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劉振龍 劉進
醫者仁心
——記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主任康熙雄
本刊記者/劉振龍 劉進

康熙雄主任在全國診斷學年會上講話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外面,有一排櫥窗,里面是個人、集體獲得的各項榮譽。其中一塊鏡框里,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批復。康熙雄介紹說:“這是實驗室在SARS期間,研究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學特征及其早期快速診斷技術應用時,溫總理的批復。”
康熙雄教授一直推說自己沒有多大成就,而實際上,早在1990年他在東京大學讀博期間就發現中醫謂之的“整體觀念”。從西醫的角度看,西醫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體系”正是中醫的“整體觀念”。西醫叫“疾病”,中醫叫“整體平衡失調”,只是叫法上不同。通過這套理論摸索,康熙雄在研究移植免疫臨床過程中更進一步,將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表。當時日本國家電視臺也介紹了這份研究成果,在日本國內產生了積極反響。
在康熙雄教授的科研理念之中,緊貼社會需求是其核心觀點。“是社會國家需求決定了我這一階段的研究方向。”康熙雄說。自己專業選擇也是應國家所需,學費書本費甚至生活費,都由國家支付。相應的,自己的所學必須能夠對國家社會產生價值,所以上世紀90年代國家資助一大批各界精英出國留學時,康熙雄便離開白求恩醫科大學,進入日本東京大學醫療部研究肝臟移植。
從東京大學博士畢業回國后,康熙雄發現免疫網絡體系可為移植免疫提供臨床指標,但同樣在其他疾病上又有很多問題。比如說腫瘤,當時治療腫瘤使用脾臟移植抗腫瘤辦法,但是移植手術不成熟,移植過程中患者身體產生排斥,未能達到最佳效果,這在當時是個難題。基于這個需求,康熙雄又在腫瘤的問題上進行博士后研究。
“我主要的工作是建立基因功能的研究,再一個是功能研究中的動物模型建造,然后注射到基因載體里去,不讓腫瘤變大,在動物身上是成功的。”
在腫瘤研究過程中,康熙雄發現了一種新的基因——“新生血管抑制因子”。通過這種新基因,來控制新生血管的生長,把它作為一個檢測體系進行檢測,用它來阻斷腫瘤基因擴散的路線。這個發現,在行業內獲得極大的認可,目前部分已經利用在臨床上。也因這一基因的發現,2001年4月,康熙雄榮獲黑龍江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獎。
提到現代化的檢驗試驗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2003年,回國不久,康熙雄教授正在天壇醫院組建實驗室,剛剛建成,便接受了一場急風暴雨式的考驗——SARS。
回憶SARS爆發的那年夏天,疫情猶如一場驟雨傾倒在毫無防備的中國大地上。在不見硝煙的戰場上,布滿了勇者無懼的醫療工作者,而實驗診斷中心與最新型病毒零距離接觸,無異是這場戰爭的排雷兵。作為傾力打造設備資源優良的新型實驗室,實驗診斷中心很快進入到北京市衛生局的目光范圍中,收到了血樣檢測任務。康熙雄回憶那次任務,感覺更像一次迅雷不及掩耳的短兵戰,他與全體實驗室同事連夜對北京市衛生局送來的1200多個血樣進行檢測,全部檢測完畢并做出評價,認為是可行的。當時的衛生局局長親臨指揮,拿到評價后立即送給有關領導,第二天便送達了國務院,溫家寶總理很快予以批復:“抓緊研試,提高準確率,爭取早日臨床運用。”
剛剛誕生的實驗診斷中心,在應對流感時表現出成熟、臨危不亂的應急能力,受到北京市政府嘉獎。“可以說,從此以后,北京只要涉及到流感呼吸道,檢驗都會在我們這里做。”康熙雄不無自豪地宣稱。2005年,實驗診斷中心被認定為北京市傳染病網絡實驗室,配合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承擔全市傳染病突發事件的檢測工作,市衛生局向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投入60萬元資金用于建設,實驗診斷中心已經成為公認的檢驗科排頭兵。
在康熙雄教授的積極籌劃下,以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為基地,搭建起包括多種先進儀器設備的共享性的臨床蛋白質組學檢測平臺、基因檢測平臺、細胞培養平臺,為開展臨床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具備了應對嚴重生物性災害的應急能力。實驗室以其設施齊全名聲在外,并積極嘗試與國際接軌的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于2006年成為北京第一家、全國第三家通過ISO15189質量體系認可的臨床醫學實驗室,檢測項目被117個國家和組織認可。
