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桂云 劉國通
芡實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又名雞頭,歷代本草均有記載。《本草衍義》載:“天下皆有之,臨水居人,采子去皮,搗仁為粉,蒸炸做餅,可以代糧。”李時珍曾指出:“芡莖三月生葉貼水,大于荷葉,皺文如縠,蹙衄如沸,面青背紫,莖、葉皆有刺。其莖長至丈余,中亦有孔、有絲,嫩者剝皮可食,五六月生紫花,花開向日結苞,外有青刺,如刺猬及栗球之形。花在苞頂,亦如雞喙及猬喙,剝開內有斑駁軟肉裹子,累累如珠璣。殼內米狀如魚目。深秋老時,澤農廣收,爛取芡子,藏至囷石,以備歉荒,其根狀如三棱,煮食如芋。”其所述特征及用途,均與現今所用芡實及芡實原植物相符。唯李時珍所謂莖長至丈余一語,系葉柄之誤,因芡無莖,葉出于短縮的根莖。
芡實廣分布于東南亞。我國中部、南部各省均有產,多生于池沼、湖塘、淺水中,種子可食用,也作藥用。喜溫暖水濕,不耐霜寒。生長期間需要全光照。水深以80 ~120cm 為宜,最深不可超過2m。最宜富含有機質的輕黏壤土。在長江流域一帶,4 月上、中旬,當氣溫升至15℃以上,種子在淺水中萌發,約經20 ~30 天,即可長出定型圓葉。
原植物為一年生水生草本,具有白色須根及不明顯的莖。初生葉沉水,箭形;后生葉浮于水面,葉柄長,圓柱形中空,表面生多數刺,葉片橢圓狀腎形或圓狀盾形,直徑65 ~130cm,表面深綠色,有蠟被,具多數隆起,葉脈分歧點有尖刺,背面深紫色,葉脈凸起,有絨毛。花單生;花梗粗長,多刺,伸出水面;萼片4,直立,披針形,肉質,外面綠色,有刺,內面帶紫色;花瓣多數,帶紫色;雄蕊多數;雌蕊無花柱,柱頭紅色。果實球形,污紫紅色,外被硬刺,上有宿存萼片。種子球形,黑色,堅硬,具假種皮。花期6 ~9 月。果期7 ~10 月。種子成熟時割取果實,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洗凈。去硬殼(外種皮),取種仁,曬干,即可。
麩炒芡實的炒制要求是:取麩皮均勻撒在熱鍋中,持續加熱至冒煙時,放入挑選取凈的芡實,迅速翻動,炒至芡實微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用時搗碎。每100kg 芡實,用麩皮10kg。由于生品芡實與麩炒芡實相似度很高,有些不法商家會不炒或加熱干炒,這樣質量得不到保障,而損害了廣大患者的利益。

▲芡實
麩炒芡實呈類球形或半球形。顏色比生芡實表面深,呈棕紅色。斷面微黃色至棕黃色,具粉性。有麩炒的香氣,味淡。顯微鑒別種仁的橫切面,內種皮的外側為4 ~5 列網狀厚壁組織,非木化,并散布細小的螺紋及環紋管胞;內側為3 ~4 列薄壁細胞,含糊粉粒。胚乳為多數橢圓形薄壁細胞,內含多數淀粉粒。淀粉粒多為復粒,由百余分粒至數百分粒組成,類圓形,直徑12 ~20μm;單粒類圓形或圓形,直徑1 ~1.8μm,無層紋,臍點不明顯。
藥用芡實為干燥種仁呈圓球形,多破粒,直徑約5 ~8mm。一端呈黃白色,約占全體1/3,有圓形凹陷,另一端為棕紅色,約占全體2/3。表面平滑,有花紋。質硬而脆,破開后斷面不平,色潔白,粉性。無臭,味淡。以顆粒飽滿均勻、粉性足、無碎末及皮殼者為佳。
芡實作為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祛濕止帶的常用中藥。多用于夢遺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生品芡實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功能,用于遺精、白帶、泄瀉、尿頻、遺尿。麩炒芡實由于麩皮炒制后補脾和固澀力加強。常被用于脾虛泄瀉和腎虛精關不固的滑精。一般脾虛泄瀉可選用。現今生活條件大幅提高,人們把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所以作為藥食同源的麩炒芡實也可長期煮水或同其他食物煮粥、煲湯使用,還可以配合其他藥食同源的中藥飲片一同使用,而起到不同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中描述其功效為: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本草綱目》中寫到:芡實可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本草經百種錄》:芡實又名雞頭實,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腎之藥也。脾惡濕而腎惡燥,雞頭實淡滲甘香,則不傷于濕,質黏味澀,而又滑澤肥潤,則不傷干燥,凡脾腎之藥,往往相反,而此則相成,故尤足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