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萱
(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淮安 223300)
項目教學法在婦產科護理實訓中的應用
崔 萱
(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淮安 223300)
目的 探討項目教學法在高職婦產科護理實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以真實和模擬醫院為教學地點,對2006級500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婦產科護理實訓實施項目教學法,2005級高職護生運用傳統教學法。結果 2006級護生實訓考試成績90分以上者占90.0%,2005級占80.0%;2006級98.4%的護生認為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增強,98.2%的護生認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能力提高,97.6%的護生認為有助于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92.0%的護生認為能全面、系統掌握婦產科實訓技能。結論 項目教學法提高了婦產科護理實訓教學效果,形成了“以任務為核心、以教師為主導、以護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全面提升了護生綜合素質。
項目教學法;婦產科;護理實訓教學
婦產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原有教學法難以調動護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培養出符合臨床工作需要的實踐型護理人才,這給婦產科護理學教學帶來了極大挑戰。我校通過在2006級高職護理專業婦產科護理實訓中實施項目教學法,提高了婦產科護理實訓教學效果,充分體現現代職業教育“三以一化(以能力為本,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的精髓[1],全面提升了護生綜合素質。本文以產前檢查實訓教學為例,說明項目教學法在婦產科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1.1 對象
我校2006級10個班高職護理專業學生500人,研究對象均為女生,年齡18~20歲,均為全國中考統招生。
1.2 確立項目
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將產前檢查實訓項目分解為4個任務,任務涵蓋產前檢查的常規護理操作。
1.3 項目評估
1.3.1 護生層次評估 2006級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該年級護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醫學基礎及護理基礎知識,初步具備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系統掌握了護理職業基本技能,能較好地把握護理操作整體實施過程,具備護理職業道德,有較強的求知欲,實踐能力強;能在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體系,適合開展項目教學。
1.3.2 教學資源評估 我校教學資源豐富,校內婦產科護理實訓基地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模擬產檢室為護生提供了高仿真的學習環境,內有四步觸診模型、骨盆外測量器、多普勒胎心聽診儀(臺式、袖珍式)等儀器,供護生學習和反復練習。我校與多家醫院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方便護生臨床見習,促使護生通過臨床實踐加深理解理論知識。校外臨床見習產前檢查與校內高仿真學習環境,真正實現了教學和臨床的“無縫連接”。校內擁有多媒體教學系統,教學中配以幻燈片產前檢查VCD碟片等資源,可吸引護生注意力,加深記憶,活躍課堂氣氛。
1.3.3 本課例功能定位評估 在開展本次課程前,護生已學習了胎勢、胎先露、胎方位概念,正常胎方位種類,足月胎頭的結構和徑線等基礎知識,明確了產前檢查實訓操作的前期準備工作。在本次課程的基礎上,護生將繼續學習妊娠圖的繪制等知識和技能,從整體上把握產前檢查工作流程。
本次課程的內容分析:產前檢查實訓操作,旨在向護生闡明產前檢查的具體操作流程,使其掌握產前檢查操作的具體內容。本次課程中的4項任務互相聯系,是產前檢查中關鍵的一環。
1.4 項目目標
1.4.1 總體學習目標 高職護理專業婦產科護理學旨在培養滿足婦產科實際工作需要的高素質護理人才,通過婦產科護理基本理論及操作技能培訓,注重提高護生專業知識與操作技能水平,進而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1.4.2 具體學習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任務順序,通過教師組織和引導、護生分組學習、組內護生自評、組間互評、教師點評等方法,幫助護生完成以下學習目標:(1)認知目標。掌握四步觸診的目的和方法;正常胎心音的次數,胎心聽診的位置;骨盆外測量的正常值和方法。(2)能力目標。在項目實踐操作中通過學案、網絡、參考書等多種渠道查找相關資源,培養其查閱文獻獲得知識的能力;通過臨床見習培養護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為今后臨床工作奠定基礎;通過分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知識的能力及與人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3)情感目標。通過實際操作端正護生學習態度,具備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通過護生自評、組間互評、教師點評等方法培養護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1.5 布置任務
