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德明 彭 晶
關于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
□姚德明 彭 晶
創業心理素質是決定創業成敗的重要因素。以當前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采用統計與實證分析的方法,對武漢地區大學生創業的心理素質狀況進行調查統計和分析,并對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提出幾點建議。
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統計分析
知識經濟是以現代高技術為主導的經濟,其本質是創新。知識經濟發展,要求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富有冒險和創新精神的年青大學生擔負起創業的歷史責任。與此同時,隨著高校規模和招生人數的擴大,我國培養大學生的人數與日俱增。大學生就業壓力日趨嚴重,大學生就業率再不能反映高校的教學水平。大學生的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已經成為高校創業教育的熱門課題。創業心理素質研究方法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大學生創業行為進行研究,由此,對創業教育這一研究領域進行了新的理論視野的開拓。而問卷調查法以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為研究出發點,保證了研究的實證性。
鑒于此,課題小組借助湖北省高校團委的幫助,以武漢5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重點圍繞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四個分維度即:創業動機、創業能力、創業人格、和創業相關知識和技能來設計。
本研究量表對大學生創業者創業動機的調查項目借鑒了 Kuratko和 Naffziger(1997)編制的《創業動機結構測量表》、Robichaud(2001)的創業動機量表,創業能力的調查項目采用朱學彥(2004)論文中的有關學術型企業家的人力資本的項目,創業人格的調查項目采用何志聰(2005)論文中的有關企業家個性特質的項目擬定問卷的題目,再用同質法確定要素并篩選所需調查的問題。在對1200名高校大專、本科三年級在校學生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生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并試測后,進行項目分析,修改問卷內容,對內部一致性較差的項目作了變動,最終擬定41個問題,其中創業動機13個題目(調查問卷中的29-42個項),創業能力9個題目(調查問卷中的9-17個項),創業者個性特質8個題目(調查問卷中的1-8個項),創業知識和技能11個題目(調查問卷中的18-28個項)。題項使用陳述方式,包括正面陳述和反面陳述,采用5點記分法。
問卷調查的范圍涵蓋武漢地區本科、大專院校和研究生階段的在校學生,學科包括文、理、工、藝,對不同學歷階段、不同學科和不同年級進行了控制性的問卷發放,力爭使調查具有代表性,能夠比較客觀的反映當代大學生的創業心理素質。具體情況如下:發放調查問卷1200份;學生利用一個小時時間在封閉教室里完成。其中收回1200份,回收率為100%,回收后剔除6份因答案全部相同的問卷和109份無效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1085份,回收率為90.4%。利用spss15.0和Excell對回收的數據進行統計(詳見表1)。

表1 樣本的基本情況(僅包括有效問卷對象)

從表1中可以看到,學生沒有創業經歷的居多數,占全部統計人數的76.5%,學生中有過創業經歷的以男性居多,這與目前的實際情況差不多。
(一)問卷第一部分是對大學生創業動機的調查統計分析(圖1)
創業動機是推動個體或群體從事創業實踐活動的內部動因,是使主體處于積極心理狀態的一種內驅力,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傾向性和主觀能動性。動機的形成有外在原因也有內在原因[1]。

圖1 大學生創業動機頻數統計
對測驗數據總體分布特征的分析是進一步數據分析的基礎。對大學生創業動機問卷進行頻數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對于選擇“符合”項的按照從高到底排列,63.8%大學生認可創業可以獲得更多的個體空間;62.8%學生把創業當作一種挑戰;62.6%的大學生認可創業可以自己做決策;62.2%大學生認可創業使個體生活有保障;59.7%大學生認可創業可以自己為自己打工;58.2%大學生認可創業為了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53.6%大學生認可創業是為了自己的家人提供一份保障;48.5%的大學生認可創業是使個體能夠獲得舒適生活;47.4%的大學生把創業當作獲得大家認可的途徑;43.9%的大學生認為創業可以自己做老板。對于選擇“完全不符合”的項較為明顯的是18.7%的學生不認可通過創業能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15.6%的大學生不認可創業是使自己可以為自己打工。
由這組數據可知:大學生創業動機較為明顯,特別是在 “獲得更多的個人空間”、“把創業當成一種挑戰”、“為家人提供生活保障”、“可以自己做決策”三個方面有著較高的創業動機,這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崇富拜金”思想、能賺錢就是成功的觀念有關,但是同時也有大學生把創業作為積累經驗、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的過程。綜上表明:大學生創業并不是盲目跟從和沖動,而是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目的明確而帶有傾向性。同時在“通過創業提升自己社會地位”、“把創業看成大家認可的途徑”上有著明顯的不確定,說明自主創業在學生中還未形成趨勢,創業還未被普遍認可和接受。
(二)問卷第二部分是對在校大學生創業能力的調查統計分析(圖2)
創業能力:指個體進行創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勝任力,創業能力包括專業技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判斷決策能力、交際溝通能力、創造思維能力、策劃創新能力、人際影響能力等綜合能力[2]。

