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良才

由傳統國企向現代跨國公司轉型,是中國軍工集團創建伊始的責任,是發展的需求,更是形勢所迫。
國際化是中國軍工集團轉型的重要標志。國際化就是指中國以全球視野,利用全球資源,參與全球合作競爭,自覺拓展全球市場的過程,其中包括中間出產、要素投入、財富增加、崗位競爭、全球研發、創造價值以及分享價值等。要實現分享價值,國際化是我國軍工企業的必由之路。
我國軍工集團創建伊始,在全球的國家實力排名還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雖然我國G D P已經全球第二,但是人均G D P僅是日本的1/10。何為國家實力?1990年,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奈就提出了國家實力的模型,即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和跨國關系。用這樣一個模型檢驗我國軍工企業,軍事實力是指能否為國家提供先進的武器裝備;經濟實力是指能否為國家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撐;跨國關系則是指企業是否是跨國公司,能否用企業自身的實力擴張度來提升國家的整體實力。目前,我國的實力還遠遠不夠。2010年,美國軍費開支為6969億美元,占全球軍費開支的43%,是我國的6倍還多。2010年世界500強,美國139家,銷售額占全球500強的30.2%;我國54家500強企業的銷售額為13.7億元,僅占8.7%。這說明一個問題:我們的國家實力與美國有相當大的差距,就因為我們的跨國公司太少,而且規模不大,實力不強。從經濟角度來說,我們現在是世界第三,相當于美國的25%;軍事實力世界第三,相當于美國的36%;科技實力相當于美國的20%;教育實力是世界第十,相當于美國12%;空軍僅為美國的20%,海軍僅為美國的15%。美國還在我國周邊建立了很多軍事基地,在日本有140個,韓國41個,中亞4個,新加坡還有1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軍工企業必須走向國際化,融入國際主流,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參與權和競爭權,才有享受國際資源的權利,才能分享價值。2008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400多億美元,年增收70%;2009年年底,我國中央參與境外投資的就有5901家,資產超過4萬億元,利潤占央企總利潤的37.7%。
要通過技術進步,不斷創新,通過職能提升創造價值,實現分享價值。這是我國軍工企業的重要責任。要創造國際品牌,搶占國際市場制高點,傳承中國民族精神。中國軍工企業有著非常優良的傳統值得傳承和發揚。
國際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要求。要優化海外機構的布局,如海外研發平臺、海外銷售平臺、海外信息平臺等基礎平臺建設;要抓住機遇并購國外有實力的企業;還要培養忠實的海外客戶群,我國十大軍工集團都有很多忠實的海外客戶群,如巴基斯坦;還有很多潛在客戶群,如埃及等非洲國家。
國際化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現在的競爭已經跨越了國界,所以我們一定要利用中國軍工企業的高科技平臺,防范高風險、高投入,利用世界其他國家的財力資源、技術優勢向國際市場尋求資源,提高我國海外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國際化是國家實施國際戰略、進行國際發展的必由之路。西方世界對中國一直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和技術封鎖策略。美國等西方國家至今都不承認我國是市場經濟國家,甚至還到處散布“中國威脅”論。此時,我國的軍工企業不能畏首畏尾,坐以待斃.必須搶占國際戰略制高點。2009年12月3日,中航工業西飛以1億多元的價格收購了奧地刊(FACC)未來先進復合材料股份公司91.25%的股權,2010年銷售額2.4億元,實現利潤2678萬元,如此計算,四年便可收回全部投資。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得到了企業,還可以得到國際先進的復合材料的設計和制造技術,進而有實力占領國際復合材料高端市場。
國際化是中國軍工集團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主題。如何在全球視野下尋找增長機會,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創造性地尋找本土企業,搶占主流市場份額,提升國際競爭力?這是我國軍工企業現在需要思考的問題。其中,技術入股、技術轉移可以說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最佳途徑。
如何才能成為真正的國際化公司?
首先,企業必須革故鼎新改變原有的思路和想法,使企業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定位和理念。定位要合理化,還要實現戰略國際化、人才國際化、科技國際化、運行國際化、管理國際化,不僅要做到投資目標國際化、客服目標國際化、員工藍圖國際化,還要做到企業管理和控制國際化、對企業標準制定產品質量監管國際化以及對市場融資的國際化。一是進行運營戰略國際化,要用全球視野,認清國際競爭發展的新特點;二是保護發展戰略的激情,走國際化戰略和經營策略;三是要獲得戰略優勢,真正占領國際市場戰略高地。目前,我國計劃重點發展通用飛機,但是面對占有全球24萬架通用飛機其中22萬架的美國以及還有100多家國外企業在國內設置了制造或銷售機構而我國只有100多架的局面,我們應該如何應對?2011年,中航工業全資并購了全球第二大通用飛機制造企業——英國西銳公司。該公司產品遍及全球58個國家。通過并購,我國通用飛機市場躍居全球第二位。2011年4月21日,中航國際成功收購了美國大陸航空發動機公司,包括其維修公司。此次并購,我們得到的不僅是企業本身,同時也得到了先進的設計理念和營銷網絡,從而充實了我國占領通用飛機國際市場的實力。所以,企業要想占領國際市場,必須要“走出去”,質量、成本、營銷、服務、品牌、人才都要有相應的戰略措施。

