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艷 李質馨 王弘珺 潘曉燕 林冬靜 劉忠平 金玉姬 竇肇華
(吉林醫藥學院組織胚胎學教研室)
淺談本科早期階段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及其意義
◆田洪艷 李質馨 王弘珺 潘曉燕 林冬靜 劉忠平 金玉姬 竇肇華
(吉林醫藥學院組織胚胎學教研室)
本文探討本科學習的早期階段進行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方法及其意義,旨在當前大學生學習狀況前提下,探究出一條適合培養當代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途徑,為大學生完成各種角色的轉換尋找一條出路。
本科早期階段 研究性學習 能力培養
大學本科階段的教育倡導研究性學習,借此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及開拓和創新能力。目前多數大學生仍然只習慣于灌輸式學習,忽視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缺乏獨立篩選信息、重新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不善于思考與反思,缺乏主動質疑、自主探索精神,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在此情況之下,短期或間斷性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會使學生無所適從,學習效果亦會不盡如人意。因此,如何使學生從被動學習模式逐漸轉變成自主研究性學習模式是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課題。本項研究是本教學組經多年探索、實踐、反思、再實踐的結果,旨在當前大學生學習狀況前提下,探究出一條適合培養當代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途徑,為大學生完成各種角色的轉換尋找一條出路。
從2005年至2009年,每年選取大學一年級臨床專業本科生20人,自愿報名,作為實驗組。隨機抽取同屆同專業的其他學生20人作為對照組。
對每屆學生的研究均分為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大一下學期,此階段各門基礎醫學課程剛剛開課,可以利用課堂及業余時間指導學生廣泛閱讀醫學基礎期刊雜志,尤其是與所學課程相關的各類文獻,同時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第二階段,大二上學期,聘請圖書館專業教師教授學生文獻檢索方法并實踐。第三階段,大二下學期,學習綜述撰寫的方法,并確立大學生科研課題,撰寫課題申報書及綜述。
(1)綜述撰寫情況
綜述撰寫技巧、寫作水平及入選《醫學生論壇》情況。
(2)申報大學生科研課題情況
大學生科研課題申報、答辯、立項及科研論文發表情況。
(3)考取研究生情況
2004級、2005級和2006級三屆畢業生考研情況。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數據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各組資料比較用t檢驗。
經過一年半時間的培訓,實驗組大部分學生掌握了文獻的查閱方法,能夠利用圖書館及校園網數據庫檢索信息,懂得如何分析、判斷、取舍信息及對信息的管理利用,掌握了綜述的內涵及寫作技巧,而且經過與指導老師的多次探討及修改,多數學生的文章被本教學組采用,刊印成冊。對照組雖然也學習了文獻檢索方法,但因缺乏目的性和實踐性,學習興趣不高,而且缺乏與教師的溝通和交流,寫作水平受到限制,綜述被采用的較少(P<0.01)(表1)。
經過大量閱讀各類科學文獻,學習撰寫綜述,參與教師科研活動,實驗組學生基本具備了科研思維能力及科研基本技能。在此基礎之上,學生分組(5人1組)、選題、撰寫大學生科研課題申報書及申報答辯都很得心應手,表現出了較好的科研素質。所申報的課題多數通過答辯,獲得立項,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性顯著(P<0.01)(表1)。獲得科研立項的學生在科研過程中,表現出了較好的科研水平,都能較好地完成課題,并在《解剖學報》、《毒理學雜志》、《環境與健康雜志》等多家重要及核心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性顯著(P <0.01)(表1)。
表1 5屆實驗組與對照組各項指標的比較(±S)

表1 5屆實驗組與對照組各項指標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1
?