圖2 大學生創業能力頻數統計
對在校大學生創業能力進行頻數統計可知:對于選擇“符合”項的按照從高到底排列如下:61.7%大學生認可自己是值得信賴并且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人;55.1%的大學生“由勇氣和謀略處理事務”;53.6%大學生對知識的獲取看重的是一種持續發展,而不是短期獲??;48.5%的大學生具有影響他人的能力并使人信服;43.4%的大學生市場開拓意識強烈;42.9%的大學生具有溝通能力;41.3%的大學生有過管理經驗,并擅長組織活動;34.7%大學生對即將涉及到的領域有很好的專業背景;34.2%的大學生對市場變化的判斷能力強;33.8%的大學生具備協調能力;19.4%的大學生了解行業和市場運作和競爭水平;81.5%的大學生不確定自己“對市場的變化判斷能力”。表3得出如下結論:在校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合作能力、人際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差的是了解市場能力和應變能力,其中了解市場能力的得分最低。這體現了在校大學生良好的創業能力潛質和健康的精神風貌,而對市場的判斷能力和協作能力得分較低可能與學生沒有參與創業實踐,缺少鍛煉機會有關。
(三)問卷第三部分是對大學生創業人格的調查統計分析(圖3)
創業人格是指個人氣質和性格在創業行為和活動中的心理外顯。是指在創業活動中有各種心理參與并綜合表現在身心各個方面的,明確指向和影響實踐活動和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的總和,創業人格更具“大五”人格的五個維度(情緒性、責任性、外向性、開放性和相容性)[3]。

圖3 大學生創業人格頻數統計
對大學生創業人格進行頻數統計由圖3可知:對于選擇符合選項從高到低依次為“我勇于承受失敗與挫折打擊”占55.6%;“我一般自信會成功,困難和挫折是暫時的”占58.9%;“我喜歡并勇于向困難目標挑戰”占52.5%;“愿意努力工作并實現目標”占50.2%;“當完成困難工作時我十分滿足和自豪”占45.9%;“我需要做的事別人很難阻止”占39.3%。表明大學生創業意志堅定,有良好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創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創業意志是否堅定、創業心理是否穩定,對創業成功具有較大影響,通過這組數據可知大學生在創業中意志是堅定的,也是很靈活的,同時社會責任感較強。
但在圖4中還可以看出,選擇“不確定”項大于“確定”項的是:“我愿意為達到目標放棄舒適的工作環境”選擇不確定項占40.8%,符合項占35.7%;“我認為自己能決定企業的成敗”選擇不確定項占51.5%,符合項占22.4%;“我經常用獨特的方法解決問題”選擇不確定項占41.8%,符合項占39.3%。這是因為創業具有風險性,大學生不愿承擔未知的風險,而會去理性選擇創業和進行創業,這與大學生自身沒有接觸社會,對于創業了解很模糊有直接關系。
“我愿意為達到目標放棄舒適的工作環境”選擇不確定項占40.8%,符合項占35.7%,說明部分大學生不僅認為自己沒有勇氣開辟事業,同時對自己的生存能力產生懷疑,認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進入社會,而即使有些大學生想盡快進入社會,但他們對自己目前的能力仍表示懷疑,希望在工作中完善自己。出現這種狀況雖然與社會就業壓力過大有關,但也說明我們目前的教育體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學生心理素質不高,對自己的未來顯得底氣不足。
(四)問卷第四部分是對在校大學生創業技能和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統計分析(圖4)