第二,積極追求市場國際化。市場國際化不僅是產品多樣化,產業多樣化,也要注重市場多樣化。目前,中航工業在海外有4家上市公司、65個海外機構,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累計出口額約為40億美元。雖然,現在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必須有這種激情和志氣。我們要從目前的望塵莫及,到將來的望見項背,再到最終的并駕齊驅。
第三,積極培育技術國際化。國外對我們封鎖最多的是技術,技術元素的融合也是競爭元素的較量,所以我們必須通過走國際化道路的方法,把技術元素融合起來。為什么華為能夠成功成為全球第二大設備商?因為華為成功申請的專利在全球企業里排名第一,在全球設有17個研發中心,每年研發投入100多億元,占銷售收入的10%。公司9萬余名員工中有近44%從事科研工作。2010年華為挾獲得了1850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4.3%,其中國際收入占其總收入的65%。

第四,積極推進資本國際化。資本是融入世界市場的通道。軍工作為資金最密集的產業,競爭風險和融資難度極大。因此,我國的軍工企業也必須走國際化之路,到世界市場上去融資。要想在國際資本市場擁有發言權,占領資本市場的制高點,我國軍工企業沖鋒在前,義不容辭。如中國汽車市場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國生產的汽車幾乎所有重要配件全部依賴進口。為了解決這一難題,2011年3月22日,中航工業汽車以1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并購了美國耐世特汽車系統公司。該公司轉向系統銷售收入是全球第四,傳動系統銷售收入全球第三,2010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美元。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一優勢撬動整個市場,擁有在國際汽車配件領域的發言權。
第五,積極推動人才國際化。要想實現企業的國際化一定要有擁有國際化意識和國際化知識結構的人才。沒有相應的人才隊伍,一切都只能成為空談。國際化人才隊伍包括企業家隊伍、經營管理隊伍和市場開發隊伍。
第六,積極推進品牌國際化。眾所周知,品牌占據著產品產業鏈的高端,可以極大地提高產品附加值。如在美國價值12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中國只能獲得35美元的加工費;一件襯衣在中國加工10元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價值100美元。因此,我們必須加快從低水平產品供應商向與高水平產品供應商進行戰略合作轉型。目前,中航工業已經與很多國際知名航空航天企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要想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打造中國的國際知名品牌,必須腳踏實地,不能妄想一步登天、一蹴而就。如中航工業金城集團生產的摩托車現在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第一大品牌,市場份額超過40%。
第七,積極追求管理國際化。要想使企業的管理人員和管理水平走上國際化,就必須從組織、管理、制度、流程、財務、人才、信息、網絡、質量等各個方面與國際接軌,適應國際化管理機制。
在我國軍工企業從傳統向國際跨國公司、現代跨國公司轉型的過程中,軍工文化應該走向何方?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提道:“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吸引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其實,所謂的軍工文化實際上就是打造中國軍工由傳統國企向現代跨國公司轉型的軟實力。
國際化轉型必須文化轉型。國際化企業應該有國際化管理思維、管理方法和管理體系。文化轉型是軍工集團轉型的根本和基礎。但是軍工企業原有的價值觀會制約企業轉型,原有軍工集團的思維、理念和方法的慣性也會影響國際化進程的推進。
國際化轉型必須文化引領。要大力打造戰斗轉型強勢文化產業,集團的愿景、使命、思維、行為、理念必須一致;企業價值理念和行為應體現在制度、流程的方方面面;要求轉型的企業必須通過衡量各項績效指標和組織文化進行全面檢測。
國際化轉型必須文化提升。要把文化建設提升到國際化管理體系的層面,進行設計和實施,力求做到科學規范、流程優化。

軍工企業要在市場文化、質量文化、誠信文化、品牌文化、和諧文化、管理文化和創新文化幾個方面下功夫。
市場文化。要樹立市場經濟新觀念,如發展觀、市場觀、效益觀、合作觀、執行觀、客戶觀、資源觀、財富觀、技能觀。市場文化必須有這些觀念,從而建立與世界市場經濟制度相統一的市場機制。
質量文化。產品要想進入國際市場,產品質量必須是一流的。跨國公司的產品質量之所以能得到客戶的認可,是因為跨國公司的質量文化是以客戶至上為核心理念、以提供高品質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為標準、以滿足全球用戶需求為目標的。
誠信文化。誠信和信用是深入全球市場的鑰匙,是軍工集團打造跨國公司的基礎。我國軍工集團必須不斷提升產品信譽、服務信譽、敬業信譽。
品牌文化。要想在國際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必須依靠品牌。品牌文化是中國軍工集團在長期經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經營觀、審美觀等觀念的組合。品牌是產品的品質和文化的統一,是吸引價值的重要載體。
和諧文化。強大的公司得益于內部和諧與繁榮。必須建立良好的充滿活力的和諧生產系統(硬系統和軟系統)。硬系統包括工作和生活環境等,軟系統包括共同的理念和目標、文化氛圍和情感環境等方面。
管理文化。要以思想管理為統領,以流程管理為主導,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管理到位,需要靠文化支撐和推動。
創新文化。國際化轉型必須以創新文化為支撐,用創新文化引領轉型實踐,確立創新文化理念,構建創新文化體系,打造創新文化平臺,組建創新人才隊伍,贏得創新文化氛圍。跨國公司的地位來自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來自創新。創新應用到轉型方向,可以激發創新自覺,煽動轉型激情,加速轉型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