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臺
晉城讀者張澤亮問:我被指定為我們單位一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聯系人,同時還將被指定擔任入黨介紹人。請問入黨介紹人與培養聯系人有何區別?
本刊編輯部答:入黨介紹人與培養聯系人的任務總體上講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協助黨組織,做好對入黨申請人的教育和培養、考察工作。入黨介紹人與培養聯系人的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具體任務不同。在黨支部和黨小組的指導下,培養聯系人的具體任務是:負責對所聯系的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具體的培養、教育和考察工作;經常向黨組織匯報入黨積極分子的情況,并填寫考察記錄;在黨組織研究發展黨員時,對所聯系的入黨積極分子是否具備黨員條件提出意見。而入黨介紹人的主要任務是:了解被介紹人各方面的情況,向他介紹和講解黨的基本知識,針對被介紹人的缺點和不足進行切實的教育和幫助;指導被介紹人填寫《中國共產黨入黨志愿書》,并認真填寫自己的意見;在討論接收預備黨員的支部大會上負責地介紹被介紹人的情況;被介紹人批準為預備黨員以后,繼續負責對其進行教育、幫助。二是介入時間先后不同。培養聯系人是與寫入黨申請書的入黨積極分子保持聯系并對其加以培養和考察的人;入黨介紹人是在入黨積極分子被確定為發展對象后,由發展對象自己約定或由黨組織指定的人。

太原讀者馬春明問:我們與某單位簽訂了一份勞動合同,被認為是無效合同。請問無效合同由什么部門裁定?如何處理無效合同?
本刊編輯部答:勞動合同的無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也就是說,勞動者自始至終都無須履行無效勞動合同。確認勞動合同部分無效的,如果不影響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由于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的無效合同,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具體包括:(1)造成勞動者工資收入損失的,按勞動者本人應得工資收入支付給勞動者,并加付應得工資收入25%的賠償費用;(2)造成勞動者勞動保護待遇損失的,應按國家規定補足勞動者的勞動保護津貼和用品;(3)造成勞動者工傷、醫療待遇損失的,除按國家規定為勞動者提供工傷、醫療待遇外,還應支付勞動者相當于醫療費用25%的賠償費用;(4)造成女職工和未成年工身體健康損害的,除按國家規定提供治療期間的醫療待遇外,還應支付相當于其醫療費用25%的賠償費用;(5)勞動合同約定的其他賠償費用。
大同讀者楊萍梅問:我們與某商場簽訂了一份勞動合同,簽訂后這個商場向我們收取了800元用工保證金。請問用人單位收取用工保證金是否合理?
本刊編輯部答:用人單位在與應聘者訂立勞動合同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應聘人收取定金、保證金(物)或抵押金(物)。對違反規定的單位,應聘者可以向公安部門和勞動行政部門提出,責令用人單位退還應聘者。
太原讀者李曉東問:我家是城市困難家庭,想申請廉租房,請問怎樣申請?
本刊編輯部答:城市廉租住房保障采取貨幣補貼和實物配租相結合的方式,保障對象為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申請廉租房的家庭,除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外,還應有當地城鎮戶口。同時,無房或現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下。經濟適用住房供應對象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申請購買、租賃的住房困難家庭須有當地城鎮戶口。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當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的,可購買經濟適用住房;低于60%的,可部分購買、部分租賃經濟適用住房;低于40%的,可全部租賃經濟適用住房。曾享受過福利分房或購買過經濟適用住房的家庭,不得再購買或租賃經濟適用住房。另外,符合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亦可申請購買。
朔州讀者梁紅霞問:我們村有一位村民已數年沒有音信,請問人員下落不明,其個人債務由誰承擔?
本刊編輯部答:法律規定,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其為失蹤人。公民下落不明滿四年的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其死亡。下落不明是指公民離開最后居住地后沒有音訊的狀況。下落不明的起算時間,從公民音訊消失的次日起算。 申請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的應是利害關系人。我國法律對宣告死亡的申請人有順序先后的限制。第一順序為配偶;第二順序為父母、子女;第三順序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最后一個順序為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如果前一順序的申請人不宣告死亡,后一順序的申請人宣告則無效。公民被法院判決宣告失蹤后,在財產關系變動上,失蹤人的財產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代管有爭議的,沒有以上規定的人或者以上規定的人無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失蹤人所欠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他費用,由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對死亡者或被宣告死亡者,財產可通過繼承方式確定。在勞動關系變動上,勞動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勞動合同終止。
臨汾讀者賀有財問:最近我購買了一套住房,發現面積有些短缺,我想申請復測,請問應該找什么部門?
本刊編輯部答:首先,房屋在交付的時候,開發商必須要提供一個由房地局測繪大隊出具的實測面積表,看這當中的面積和你買賣合同當中的面積是否相差比較大,看后如果仍然有疑問的話,可以向房屋所在地的測繪大隊提出復測申請,由他們進行復測。這之后如果仍然有疑問不能解答,可以要求上一級的測繪大隊進行復測。
忻州讀者朱小青問:我們鄰居對我進行隱私監控,請問侵害隱私權具體有哪些表現形式?
本刊編輯部答: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侵害隱私權,是指不法行為人采用非法手段,搜集、利用和公開私人信息,侵擾他人生活安寧的侵權行為。侵害隱私權的形態多種多樣,一般可以概括為下列幾種形式:
(1)侵入住宅。即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以搜查其住宅或者其它方式破壞他人的居住安寧。我國憲法、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都規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侵入他人住宅的,構成侵害隱私權。非法侵入住宅包括未經允許強行侵入或者秘密進入他人住宅。(2)監聽。即非法對他人的住宅、民所以及個人行動等進行監聽、監視。例如,在他人電話內安裝竊聽裝置,竊聽他人電話內容;跟蹤他人以了解其私人秘密等。(3)偷竊、私自拆開他人信件以了解他人的秘密,侵害他人的隱私權。故意偷竊他人居室、利用望遠鏡或其它設備偷看他人的私生活,或者私自拍攝他人室內私人生活的照片或者錄像片等行為,都屬于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4)公開披露或宣揚他人隱私。這是指不法行為人未經他人允許,擅自公布他人受害記錄、疾病史、生理缺陷、家庭生活、婚戀生活等個人隱私。這些個人隱私包括受害人過去的和現在的隱私。披露或者宣揚的方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還可以通過不定期現代通訊技術等其它足以使第三人知悉的方式進行多種行為。披露或者宣揚他人隱私即包括原始的披露、宣揚,也包括擴大傳播范圍的披露、宣揚。例如,某甲在其工作單位披露某人的私人隱私,某報記者獲悉后又在報刊上對此進行報道,使披露范圍擴大,那么某甲和某記者都構成了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