圖4 大學生創業知識和技能頻數統計
從圖4可知:對在校大學生創業知識和技能的量化“符合項”均低于50%,表明大學生非常缺乏創業所需的有關知識,尤其是缺乏關于創辦企業的相關知識、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創業相關理論(社會、職業、經營管理和投資等)。當問到“是否懂創業程序”選擇符合的42.3%,不確定的28.6%;對于“校園有寬松的文化氛圍”選擇符合的為44.5%,不符合19.4%,不確定24%;對于“是否了解當地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選擇符合的為42.3%,不確定的占33.3%;對于“當地文化和尊重創業者”選擇完全符合的為49.7%,符合的占44.5%,不確定占34.2%。說明高校和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是支持和鼓勵的,但宣傳的力度還不大,大學生對創業政策還不是很了解。
(一)注重將大學生的創業動機轉化為實踐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在校大學生有很強的創業欲望,創業動機水平整體較高,但在抉擇是否創業時,卻出現了與強烈創業動機相反的情況,只有不到13.6%的在校學生從事創業活動。高校應把創業教育列入大學教育體系中,作為素質教育和就業指導的重要內容,可成立創業教育教研室,設計出從大一到大三的創業教育課程,或者可引入社會專業培訓機構在校內開展創業培訓,積極探索大學生創業新模式。[4]特別要對高年級(大三學生)的學生進行引導,把創業動機最終轉化為創業實踐。高年級是決定大學生是否創業的關鍵階段。
(二)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在專業教育中滲透創業教育
高校可以對教學計劃進行適當調整,增設一些創業教育課程,并在一些創業實際操作強的專業中增加創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比如管理類、市場營銷、裝飾、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可以通過引入豐富的創業成功與失敗的典型案例展開研討,對學生進行深入系統的創業教育。對其他類型的專業,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程、案例研討,使有興趣的學生從中獲得創業的必要知識。又如結合相關課程教學,組織學生開展模擬創業活動。盡管參與這一過程的資金、時間有限,但是卻有助于學生創業經驗的積累和創業素質的提高。
(三)將創業教育和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
高校支持和引導大學生成立創業社團組織,加強學生社團組織建設,豐富社團活動內容。有的學校社團活動較多,但缺乏有力的引導。學生在組織社團活動中可以申請企業投資贊助。依托學生社團開展創業教育,提高學生創業綜合素質,創業實踐活動內容主要包括企業計劃大賽、組織學生參觀成功企業、開展創業計劃大賽。制定創業計劃是加強經營管理、提高創業成功率的有效措施,是對企業管理、市場營銷、財務、法律、工商、稅收等知識的綜合運用。因此,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創業計劃大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提高學生創業和就業的競爭能力。
(四)將創業教育和創業典型教育結合起來
一是編輯刊登成功創業校友的優秀事跡目錄作為示范教材,“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有具體的典型事例教育學生。二是邀請畢業校友及社會各界創業典型人物做報告,通過他們的現身說法,引導學生審時度勢,正確分析形勢,找準創業目標。三是注意發掘和宣傳在校學生中的創業典型,在校報、廣播、宣傳櫥窗等宣傳媒介上進行廣泛的宣傳,用他們的創業事例教育廣大學生,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對于有創業愿望和行動的學生,給予激勵和引導,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創業、就業,轉變就業觀念,擁有不怨、不等、不靠的心態,堅定自主創業的信念,以激勵更多學生走向創業之路。
(五)鼓勵大學生利用好國家和政府給予的創業優惠
創業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資金,調查中有57%的人認為創業的困難是資金不足,而同時僅有7%的人認為各方面的政策是大學生創業的優勢。一方面是幫助大學生創業的政策還不到位,沒能真正對大學生創業進行幫助和扶持;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政策還不夠了解,不知道如何獲得政策給予的優惠。因此,在各界不斷提供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同時,學校應配合宣傳,對學生進行指導,爭取和利用好各方面的優惠和扶持政策。而大學生在進行創業時,也應該主動地尋求政策的支持,減輕創業的阻力,減少創業的困難。
[1]郭德俊.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沈紅明.創業企業家心理素質培育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韓力爭.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調查與思考[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4(6):88-91.
[4]李軍紅,蔡丹,王美艷.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調查與思考[J].經濟師,2005(12).
[5]胡健穎,孫山澤.抽樣調查的理論方法和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姚德明(1965-),男,湖北襄樊人,湖北工業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心理學碩士,管理學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彭晶(1985-),女,湖北隨州人,湖北工業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0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重點課題“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分析與調查研究”(課題編號:2010d028)成果之一,主持人:姚德明。
G712
B
1001-7518(2011)09-0077-04
責任編輯 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