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區第一醫院(101400)溫青久 高桂華
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主要方法之一,采用不同方法化療對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我科室對2005.1.1~2009.2.1共100例胃腸道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分別采用了外周靜脈分次給藥的化療方法與5-氟尿嘧啶加用化療泵經中心靜脈置管持續灌注的方法進行化療,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100例胃腸道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其中,胃癌23例,結腸癌48例,直腸癌29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7歲。隨機進行分組:傳統化療方法為對照組,5-氟尿嘧啶加入化療泵持續灌注化療為觀察組。

附表 兩組毒副反應比較(例)
1.2 方法
1.2.1 化療方法 對照組:化療方案選擇MaYo方案,第1天靜脈奧沙利鉑130mg/m2、亞葉酸鈣200mg/ m2、5-氟脲嘧啶375~500mg/ m2,連續點滴5天(4~6小時/天),4周為1療程,連續6個療程。觀察組:化療方案選擇FolFox4方案,第1天靜脈點滴奧沙利鉑130mg/ m2、亞葉酸鈣200mg/ m2、5-氟脲嘧啶400mg/ m2靜脈滴注后,5-氟脲嘧啶600mg/ m2加入化療泵(Infusor便攜式化療泵),以5ml/h滴注,持續灌注48小時,2周為1療程,連續10~12療程,兩組在每次化療均給予靜脈使用恩丹西酮預防嘔吐。
1.2.2 化療途徑 對照組的化療藥物從外周靜脈輸注,觀察組的化療藥物全部從中心靜脈進行輸注,如鎖骨下靜脈導管或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管。
1.2.3 毒副反應觀察 應用毒副反應觀察表詳細記錄患者毒副反應,如骨髓抑制,感覺神經毒性,嘔吐,腹瀉,手足綜合征等發生情況。按照WTO(1981年)制定的抗癌藥物急性及亞急性毒副反應評價標準[1]分為0~Ⅳ度。
2.1 觀察組的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口腔黏膜炎發生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白細胞減少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
5-氟尿嘧啶屬細胞周期特異性化療藥物,對增殖細胞中各時相均能產生作用,且快速靜點半衰期僅20~30分鐘,緩慢持續靜滴,則血液內維持一定藥物濃度,持續較長時間就可以殺傷不斷增殖的腫瘤細胞,5-氟尿嘧啶加入化療泵持續灌注化療有利于增強其療效[2][3]。此外,化療藥物為細胞毒性藥物,對消化道、口腔黏膜均有損傷作用,而且化療藥物本身會刺激嘔吐中樞。因此,患者化療后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和口腔黏膜炎等[4][5]。傳統化療方法由于給藥濃度大,輸注時間短,易在體內產生堆積作用,胃腸道反應發生率高。而5-氟尿嘧啶加入化療泵持續灌注化療,在給藥濃度相等的情況下延長了給藥時間,化療藥物持續均勻地進入體內,從而降低了藥物在體內的堆積作用,減輕胃腸道反應。傳統靜脈化療采用連續4~6小時靜脈滴注,患者化療時需長期臥床。而應用化療泵化療患者,帶泵后可自行活動,不影響日常生活,且下床活動還有助于改善化療期間的便秘,預防血栓。以上均大大提高了患者活動量,減輕了化療患者的心理負擔,促進了患者病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