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市立醫院(266071)楊一丁 李德愛 劉峙 武剛毅
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院(266033)張偉
山東中醫藥大學藥學院(250355)楊文婷
頭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病因較復雜,其中血管性頭痛最常見,且多見于中青年女性。筆者對本院2009~2010年的患者進行了病例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血管性頭痛患者164例,其中女性患者115例(70.1%),年齡17~41歲,平均28±11.9歲;男性患者49例(29.9%),年齡21~43歲,平均30±9.78歲。正常體檢對照組165例,其中,女性118 例(71.5%),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0±10.7歲;男性47例,年齡23~47歲,平均年齡31±11.3歲。血管性頭痛患者均經頭顱CT及腦電圖等檢查無心腦血管疾病,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險因素。兩組病人無顯著性差異。
1.2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性頭痛,性質多為搏動性或脹痛,發作時間可持續幾分鐘至幾小時,有的可自然緩解或自服止痛藥物緩解。頭痛部位:前額39例,后枕部41例,偏側頭痛66例,全頭痛18例,發作次數與時間多無明顯規律。頭痛緩解期一切活動正常,無先兆癥狀,伴有惡心、欲嘔吐或嘔吐者85例,有頭暈癥狀者111例,視物不清者10例。
1.3 診斷標準 血管性頭痛患者符合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以及國際頭痛學會分類診斷標準[2]。
1.4 方法 采用VIASYS companionⅢ型彩色經顱多普勒,均經顳中窗檢測雙側大腦前、中、后動脈, 經枕窗檢測雙側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臨床診斷技術內容:參照經顱多普勒的診斷技術與臨床應用[3],以及適用頸動脈與顱腦超聲診斷學[4]。
164例頭痛患者和165例健康查體者,均經TCD檢查, 其中MCA為大腦中動脈、ACA為前動脈、PCA為后動脈、ICA為頸內動脈終末端血管、BV為基地動脈、VA為椎動脈。結果見附表1。
鑒于頭痛組患者與正常組患者在TCD血流速度檢測方面相比有較明顯的差異性,提示血管性頭痛的患者出現血流速度增加,且病側血管痙攣越明顯則血流速度越高。顯示血管痙攣為血管性頭痛的診斷依據,為臨床治療血管性頭痛提供了途徑,即以解除腦血管痙攣、改善腦組織血液供應、緩解顱內的血管舒縮功能障礙為原則。
3.1 一般資料 將164例頭痛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治療組82例,對照組82例;治療組給予清腦鎮痛口服液(我院自制中藥制劑)治療,該藥具有活血通絡,滋腎平肝之功。處方: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地龍、藁本、鉤藤、白芍、枸杞子、菊花。對照組給予中藥太極通天液治療。
3.2 治療方法
3.2.1 治療組 給予清腦鎮痛口服液治療,每次10~20ml,每日2~3次,在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擴張血管藥物,可以給予維生素類藥,30天一個療程。
3.2.2 對照組 給予中藥太極通天液治療,30天一個療程。其他用藥與治療組一致。
3.3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頭痛消除半年以上,無生活、學習、工作影響;有效:頭痛明顯減輕,頭痛能忍受,不影響生活、學習、工作;無效:頭痛無明顯改善或頭痛尚能忍受,但對生活、學習、工作有一定影響,甚者需要臥床休息。
3.4 治療結果 治療組82例,臨床治愈54例,有效2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3.9%。對照組82例,臨床治愈33例,有效25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70.7%。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人員TCD檢測血流速度比較(平均Vm,cm∕s)

附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治療結果
4.1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各種因素所致的血管功能舒縮障礙、血流動力學異常改變是引起血管性頭痛的主要因素[5]。因此,在臨床治療上需要修復血管舒緩功能紊亂,改善血行障礙,解除或緩解癥狀,重建正常的生理功能。
4.2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六淫外襲和內傷不足均可導致頭痛。清代葉天士對頭痛的證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臨證指南醫案·頭痛》曰:頭為諸陽之會,與厥陰肝脈會于巔,諸陰寒邪不能上送為陽氣窒塞,濁邪得以上據,厥陰風火乃能逆上作痛。絡脈瘀阻,不通則痛,頭痛多由瘀血阻滯引起。
清腦鎮痛液在治療血管性頭痛上以活血通絡為組方依據,在《醫宗金鑒》涼血四物湯的基礎上,根據臨床實踐經驗加減化裁而成。方中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君藥,地龍、蒿本、鉤藤助君藥通絡定驚、祛風止痛為臣藥,白芍養血柔肝,平抑肝陽,枸杞子、菊花滋補肝腎,散風清熱,以為佐使。全方共奏活血通絡,滋腎平肝之功。本品為純中藥制劑,療效可靠、使用安全,是治療血管性頭痛的較理想藥物,適合醫院開發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