實驗組中只有2004級、2005級和2006級三屆畢業生。由于多年的科研訓練,實驗組大部分學生具備了科研能力與科研素質,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均得到進一步提升,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多數學生選擇了考研。就已畢業的三屆學生而言,選擇考研的學生在復試時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因為他們有過科研經歷,且已發表多篇文章,有的面試老師評價他們的水平已達到研二學生的水平,考研通過率較高,被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名校錄取。而對照組有的學生因不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而在面試時被淘汰。
本學院為了提高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在學院范圍內設立了大學生科研資助項目,從2004級開始,在每屆學生讀大三年級時,通過聯系指導教師、報名、初選及答辯等程序最終立項,獲得一定金額資助,課題時間1年至1年半。考慮到即使大三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醫學知識,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在申請課題、做課題過程中都會有一定困難,也會給指導教師帶來不便。因此,在大一下學期伊始,通過自愿報名方式成立科研學習小組,分階段給予一定的科研能力培訓,幫助學生順利通過答辯、獲得立項,并完成科研任務,借此培養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并使其成為習慣,貫穿整個大學學習過程,乃至終生。
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大學生習慣了被動接受知識、被動聽從教師指令,缺乏反思和主動學習能力。因此,對于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大一新生初入大學校園,對一切都感到新鮮而又陌生,從高考的禁錮中解脫出來卻又進入無所適從的盲目狀態中,大一上學期就是在這種狀態中度過的。學期結束后,多數學生都感到了大學生活的無聊、人生的盲目和未來的渺茫。此時亟需有人為他們開啟引航燈,帶領他們走出迷霧。
大一下學期各門基礎醫學課程,如細胞生物學、組織胚胎學、人體解剖學均已開課,利用這段時間幫助學生逐漸走出困惑、重新樹立信心和目標、培養研究性學習能力是最佳時期。從談心、交流思想到發現并培養興趣,使學生了解自己所處的狀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學習本專業的意義,逐漸讓學生重新找回自我,并指導學生廣泛閱讀科學文獻,開始接觸科研。經過一段時間的文獻閱讀,學生已初步了解了醫學各專業的內涵,繼而請專業教師為學生講解科學文獻的檢索、查閱及綜述、科研論文的撰寫方法。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查閱相關文獻,并嘗試撰寫綜述。然后經師生反復討論、修改,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了查閱專業資料的方法,學會了撰寫綜述,培養了分析、總結能力,為下一步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觀察是感性認識的初級階段,是學生主動了解事物的感知過程。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實驗,親眼觀察了科學實驗的各個環節,親身體會了科學實驗的內涵,實地發現了科研中存在的問題,激發了學生想要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存在問題的欲望,而這種欲望反過來又促進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對科學文獻主動查閱的愿望,并產生自己要創新的渴望,這就是科研的萌芽。在申報大學生課題過程中,每個組員逐漸具備了大局意識和協作精神,意識到只有通過集體的努力才會取得真正的成就。經過培訓的學生申報大學生科研課題時積極性極高,興趣濃厚,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合作愉快,課題通過率較高,而且科研過程較順利,論文發表情況也很好,有的被重要或核心期刊發表,說明第一階段的培養得到了初步成效。從2004級到2006級學生考研情況可以看出,因具備科研經歷并發表多篇文章,在考研面試時占有明顯優勢,在讀研過程中也表現了較高的能力與素質,而對照組雖然有的學生也通過了考研初試,但在面試時因缺乏基本科研能力而遭淘汰。從招收碩士研究生單位反饋的信息即可說明對實驗組學生多年的持之以恒的培養是卓有成效的。
醫學生的課業負擔比較重,要通過英語、計算機考級,同時還要參加各種活動,做大學生課題確實困難重重,實驗組學生倍感壓力。但從報名伊始,他們就已做好心理準備來迎接這一挑戰。雖然中途有個別人因種種原因退離小組,但多數學生都能想盡辦法克服困難,利用早、晚、周末、寒暑假等時間做課題,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了效率,在實踐中學會了統籌規劃,學會了面對壓力。
指導教師除了正常的教學、科研、日常工作外,也參與到了學生的活動當中,這無形中增添了繁忙與勞碌,這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1]張菊,鄒璇.研究性學習與教師角色轉換[J].長江大學學報,2009,32(1).
[2]張曉,王有智.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專業承諾、成就動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里學雜志,2010,18(12).
[3]湯卉.大學生創新能力訓練方法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0,24.
[4]肖祥彪.中西生命哲學理論的歷史演進及展望[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9,12(5).
[5]唐華.論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8(1).
吉林省精品課程建設項目(2007年),吉林醫藥學院高等教育教學研究重點課題(2008年,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