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向陽
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腦血管發病率逐年增高。腦卒中繼發癲癇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癥,腦卒中后繼發癲癇會增加患者的致殘和致死率,影響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本研究探討腦卒中與繼發性癲癇之間的關系,便于更好對腦卒中繼發癲癇進行防治。
1.1 一般資料 選取對象為2003年6月至2010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腦卒中患者236例,卒中后引發癲癇的患者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平均發病年齡(61.2±6.8)歲。診斷標準參照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制定,腦卒中后2周內發生者為早發性癲癇,2周后發生者為遲發性癲癇。所有患者既往均無癲癇病史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癇性發作。
1.2 研究方法 對所有患者的腦卒中類型、部位和并發癥以及繼發癲癇的發作類型、時間、腦電圖表現和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作t檢驗或方差分析,選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以繼發癲癇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1 腦卒中繼發癲癇發生率 早發性癲癇38例(59.4%),遲發性癲癇24例(37.5%);單純部分性發作16例(25%),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32例(50%),部分發作繼發全身性發作10例(15.6%),復雜部分性發作2例(3.1%);腦梗死繼發癲癇20例(31.2%),腦出血繼發癲癇27例(42.2%),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癲癇17例(26.6%)。
2.2 按繼發癲癇進行分組 腦卒中患者卒中類型與病因、腦卒中部位及卒中并發癥臨床資料,見表1,2,3。
2.3 相關因素分析 病變部位在皮質(χ2=7.19,P<0.01)及并發癥中的上消化道出血(χ2=10.237,P<0.01)、顱內高壓(χ2=4.865,P<0.05)等3個指標具有統計學意義。將上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帶入logistic回歸方程進行分析,應變量為繼發癲癇,運算結果最后進入主效應模型的因素是病變部位在皮質(OR=1.985,P<0.01)。

表1 按是否繼發癲癇分組的腦卒中患者卒中類型(例)

表2 按是否繼發癲癇分組的腦卒中患者腦卒中部位

表3 按是否繼發癲癇分組的腦卒中患者卒中并發癥(例)
卒中后癲癇分為早發型和遲發型兩種類型,該分類標準部分地參考了外傷后癲癇的分類標準,有研究發現[1],早發型癲癇約有5%的患者出現在卒中發作7 d內,而缺血性卒中轉為皮層出血的患者,更容易出現早發型癲癇。
有關卒中后癲癇的發病機制還不是十分清楚。動物實驗研究表明[2],腦缺血可以導致長期的新皮層興奮性增高,激發腦血管痙攣,腦水腫發生,電解質酸堿失衡等使神經細胞膜的穩定性發生改變,導致癲癇發作,遲發性癲癇可能是由于腦內膠質細胞增生,瘢痕形成,腦組織萎縮粘連,神經細胞變性和神經元樹狀突分支減少,影響神經細胞膜的穩定性所致。本組研究對腦卒中繼發癲癇的可能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腦卒中是否繼發癲癇與病變部位及是否合并存在并發癥有關,同時還與發病部位-大腦皮質相關。說明繼發癲癇有上述因素有關,因此密切觀察腦卒中患者病情,加強原發病治療,及早發現并積極防治并發癥,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運用抗癲癇藥物,有助于及早減少繼發癲癇發生,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1] 李玉方,侯紅軍,孟森.腦血管病繼發癲癇的臨床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4):95-96.
[2] 岳麗,虞培敏,趙德豪,等.癲癇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其年齡性別差異.中華醫學雜志,2010,90(23):1597-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