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永娟 劉喜貴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牢固確立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和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給高等教育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從世界發達國家發展私立高等教育的經驗來看,能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鑒經驗,我國民辦高校發展的今天也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底,從而為民辦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面向全國“升級”環境,我們不僅要看到當前的有利條件,但也看到潛在的不利因素,私立大學仍面臨許多挑戰。
一、從發展空間看,民辦高校越來越窄呈現萎縮趨勢
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政策對民辦高校的發展和環境方面,但是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民辦高校的發展空間呈現出越來越狹窄的高等教育發展趨勢,這與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質量是不相配。民辦高校發展中的環境與機制都有待改善,《民辦高校促進法》雖然已經頒布,但是其并沒有相配套的措施,規范性不強,致使一部分被約束,一部分又缺乏管理,這種現狀成為了民辦高校發展環境。而且各地教育主管部門的態度對民辦學校的支持一直是不積極的,從整個內部環境來說,絕大數的民辦高校都是依附于個人、私營企業,缺少教師對其教學的參與性,還有部分學校還未理順投資者與管理者的關系,導致教育教學的進行受到影響;另外,民辦院校之間的競爭導致出現很多的虛假招生廣告,綜上所述,民辦學校的健康發展受到了種種不規范做法的嚴重影響。
二、從投資方面看,民辦高校發展缺乏后勁
從民辦高校投資角度看,存在的問題有:一是,資金來源單一。民辦學校的經費運作的主要渠道是創辦者的投資和收取學費,尤其是以收取學費為主,所有的日常開支和基建費用都要從學費中支出,只能降低成本、減少必要的經費支出來維持。另一方面,民辦高校比公辦高校有更明顯的成本意識、效率意識。相比之下,公辦高校既可以通過國家投資又可以通過銀行貸款這樣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辦學實力。而民辦高校由于成本的問題,要看到有些民辦學校教學標準、減少必要的輔導工作、利用公辦學校教育資源(如大量聘請師資而不是引進師資)等問題。雖然《民辦教育促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民辦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費用后,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取得合理回報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钡┠昝褶k高校的辦學以來出現20多年來少有的寒潮現象,這種情況也直接導致投資民辦高校的風險加大。
三、從辦學質量看,部分民辦高校辦學質量不高
民辦學校質量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源條件相對較差。受到高校擴招和高職院校發展的影響,民辦高校的定位一降再降,影響了學生成才的欲望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二是,部分學校辦學條件簡單、缺乏“校園文化”。民辦高校全部是教學型的,計算機等硬件條件相對較好,但是圖書資料和必要的實驗設施缺乏。許多民辦學校靠租賃場地辦學,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遞,在加上民辦學校的歷史較短,“文化育人”的條件不具備。三是,師資隊伍不穩定。一方面是民辦學校的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例如教師來源單一、年齡老化、隊伍不穩、流動性大的問題普遍存在,民辦學校在過多考慮降低教學成本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教學質量。這主要是政府不合理的教師政策導致的,如畢業生到民辦學校工作受限制(編制、戶口、福利等),從而形成了公辦、民辦學校兩種不同的教師市場。另一方面,民辦學校教師教學精力投入不足。由于教師普遍存在“打工”的思想,盡管工作也都認真,但教學僅滿足于課堂知識的講授,對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和因材施教則注重不夠,以及內在結構的教授和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教育教學規律,也考慮較少。
四、從內部管理看,部分民辦高校建設滯后
在內部機構的管理模式方面,很多倒閉的民辦高校都不夠重視建設學校內部的管理機構,或者由于過于信任的原因往往采取所謂“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就是在學校的一些主要部門(例如董事會、財務和人事部門等)讓自己的親屬任職,而且退休后打算把自己的職位讓自己的親屬來繼承;或者一味熱衷于聘請社會上的一些名人擔任學校的名譽職位,以便達到增強學校的品牌建設,獲取社會認可的目標。即使一所學校建設了法人治理的管理機構,其內部管理也存在諸多的問題。或是存在校董合一的普遍現象;或者是董事會的組成有問題,監事會出現空職,外部董事人員少或是沒有,董事內多為投資人的親緣,因而沒有教職工代表參加董事;或者是董事會、董事長和校長三者之間的關系不融洽、職責不明確,比如在有的民辦高校的董事會中,校長的獨立性較弱,而董事長的權力又過于強勢,沒有一個很明確、很權威的職位授權,單獨實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學的職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董事長、校長二者在權力上“缺位”和“越位”的問題也很突出......由于存在以上一系列的內部管理方面的問題,使得大部分民辦高校在辦學過程中抵抗風險的能力大大降低,這時增強外部監管的建設迫在眉睫,否則必將走向敗落的邊緣。
在民辦高校的發展道路中,我們發現許多的不利因素一直制約著民辦高校的發展,困難重重,讓我們感到民辦高校的發展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