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鈺玲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江西南昌330032)
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①
——以“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為例
羅鈺玲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江西南昌330032)
高職教育正處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改革時期,而課程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在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及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改革實踐為探索高職課程改革的方向和路徑提供了思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高職教育;課程內容改革;課程結構改革;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當前,高職教育正處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改革時期,而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高職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是面向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是學生從事電力安全生產必須掌握的一門重要技術。這門課程的教學在我校涉及多個專業,因此,對“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改革進行研究探討,對促進我校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課程內容改革是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首要環節,也是課程改革的核心。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專門人才”應是指既有一定的專業理論水平又具有專業實踐操作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職課程內容不能單純地強調實踐操作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更不能無視人才的“應用性”而習慣性地沿用學科教育的一套知識系統。而這兩種現象恰恰是當前高職教育課程內容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育部高教司2006第16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所以在對“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內容進行改革時,我們主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幾點。
學科教育以知識儲備為目標,所以專業課程內容以理論為中心,實踐內容多為輔助理論知識的學習而設。高職課程內容改革一定要突破這種實踐圍繞理論的傳統模式,建立以專業實踐為中心來構建課程內容的理念,課程理論部分只選取實踐技能需要的知識,即能指導實踐操作并能提升實踐技能的部分。
現今,有些高職院校畢業生懂技術卻不會工作。仔細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課程內容選取導向出現了偏差。課程內容的選取是面向專業技術層面還是面向崗位工作層面?這個問題必須明確。如果面向技術層面,內容涉及范圍廣,技能目標無法明確,理論的指導提升作用沒有針對性,培養的人才有技術無(工作)能力。
高職人才的基本特性是應用型而不是技術型,所以課程內容的選取應以完成工作任務為導向,突出工作能力,并將那些對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有較大作用,且與提升工作能力有較大關系的知識納入其中。
高職教育發展至今,“雙師型”師資還很缺乏。高職院校教師的培養大部分來源于學科教育,缺乏工作經驗,對職業能力涉及的知識、素養把握不準,在課程內容選擇與編排中遇到很大的困難。因此,高職課程內容的改革必須借助行業企業的力量,走校企合作之路。在進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內容改革時,我們到相關企業進行了大量的專業調研以了解繼電保護技術應用涉及的工作崗位和工作內容;與繼電保護技術專家進行廣泛的合作和交流,以收集繼保技術應用的最新信息和成熟經驗;并利用我校行業辦學的優勢到繼保技術應用一線進行掛職鍛煉,通過親自經歷工作過程而了解繼電保護技術崗位對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內容的改革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先進性,才能符合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課程有了新的內容,就必須有新的結構將內容予以呈現。課程結構科學合理的設置,是高職課程改革的一大難點。傳統的“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結構主要分2塊,即“理論+實驗”。理論知識包括保護基礎知識和線路、變壓器、發電機及母線的保護原理講解,實驗主要是一些保護原理的驗證性實驗。進入高職教育階段,“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出現了各種形式的結構,但歸納起來其特點不外乎2種:一種是為了突出高職教育實踐性的特點,在傳統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實訓教學環節,理論知識基本不變,專業實訓環節獨立設置,學生一般是在學完所有理論知識后再進行實踐訓練,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脫節,學生往往產生所學并不能為所用的感覺;另一種是為了減少理論學習而增加實踐訓練時間,對傳統的“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內容進行簡單地刪減重組,盲目地增加實踐訓練項目,使得專業理論知識的分析和表達不嚴謹不科學,實踐內容也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這種對高職課程改革的膚淺理解,其結果是課程改革流于形式,學生學完后思路混亂。
高職專業課程改革要取得實質性成果,課程結構改革必須有所突破。但由于專業面向的工作崗位不同,對知識、技能(或能力)的要求也千差萬別,因此,高職課程結構不應局限于某種固定模式,而應在充分明確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課程結構構建。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掌握繼電保護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電力系統中線路、變壓器、發電機、母線等重要電氣設備繼電保護裝置的配置、基本工作原理及功能結構。
2.專業能力目標:熟悉線路、變壓器、發電機、母線等各電氣元件繼電保護裝置的運行操作;能夠應用繼電保護常用技術和分析方法對電力系統故障進行分析和處理。
3.職業素質目標:工作作風嚴謹,工作責任心強,具有協作精神和思考習慣。
依據以上教學目標,我們完全打破傳統的“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結構模式,以線路保護、變壓器保護等為單元設置學習模塊,每一學習模塊包含同一種設備保護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在同一時段交替進行,達到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的完全融合。這種結構模式即為高職教育實現學生自主選擇性學習提供了可能,也為課程考核等方面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打下了基礎。“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內容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內容組織結構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減少教師的教學強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充分分析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特點的基礎上,“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講解的保護裝置的動作過程是動態的,保護動作原理實現的依據是電流、電壓等參數變化的特點,而承載課程內容的圖片和文字均是靜態的,電流、電壓等電氣參數的變化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憑教師語言和板書已難于描述清楚。因此,我們通過多媒體以動畫的形式來模擬保護裝置的動作和電流電壓的變化過程,既形象直觀,又生動有趣。但課堂教學若全部采用多媒體,容易使學生對課件內容過分依賴而疏于思考,一堂課下來,學生能記住的東西寥寥無幾。傳統的板書教學,板書內容一般是教師對重點及難點內容的精煉表述,邏輯性強,思路清晰,便于學生理解記憶。而且板書教學更方便實現師生對話,這種“對話”利于促進學生思考,形成師生互動。因此,“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采用了多媒體與傳統板書結合的授課方式。
根據課程結構設置的學習模塊,先講授本模塊理論知識,后進行技能實踐訓練。對于在技能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再進行講解、分析和討論,如此理論與實訓交替進行,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理論學習得到鞏固,技能水平得以提升。
通過精選生產過程中的事故案例,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并給出處理措施,再與實際情況進行對比,找出差距,讓學生主動發現自己的欠缺和不足,教師再進行講解、演習。這種方法對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非常有效。
高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在于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技術,因此,教學的重點應放在使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上。實踐教學是這種能力獲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的實踐教學課時在整門課程教學中所占比例達到50%以上,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就在實踐訓練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和強化。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及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實踐已在我校實際教學中取得較好效果,本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正在探討中。這門專業課程的改革為我校其他專業課程的改革起到了一個示范作用,希望能為高職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高職教育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工作在高職教育一線的教師,是高職課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只有認真研究,勇于探討,勤于思考,不斷總結,高職課程改革才能不斷深入并取得豐碩成果。
[1]李向東,盧雙盈.職業教育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張 健.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整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8(1).
G712
A
1674-5884(2011)08-0130-03
2011-05-02
羅鈺玲(1966-),女,江西南昌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教學和研究。
(責任編校 晏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