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 時海東
全力打造職業安全健康的“鋼筋鐵骨”
□ 王建 時海東



職業安全健康是企業生產經營的保證,是企業創造效益和實現職工利益的根本前提。兗礦集團東灘煤礦突出“保安全、促發展、增效益、惠民生”主題,把職業安全健康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打造了承擔社會責任、尊重職工生命健康的“鋼筋鐵骨”。
東灘礦成立了領導小組,設立了職業危害防治辦公室,配備專人推進職業危害防治和綜合防塵樣板化礦井建設工作,構建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通防專業靠上抓、區隊班組具體抓、每個崗位自主抓”的保障體系,從井下到地面,把所有區域、環節的防塵目標逐一細化、量化到專業、科室、區隊、班組和個人,并修訂了16項職業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制定了覆蓋采煤、掘進、防塵、通風等專業的管理辦法,完善了以物為對象的技術標準和工程標準、以事為對象的管理標準、以人為對象的工作標準,形成了作業場所危害控制管理、勞動者健康監護、有毒有害作業管理等系統管理體系,同時嚴格執行職業危害告知制度,將可能產生的粉塵危害及其后果及時告知職工,對產生粉塵危害的設備和作業崗位設置警示說明。
防塵工作必須做到治理無盲點、管理無縫隙。只有實現井上井下所有工作和生活場所綜合防塵、降塵,才能取得成效。東灘礦采用地面硬化、綠化、灑水和車輛加蓋篷布、封閉運輸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產塵量,并加大綠化力度,生產區、工廣區和運輸干道花草茂密,翠竹挺拔,初步建成了花園式礦井。東灘礦投資130萬元,在煤場安設抑塵網,降低揚塵幾率;在工廣區域安設高壓噴頭,配備灑水車,定時灑水降塵;建立洗車場,所有礦車全部清洗干凈;制作礦車防塵罩,對裝運的沙子、水泥等材料全部封閉。東灘礦還在副井下井口東西門各安裝一道凈化水幕和捕塵簾,主要大巷每1000米安裝一道紅外線自動防塵凈化水幕,采區主要進風巷安裝一道紅外線自動防塵凈化水幕,有效凈化了進入采掘工作面的風流。采煤工作面探索未采先“注”——將煤體注水作為源頭降塵的有效辦法;過程全“噴”——將各類噴霧的健全使用作為過程降塵的治本措施;環節施“封”——在所有運煤轉載點、卸載點、裝載點、煤倉口進行全封閉或半封閉噴霧降塵。與此同時,東灘礦細控生產過程,嚴把采掘頭面降塵、爆破降塵、井下巷道降塵、運輸環節降塵等關口,實施產塵地點的“分源防治”和除塵區域的“無縫隙”管理,推廣使用粉塵在線監測技術,在工作面回風流安裝使用覆蓋全斷面的紅外線自動防塵凈化水幕,綜采工作面割煤、放煤和移架作業實現自動化噴霧;運輸機轉載點同時使用兩組噴霧裝置,減少煤塵產生量;掘進工作面采取濕式打眼;綜掘工作面安裝使用加壓泵,加大綜掘機截割過程中外噴霧壓力,實現綜掘機與第一道防塵水幕聯動;普掘工作面使用水泡泥和爆破自動噴霧裝置,并與耙裝機后第一道水幕聯動,實現了轉載點噴霧自動化;錨噴作業時,下風流安設兩道防塵水幕和大功率濕式除塵風機,實現了除塵風機與噴漿機聯動。此外,東灘礦不斷加大投入,在綜采工作面安裝順槽支架和架空乘人裝置等,不僅改善了作業環境,而且大幅度降低了職工的勞動強度,減少了職業病的發生幾率,每年還拿出專項資金組織生產骨干到風景名勝區榮譽療養,安排井下患病職工到泰安、臨沂等地帶薪康復療養。
東灘礦把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納入安全質量標準化達標考評和管理人員業績考核范圍,堅持每月一自檢、每季一考核;嚴格勞動保護用品發放和使用管理,將其納入安全監察范疇,列為安全確認的重要內容,凡不正確佩戴和規范使用勞動防護用品的,一律按違紀論處,增強了職工“自我防護、健康作業”的意識;定期召開粉塵治理安全隱患排查會議,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會診、評價、認定、治理、注銷,實現了閉環管理;成立了職業安全健康考核檢查領導小組,地面防治以無浮塵為標準,將治理細節拓展到車輛、道路,保持工廣區和生活區的清潔有序,井下防治以無積塵為標準,將管理觸角延伸到每臺設備、每條纜線、每道風筒和每個崗點,堅持每周一檢查、一分析、一通報,每月一評比,每季一獎懲。
多種措施的貫徹執行,使東灘礦成功探索出一條企業與職工和諧共贏的發展之路,礦容礦貌煥然一新,礦井綠化覆蓋率達到42.77%,礦區內綠樹簇擁著樓閣,鳥鳴伴隨著花香,白云點綴著藍天,草坪沐浴著陽光,到處生機盎然。地面生產區域的空氣質量由過去的塵灰飛揚變為現在的濕潤清潔,井下采掘工作面由過去的煤塵彌漫變為現在的空氣清新。截至2011年5月23日,東灘礦克服生產接續緊張、薄厚煤層配采、地質條件復雜等不利因素,實現連續安全生產1868天,安全產煤3748萬噸,創建礦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作者單位:兗礦集團東灘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