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連文
[摘要]時下,我們著力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它是以社會主義為前進方向和理想追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和理論旗幟,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精神紐帶,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價值準則的,其根本的價值取向和最主要的理論點都集中地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核心理念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嶄新理念,有著豐富的理性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它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中國方向和時代立場;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我們黨順應改革開放事業發展的最新要求,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做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其理論和實踐意義重大而深遠。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當前,在理論界,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的研究出現了許多新的亮點,這主要體現在: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途徑作了新的思考,對它的必然性進行了深入探討,對它作了實踐層面和學術層面的不同界定,對它的未來趨勢作了總體展望,對它的時代立場和發展方向進行了理論表征,對它的價值取向和檢驗尺度進行了實踐歸結等等。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從我們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背景下,成功運用和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并使其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得以繼承和發揚的一個重大制度安排,它必將推動整個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發展,也必將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深度中國化和大眾化??梢姡R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構建和諧社會,二者在理論上具有內在一致性。和諧社會是人們共同認可并追求的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其實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人們一直都在探討和諧社會的相關問題,無論中國古代抑或西方早期,都不乏追求社會和諧的精神追求。雖然中國古代思想家所追求的“大同”理想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缺乏維護整個社會和諧的制度保障,并且容易抑制個人創造性和競爭性,但是他們追求的從協調中達至和諧,強調整體性的美學期待仍然是值得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認真學習的。雖然西方那些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設想帶有明顯的空想成分,但都是馬克思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共產主義理想中,不能說沒有中國“大同理想”和西方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痕跡,只不過是以科學的形態所保留下來的理性訴求罷了。[1]事實上,我們黨提出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它表明了我們黨在認真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由效率優先的指導思想轉化為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更加強調社會整體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社會的良性運行和科學發展,這是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標志和突出特點。所謂和諧社會就是指,社會各個群體能夠實現良性的互動,整個社會能夠表現出一種公正的狀態,社會能夠實現安全的運行和健康的發展。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指一個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在社會主義總體框架下,既擁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又不缺乏深厚的精神財富的社會,這個社會的各成員之間,彼此關系融洽,互敬互愛,遵守共同的社會法紀秩序和道德規范,追求國家持續協調發展的共同目標,同時又在各自的崗位上盡情展示五彩繽紛的個性魅力。社會和諧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動態系統概念,因此我們要致力于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應該是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并在它的指導下完成的社會全面系統的和諧,它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社會內部環境的和諧(政治、經濟、文化、區域代際之間的和諧等等)、外部環境的和諧等幾個方面。即努力達到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種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科學發展的社會,是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科學發展是和諧社會的本質和核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正義是一種德行,是社會正氣的內在特質;是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因為秩序的存在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必備前提,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和社會生活的基本目標;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一個和諧社會不可能沒有民主和法治,否則就有可能造成社會動亂。因為民主與法治是保障社會成員表達自己意愿的主要保證,一旦沒有了民主與法治,社會成員的利益愿望與表達要求就達不到有效的實現,反而就會訴諸于其他的方式,引起社會秩序混亂。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中國化偉大事業做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處于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2]。
首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前提。我國已經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但是,現在達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面臨著許多不容忽視且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和矛盾:生產力、科技、教育落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尚未根本改變、地區差距擴大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為數不少;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突出;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經濟體制、管理體制不夠完善;民主法制不夠健全、思想道德素質不夠高尚等。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抓住和用好本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正確應對這些矛盾和問題,花更大氣力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大力促進社會和諧,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創造重要的社會前提。
其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應對外部各種挑戰和風險,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20 世紀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伴隨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劇變,世界格局由兩極走向多級,和平與發展代替革命與戰爭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政治多級化、經濟一體化、科技高速化、文化多樣化的國際趨勢,從總體上看給我國的改革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只要我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的方針,牢牢掌握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主動權,就能夠營造有利于我國的戰略態勢,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較長時期的良好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政治格局多極化的進程中,和平與發展這兩大課題至今一個都沒有解決,天下仍很不太平:因為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們中國帶來嚴峻挑戰和風險,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信息、軍事等方面面臨著嚴峻壓力;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恐怖主義活動依然猖獗,地區和國際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在這樣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要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就必須把國內的事情辦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和目標。
