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陶菲菲

▲2005 年,北京天天好大藥房的顧客絡繹不絕

▲2011 年,門庭冷落的零售藥店里只有幾位顧客
2009 年1 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 ~2011 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新一輪醫改方案正式出臺。北京市依據新醫改方案實行了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社區醫院基本藥物零差率,并首次將社區醫院基本藥物目錄藥品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此舉是新醫改邁出的重要一步,降低了藥品價格,方便了百姓。預約掛號、單病種付費、社區轉診、家庭醫生式服務等醫改措施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同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域的零售藥店被置于怎樣的境地?醫改后的零售藥店是否逐漸走向衰亡?為此,記者走訪了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天好大藥房、信諾康健大藥房等零售藥店,以及部分臨床藥學專家。
2002 年,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開放零售藥店申辦,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以招投標的形式面向社會開放開辦零售藥店的申請。同時在京郊展開兩網建設,做到了鎮鎮有藥店、村村有藥點,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購藥。此舉是北京市藥監局重要的便民舉措,得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北京市政府的贊揚。如今,北京市的零售藥店已全面覆蓋所有的社區、鄉鎮、農村。截至2011年,北京市約有5700家零售藥店。
提及零售藥店昔日的輝煌,北京天天好大藥房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劉佳記憶猶新:“北京天天好大藥房于2005 年1 月開業,是進駐北京市的第一家平價藥店,由于藥品價格便宜,前來買藥的市民都排到了店門之外。我們藥店有300 多名店員,但是買藥的人太多,店員都沒有時間休息,吃飯時間都要延后。”
小沈是北京市豐臺區劉家窯橋東的信諾康健大藥房的店員,她告訴記者:“我從十幾歲就開始在藥店工作,現在已經10 多年了。幾年前,除了超市,就屬藥店生意好。”
長久以來,零售藥店在藥品市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老百姓提供價格低廉、購買方便的藥品。但在新醫改政策中,藥品零售行業卻被忽視了。對于這種現象,劉佳顯得頗為無奈:“國家對公立醫院,特別是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開始給予更多的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對于零售藥店行業,卻沒有好消息。目前,北京市二級以上的醫療衛生機構都已納入醫保報銷體系。我國多地的醫保定點藥店已接通醫保卡的使用功能,有些城市的醫保定點藥店的比率達到70%,而北京地區卻遲遲沒有開通醫保卡的使用功能,醫保定點藥店有名無實。”
2010 年12 月1 日,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國家統一給予補貼。北京地區基本藥物目錄內的藥品全部實行集中招標采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并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而零售藥店則無此待遇。
2010 年12 月1 日,北京市在全市二級及以上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開展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工作,下調850 種西藥價格,平均降價幅度比例達9.71%,中藥降價幅度在20%左右。記者在采訪了解到,北京天天好大藥房的舒降之20mg*7片價格為21.5 元,醫院價格由52.2 元降至25 元。北京天天好大藥房的氯化鉀緩釋片0.5g*24 粒價格為7.9 元,醫院價格由8.20 元降至5.52 元。北京天天好大藥房的葉酸片0.4mg*31片價格為7.8元,醫院價格由7.76 元降至4.57 元。集中招標之后,零售藥店已喪失了價格優勢。
