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陶菲菲

初見李可基教授,他正在對一批保健食品專家進行培訓。臺上的他神采飛揚,極富感染力,將現場的氣氛帶動得活躍而熱烈。培訓結束后,李可基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的言談舉止透著濃濃的書卷氣,讀書人特有的睿智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他稱自己為人類運動營養與運動醫學讀書人,他,就是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人類營養、運動和保健食品領域的知名專家李可基。
1956 年,李可基出生于北京。由于父母都是醫生,平時忙于工作,對唯一的兒子采取自由的教育方式。因此,李可基的童年并未受到過多約束,擁有一個單純快樂的童年。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之際,李可基是北京市宣武區梁家園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該校是一所擁有百年歷史的學校,同當時大多小學半日制的教學方式不同,梁家園小學采取全日制教學。即便如此,李可基在完成學校課業之余,仍有充裕的時間去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
提及童年的趣事,李可基的聲調變得輕快起來:“記得1966 年7 月16 日,毛澤東漫游長江后,號召全國人民學習游泳。我母親工作單位所在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緊跟形勢,修建了一座游泳池,我也因此受益,夏天經常去那里游泳。當時的文化生活不如現在豐富,游泳給我的童年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還記得我們家樓后有所小學,我經常和鄰居的小伙伴一起到操場踢足球。其實,球踢得并不算好,難得的是那時候孩子多,大家在一起又鬧又玩,很是開心。現在的生活條件變好,孩子反而不會玩了,也不愛運動,是導致他們體質差和肥胖的重要原因,我很擔心這會埋下他們成年后發生慢性病的隱患?!?/p>
歷經10 年的文革,對于李可基來說,亦有所幸,亦有不幸。所幸的是,他的父母雖為知識分子,卻未受到迫害,李可基的生活沒有蒙上太多的陰影。不幸的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讀書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李可基的學習生涯。1973 年春天,李可基初中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無線電二廠技校上學。經歷兩年半的學習后,李可基于1975 年進入東風電視機廠,當了一名普通的鉗工。在這段時間里,找書、讀書成了李可基生活中的最大樂趣。由于當時的書籍很少,李可基想方設法地與同事和朋友交換家中的藏書。只要是能借到的書籍,他都會如饑似渴地閱讀。因為這些書一般都要盡快歸還,李可基必須利用一切時間去讀書,他不得不在上班的時候溜出來,找個安靜的角落,沉浸在書中的世界里,追尋精神上的伊甸園。文革后期,一些外國小說、古典文學和歷史書籍已經部分解禁,李可基為數不多的零花錢幾乎全部用來買書。此外,他還經常去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和宣武文化館去讀書和借書??梢哉f從那時起,書就成為了李可基一生的精神食糧。
1976 年10 月,粉碎四人幫之后,頗有些政治敏感的李可基與朋友聊天時,就猜到了我國恢復高考制度的可能性。1977 年,因文化大革命的沖擊而中斷了10 年的高考制度得到了恢復,我國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此時欣喜若狂的李可基,牢牢抓住了這遲到的機會,在21 歲時考進了北京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現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開始了為期5 年的大學生涯。大學時期的李可基,在完成功課之余,更多的時間都用來讀“閑書”,這不僅成為他大學生活的重要內容,更為他開拓了科學的視野。
此后的歲月中,讀書這件事始終相伴著李可基,在不斷的閱讀中,他有了新的體會:“我的主要工作應該是科學研究,但是同樣離不開讀書。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展開的,因此,研究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在于對前人在這一領域有關研究的了解是否透徹;另一方面,在應用學科領域,必須思考如何將現有研究的成果結合入醫學實踐,這就更需要大量閱讀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文獻?,F在的很多研究片面追求所謂的基礎研究,重復前人的工作,目的是為了發論文、提職稱、獲獎、拿基金,過于功利,浪費了大量資源。所以,對我來說,與其做些無謂的研究,不如坐下來多讀點書,再把獲得的信息通過公共政策和各種媒介傳達給公眾。”
大學畢業那年,李可基考入北京醫科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1986 年,李可基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在北京醫科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從事運動員營養的研究工作。在這段時間里,李可基先后參與了衛生部七五攻關項目、國家體委委管項目、青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這些項目涉及系列補鐵制劑的研究、青少年運動員缺鐵性貧血和鐵代謝的研究、優秀運動員營養需要量的研究、食物鐵消化吸收等一些生理特征的研究。其中,兩項研究獲得國家體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
1991 年,在從事5 年的運動員營養研究工作后,李可基獲得公派的機會出國留學,來到英國萊斯特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系攻讀博士。提及在英國留學5 年的學習生涯,李可基說:“國外老師會給學生較多的自由,他們的觀念是‘學位是你的,老師只是為你提供幫助?!伊魧W時有獎學金支付學費和研究課題的資金,因此,選擇課題的自由度比較大,就選了當時比較流行的分子生物學。在英國,我大多的時間是在實驗室里,但收獲最多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嚴謹的治學態度?!?/p>

