法律保障民眾的權利,實現社會管理的長效化。
四,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意味著利益訴求渠道暢通與各種社會矛盾化解的有機統一。
隨著經濟發展的深入,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和利益訴求多元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利益表達機制的暢通是動態掌握社會民生的基本方式,也是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的基礎。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要求完善人民群眾的訴求表達機制,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馬克思早就指出:“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一方面,法治可以為不同階層的利益表達和實現提供必要的制度空間,另一方面,法治通過制度、程序的設置,將這種利益表達和實現控制在社會秩序穩定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在這一過程中,特別是要重視網絡輿論。在互聯網時代,管理的方式發生變化。變則通,通則久。
五,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意味著社會維穩和公民維權的有機統一。
既能維穩也能維權,通過法治來解決各種矛盾,實現社會管理創新,是必然的發展方向。所謂法治,其核心就在于通過權利、義務的規則化配置,通過憲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規等規定公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方面的權利,包括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程序、方式、方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列寧說:“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只有通過憲法確立民主法治,才能彰顯人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當然,法治也并非是社會管理的唯一模式。法治并非十全十美,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但是,與其他的管理方式相比,法治是透明度最高、社會成本最低,最容易讓人接受的方式。法治也是解決執政正當性的一個有力論證。只有通過法治化的社會管理、社會管理的法治化,才能確保公民權利的實現與公共利益的和諧,才能形成社會管理的長效機制。目前中國社會管理模式創新的主要任務,是根據世界格局變化的大勢,從本國實際發展情況出發,進一步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落實到社會管理的各領域、全過程,最終實現一個人與自然和諧有序、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個人權利與自由得到公平保障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本文觀點系作者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研究”(10AFX001)和“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中國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06JJD820004)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