記者走訪了北京天天好大藥房、信諾康健大藥房等零售藥店,發現零售藥店的經營狀況堪憂。北京天天好大藥房難現當年排隊賣藥的盛況,3000 多平米的藥店里冷冷清清,較受市民認可的中藥飲片柜臺也只有3 名顧客。劉佳說:“2010 年底,北京市社區醫療機構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以來,很多顧客被分流到社區醫院,我們店的客流量明顯減少。醫改之前,我們藥店的銷售量都是逐年上升的,2010 年的銷售額基本持平,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量明顯下降。我們藥店剛開業的時候有300 多名工作人員,現在只有130 多人了。”
對于我國零售藥店目前的困境,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社區事業部總經理沈洋坦言:“我們公司負責向北京市社區醫院提供藥品配送服務,2010 年,北京市社區醫院實施零差率的藥品平均達到80%,門診量增長了40%~50%,由于去社區醫院的患者多在社區醫院買藥,對零售藥店造成不小沖擊。2004 年7 月1 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全國所有零售藥店的抗生素必須憑醫生處方才能銷售。此前,抗生素在有些藥店的銷售比重達20%,但如今藥店抗生素的銷售量明顯下降。”
信諾康健大藥房的店員小沈告訴記者:“現在開藥店的,誰都不敢說掙錢。醫改越完善,藥店越難經營下去。前幾年我們藥店生意好的時候,負責草藥的店員就有四五個,如今加上藥師,總共也就6 個店員。”
藥價便宜、網點眾多一直是零售藥店的優勢,但在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醫保報銷制度、社區藥品零差率等醫改政策的沖擊下,零售藥店的優勢轉為劣勢,社區醫院成為零售藥店強勁的競爭對手。失去價格優勢的零售藥店,卻無法像醫療機構那樣享受國家的財政補貼政策,淪為醫改棄兒的零售藥店,其前景不免令人擔憂。北京市零售藥店應該走向何處,已經成為擺在藥品零售行業經營者面前的難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實行多種經營是零售藥店普遍采用的方式。記者走訪了一些藥店,發現多數藥店開始經營食品、日用品、藥妝等非藥品。北京天天好大藥房有限公司營銷經理鄭善偉告訴記者:“因為一些常規藥物根本掙不著錢,藥店只能自謀生路。目前,北京天天好大藥房有限公司經營的非藥品占15 ~20%,而且比例肯定會越來越高。一些抗生素類藥品的進價比較高,藥店甚至要賠錢,所以我們正在逐步減少抗生素類藥品的銷售。”
沈洋告訴記者:“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180 家零售藥店,都在擴大非藥品的銷售范圍,坦白說,非藥品的利潤要比藥品大得多。”
記者在走訪中得知,縮小藥店面積以減少成本,成為一些零售藥店不得已的舉措。北京天天好大藥房由開業之時的4000 多平米縮小到如今的3000 多平米。位于北京市豐臺區順四條的醫保全新大藥房,則將一部分房屋出租給一家美發廳。
劉佳告訴記者:“無論是老百姓,還是零售藥店從業者,都期望盡早開通零售藥店醫保卡的使用功能,簡化報銷流程,以方便老百姓到藥店購買醫保藥品,促進藥品零售行業的發展。我們曾經聯合其他藥店通過各種渠道爭取開通醫保卡的使用功能,但至今仍未有結果。”
目前,北京市開辦零售藥店,必須按照《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簡稱GSP)經營。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雖然我國依據GSP 管理零售藥店,但是我國零售藥店的整體素質提高緩慢,不符合GSP 的方面很多。如我國的藥師在崗率達不到實際需要,很多小藥店沒有藥師,大藥店的藥師也不多。零售藥店從業人員的素質比較差,大多從業人員僅僅經過短期的培訓就開始上崗,并不具備指導顧客買藥的能力。此外,北京市目前存在多種經營的零售藥店比比皆是,拉近了藥店和普通百貨商店的距離,藥店漸漸淪為一個普通的商店,藥學水平不升反降,降低了藥店的層次,藥店正在逐步被邊緣化。”
該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零售藥店的逐步被邊緣化,相關部門有一定的責任。他說:“作為主管部門,有促進醫藥經濟發展的職責,應該正確引導、幫助和扶持零售藥店,使其向真正符合醫療需要水平的方向發展,但目前我國相應的主管部門對零售藥店幾乎采取放任的態度。目前,北京市還沒有一家符合藥學要求、品種齊全、完全由專業人士組成的示范藥店,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處方藥藥店。零售藥店從業人員的素質太低,而且藥店的準入門檻越來越低,導致零售藥店和醫院藥房的學術水平、專業水平、服務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很難納入醫保報銷的體系。很多零售藥店本身就缺乏自我監督機制,相關部門又沒有盡到對零售藥店監、幫、促的責任,使得他們自暴自棄、被邊緣化,醫改的陽光又難以照到他們身上,零售藥店終究淪為醫改的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