▲李可基積極推廣合理運動的方法
1996 年,李可基學成回國,繼續在北京醫科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先后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在1996 ~2004 年的這段時間里,李可基為我國運動醫學的發展投入很多精力。他參與承擔了科技部、衛生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科研項目,包括運動員食物安全保障系統的研究、保健食品“抗疲勞”功能的評價程序和指標的研究、運動影響纖溶酶原激活因子清除的LRP 機制、重點體能項目運動員消除疲勞及綜合體能恢復系統的研究和建設、調節雄性激素代謝的天然植物組合篩選平臺研究等。
2000 年以后,李可基意識到運動營養這門學科在臨床醫院里發展的局限性,他開始考慮向公共衛生領域發展。李可基坦言:“針對大眾的運動醫學工作,應更加重視從預防醫學的角度去促進健康。但在當時,我國公共衛生水平亟待提高,為我自身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借助當時的一些機緣,李可基決定轉向公共衛生領域發展。2004 年,他成為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的教授。如今,李可基除了承擔研究和教學工作,更重視公共衛生為社會服務的功能。他說:“相對于其他專業,公共衛生更加貼近社會。如政府重視和提倡運動,但具體應該為老百姓提供哪些信息,使其更加安全、合理、有效地運動,這需要技術上的支持。政府的政策性建議應該通俗易行,但要有科學基礎,這就需要科學家通過研究提出技術方案供管理者作出選擇,最終達到促進大眾選擇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2007 年,衛生部疾控局策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的運動實施方案過程中,李可基根據不同運動都消耗一定能量的原理,提出了用“千步當量”來統一計算各種體力活動量的計算方法,被衛生部采納并推廣?!扒Р疆斄俊敝溉藗冊谌粘I钪校瑢⒍喾N身體活動折算成步數,以達到適量適度的鍛煉強度。以走1000 步作為一個單位,騎7 分鐘自行車等于走1000 步的活動量,拖地8 分鐘也等于走1000 步的活動量,其他的各種活動都可以換算成走步。這種計算方式能夠幫助大眾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運動和體力活動形式,通過累計這些活動的時間達到總的推薦運動量,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更接近老百姓生活,容易被接受,如今已寫入《中國成人身體活動指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等國家有關政策和技術方案的文件中,在全國大部分省市的健康生活方式促進活動中得到應用。

▲李可基在舟山演講
1996 年,李可基開始接觸保健食品的功能評價。2000 年10 月份,他開始參加保健食品的技術審評工作。作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審評專家,李可基為我國保健食品行業的發展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他先后負責了保健食品“抗疲勞”功能的評價程序和指標的研究、黃酮調節血脂功效劑量和豚鼠調節血脂模型等衛生部保健食品專項科研項目。
在保健食品的審評工作中,李可基和一些專家發現,我國的保健食品技術審評中對樣品進行的審評不夠嚴謹,為一些假冒偽劣產品留下可乘之機。于是,他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管理局保健食品審評中心提出建議,完善審查保健食品樣品的環節,得到行政主管部門的采納。此后,經過更嚴格的保健食品樣品審查,至少發現有幾十種樣品質量不合標準。如按照標準,有些樣品應為顆粒狀,審評時卻發現因為受潮,已經成為棍狀。也發現有些廠家沒有試制樣品,直接上街買市售的商品,送檢和送審。
提及保健食品行業的現狀,李可基不由感慨:“如今社會上對保健食品意見很大,多是負面的。特別是一些在臨床工作的醫生,認為保健食品騙人,根本沒效果。其實,他們忽視了生活方式因素在保持健康和治療疾病中的作用,也忘記了健康的完整概念。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全面良好狀態。保健食品改善健康必須從多個層次來考慮,并不一定必須在身體某一個局部指標的變化上體現出來?!?/p>
李可基坦言:“當然,目前我國市場上的保健食品良莠不齊,功效和質量都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這是前進過程中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事實上,保健食品有那么大的市場,并不完全是廣告的效果。如果老百姓沒有需求,廣告再怎么忽悠也沒用。我國的保健食品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以及保健食品與日常飲食的關系。參照國外的思路,保健食品應當作為一種膳食的補充,即通過與合理膳食相結合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但是,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膳食、心理、運動等這些生活方式因素在促進健康中的作用。更不能替代藥品,但可以與飲食等因素互補,起到預防和輔助治療疾病的作用?!?/p>
如今,李可基依然堅持每天讀書的習慣,但由于新的信息量如此之大,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閱讀國際專業媒體的醫學新聞是獲取最新進展的高效途徑。他在閱讀與醫學、健康相關的書籍之外,也關注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他說:“只有站在整個科學世界和社會發展的高度,才能具有一個立體的視野,才能為公眾和社會的公共衛生需要提供科學可行的技術支持。
人物小傳

李可基,先后就讀于北京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1982 年,學士學位),北京醫科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1986 年,碩士學位),英國萊斯特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系(1996 年,博士學歷)。1986 ~2004 年就職于北京醫科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86 ~2004 年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執業醫師;2004 年轉至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主要從事體力活動、營養和公眾健康的研究、教學工作。承擔完成科技部、衛生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世界衛生組織等的科研項目,曾獲國家體委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一項。參與《中國成人身體活動指南》、《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制定。曾任或現任世界衛生組織非傳染性疾病危險因素比較評估項目體力活動和肥胖咨詢專家,中華預防醫學會慢病預防與控制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評審委員會委員,衛生部營養標準委員會委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審評專家,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