根據目的性、涵蓋性、問題性、協作性、開放性五大原則制訂項目實施計劃,準備相關教學資源,為實施項目教學奠定基礎。筆者根據項目目標布置4項任務:(1)四步觸診(在孕婦模型上進行);(2)胎心聽診,掌握正常胎心音的次數,在模型上找到胎心聽診位置,鑒別正常胎心音與孕婦腹部雜音;(3)骨盆外測量,掌握骨盆外測量的正常值;(4)為孕婦進行產前檢查,進行骨盆外測量并判斷是否正常,在孕婦腹部進行四步觸診,根據四步觸診結果判斷胎心聽診位置,正確聽胎心。
1.6 制訂項目實施方案
教師給出項目和任務,具體實施計劃由護生制訂,經教師修改且雙方認可后執行。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6.1 課前預習 教師編寫學案,指導護生閱讀學案,使其通過網絡、圖書館等多種渠道查找相關資源,培養其查閱文獻獲得知識的能力;組織護生在產前門診見習,引導其進行臨床觀察,對產前檢查形成總體印象。
1.6.2 復習回顧引入新課項目介紹 教師通過設置問題(設疑激趣法)引導護生回憶相關知識;激發護生探索新知的興趣,進而展示學習目標,介紹項目并進行職業道德教育。
1.6.3 護生分組制訂計劃 首先對護生進行分組,為教學開展奠定基礎。2006級高職護理專業每班50人,隨機分組,每5人1組,每組推選1名護生任項目組長。每組配備1位教師指導護生制訂計劃。各組存在的共性問題,可由教師統一示范,集體解決;而個別問題可由教師組織組內或組間討論,從而培養護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1.6.4 執行計劃、調整計劃 項目組長按計劃組織護生進行技能操作演示,組內其他護生觀察并記錄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指正、補充及總結,確保操作正確。在此過程中,教師用任務驅動法、探究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法指導護生實施計劃,指出其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并及時調整計劃。
1.6.5 成果展示 各組選出1名護生演示操作后,教師引導護生總結學習心得,組織護生進行互評,最后教師總結護生優點和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幫助護生掌握項目教學的一般流程和注意事項。在這一階段,護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使掌握的知識熟練應用于實踐。
1.7 教學評價
通過提問、觀察、任務展示等方法,對本節課內容進行多角度和全方位評價。
1.7.1 自我評價 讓護生采用自我反思和自我總結方式,記錄任務完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解決的方法、獲得的經驗等并進行總結歸納。
1.7.2 小組評價 小組成員對他人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優點、不足等作詳細評價,使護生從互評中發現自身不足,進行反思。
1.7.3 教師評價 教師分析護生學習狀況、特點,將實踐操作技能、觀察實驗技能、語言表達技能、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作為評價重點。讓評價真正發揮督促和改進作用。
項目教學法大大提高了護生婦產科護理實訓操作技能,2005級護生實訓考試90分以上的占80.0%,60~90分的護生占12.0%,60分以下的護生占8.0%;而2006級實訓考試成績達90分以上的護生占90.0%,60~90分的護生占10.0%,無不及格護生。筆者對2006級護生進行了項目教學法教學效果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5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見表 1)。
在項目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地位和角色不斷轉變。當護生學習新技能時,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當護生運用已學技能時,教師是引導者;當護生自主活動時,教師是秩序維護者;當護生進行小組活動時,教師又需要充當協調員[2]。而護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課堂主體,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不斷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實施項目教學法,護生將有更多的操作機會,易有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習興趣。

表1 護生對項目教學法教學效果的評價
項目教學法激發了護生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護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能力;在分組學習過程中提高了團隊協作能力,樹立了競爭意識,最終形成了“以任務為核心、以教師為主導、以護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全面提升了護生綜合素質。
[1]馬成榮.職業教育課程開發及項目課程設計[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馬文華,王慧玲,陳巧力.項目教學法在急救護理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99~100.
G424.1
B
1671-1246(2011)01-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