再者,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完成新世紀莊嚴使命的必然要求。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強調,在新世紀我們黨肩負“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三大歷史任務。能否完成這三大歷史任務,取決于我們能否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要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情,黨必須把發展作為自己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來抓。發展指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科學發展觀得以落實的目標所在。我們黨只有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目的,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3]才能贏得民心,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最后,促進社會和諧也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擴充??茖W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指導思想。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又對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作了重要擴充:只有廣大群眾自覺共建而不是少數人空忙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科學發展;只有全體成員共享而不是少數人獨享發展成果的發展,是科學的發展;只有就業擴大而不是失業擴大的發展,才是科學的發展;只有城鄉統籌發展而不是城鄉差距擴大的發展,才是科學的發展;只有促進民主法制而不是促使公共權力極權化、市場化的發展,才是科學的發展;只有促進社會成員尤其是一代青年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值觀而不是促使他們樹立極端利己主義價值觀的發展,才是科學的發展;只有環境友好而不是惡化生態的發展,才是科學的發展。
三、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民主意識不斷增強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同步發展,經濟的高速運轉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經濟上,全球產業繼續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國家依然牢牢控制著科技創新高地,發展中國家皆在面臨來自工業化國家與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并在競爭中努力與發達國家縮小差距,發展中的經濟體對工業化經濟體的依存度將不斷提高,經濟獨立性下降,從而經濟發展風險加大。社會經濟領域中競爭與發展,必將會帶來社會政治與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來自世界上多種主義的思想文化、政治觀點充斥著每個角落,各種組織都在招攬著他們的信徒??萍嫉陌l展進一步促使人與人聯系的日益密切,國際上的敵對勢力處心積慮地利用各種手段,加緊對我國大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的思想文化滲透;意識形態問題已是我們需要迫切關注和解決的大問題,廣大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信念問題成為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高國民的馬克思主義修養,建立正確的思想導向,對于我們建立堅實的思想基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它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基礎上的,其理論涵概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問題的建設與發展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原理,認為人是經濟發展的指揮者和創造者;為他人服務,為人自身服務是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提出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規律指導經濟發展規律的辦法。沒有正確的人的發展規律指導,就沒有正確的人生目標和發展手段;沒有系統的價值規律的指導將增加物質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目的是要使之用于在人民心中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堅實的思想基礎,在此基礎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對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隱性作用。
其次,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在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才能體現其理論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以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特有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幫助人們在頭腦中形成應該“相信什么,想要什么,堅持追求和實現什么”。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將其融入人的社會化過程,運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運用學理化與通俗化相結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核心價值觀內化于人們的頭腦中,以核心價值觀引導人們在生活實踐活動中的價值選擇和判斷,指導人們的行為取向,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分清是非、看到本質、明確方向,才能把國家、民族和個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充分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使民族的偉大復興得以實現,使人民過上寬裕的小康生活,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終目的。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積累實踐經驗的過程,在實踐中檢驗并糾正,豐富并發展適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過程,不斷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注入鮮活的時代內容。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來源于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而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促使馬克思主義得到不斷的補充、完善。以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精神融入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中,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獲取經驗,對于進一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為社會主義國家人的全面發展建立科學的理論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論意義。[5]
參考文獻:
[1]郭建寧.中國“和”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J].前線, 2005,(02).
[2]鄭杭生.社會和諧——戰略機遇期中國社會主調[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2003,(06) .
[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錦濤.胡錦濤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N]. 人民日報,2005 - 06 - 27(1) .
[5]邢媛.構建和諧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N].人民日報,2005 - 6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