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在贏得鮮花和贊美之后,歷史性使命再一次降臨。作為奧運定點醫院,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責無旁貸擔任了北京奧運檢驗服務的重任。為了保證高質量的完成奧運期間外國運動員和官員的醫療服務任務,檢驗科在有限的時間內在特需門診開設了化驗室,派遣兩名技術過硬、有豐富經驗的人員值守,配備了先進的儀器,只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3000多個血樣的血常規、尿常規、快速血糖、快速乙肝五項、快速HIV抗體、梅毒抗體、丙肝抗體等多項檢測,其中也包括對瘧疾、艾滋病等的檢測。當時國際奧組委健康部門對實驗室的評價是:“歷史以來最完整完善而齊全的現代化臨床實驗室。”
康熙雄認為他的實驗室的優勢不僅在于設備現代化,而且擁有現代化的科研理念。社會需求什么,這個實驗室能夠馬上做出來。“我們為奧林匹克運動會提供的服務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康熙雄說,自2007年年底開始設計奧運會檢驗服務這方面的工作,對全北京市21家定點醫院進行ISO15189認證工作。奧運村綜合診所實驗室的設計、計劃,專業人員募集,實驗室的構成、演練,奧運會、殘奧會結束后將診所解散,康熙雄及他的團隊全程參與。“奧運幕后功臣”、“診斷實驗學的領航者”,這些稱號,他們當之無愧。
考驗一浪蓋過一浪,奧運會剛剛閉幕,2009年甲型H1N1流感又突然襲來。為了配合北京市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流感監測工作,實驗診斷中心承擔了大量的咽拭子采集工作,開展了24小時全方位的篩查,同時承擔大量的病毒核酸檢測任務。由于在流程上嚴格把關,在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的質量抽查中,檢測結果全部正確。在全北京市36個監測實驗室中,僅有7個實驗室達到全部正確。在當年的第十二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診斷學教學改革研討會上,康熙雄教授獲“十二位診斷學名師”的殊榮。

康熙雄主任在中國醫大第一醫院作報告
在檢驗醫學領域,康熙雄教授不僅僅是要做最好的“疫情救火隊”,更希望在疫情出現以前,就將之阻止消滅。他強調:“在實踐過程中要不斷動腦筋,跳出專業來考慮問題。我們做診斷最先考慮患者,能不能防止這個病、控制這個疾病,不要讓它干擾健康。我們這個實驗室,既要做病人的工作,也要做健康人的工作。”
從2006年起,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開始承擔多個國家級、部級課題研究項目,自主發明專利技術,累計發表論著173篇,其中SCI收錄8篇,累計22.92分。同年,康熙雄教授被首醫所屬15家教學醫院檢驗科和實驗中心推舉為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系系主任。2009年11月,實驗診斷中心對第一名擬進入檢驗科進行博士后研究的人員進行了考核。是年底,該博士后進站工作,這意味著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系正式成為博士后流動站。
展望“十二五”,診斷實驗中心的主題是逐步轉化為個性化評價、個體化診斷。康熙雄說:“作為醫務工作者,要積極開發醫療資源,合理運用臨床診斷來減少患者費用,以預防和早期診斷為主的方式開始新的檢驗項目,來解決早期診斷的問題。”
其實早在黨的十七大召開時,便第一次以大篇幅論述了今后若干年對醫療與健康方面的方針和政策,其中明確“戰略前移”,即醫療衛生事業從治病為主前移到預防為主。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的工作范圍就有高危預測這一項:對基因檢測結果和家族史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后,對易發病人群進行提示。
我國在“十一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生物和醫藥技術這一領域,布置了“常見重大疾病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和藥物基因組學研究”項目,以期對高血壓、糖尿病等重大常見疾病,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和藥物基因組學研究,闡述重大疾病致病的遺傳機理、藥物基因組學相關基因多態性與藥物療效和安全性的相互關系,達到發現預警的目的。康熙雄在2003年抗擊非典工作中承擔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學特征及其早期快速診斷技術應用”的研究,就是這一項目的子課題。
以預防為主,不僅是醫療領域的戰略遠見,也是康熙雄個人“拒敵于城門之外”的從醫理念,每一個醫生,見慣了患者病痛,無一不希望能夠早一步發現病患,提早預防,而不是將研究建立在患者的痛苦之上。
隨著“十一五”的落幕,一大部分科研項目研究得到巨大發展。在醫療領域,不僅是硬件上一系列科研難題得到解決,在對健康的觀念上,概念也完全細化。“十一五”以前,對于健康的理解就是生病與不生病;但是經過“十一五”以后,基于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的發展,人們對健康有了新的訴求,那就是:即使不生病,那么身體離不健康又有多遠?健康和亞健康應當有一套評價體系。基于這個需求,康熙雄提出“個體化診斷系統的建立和臨床應用”的研究課題。
所謂個體化診斷,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學等前沿方法,進行“藥物代謝基因組學、臨床蛋白組學、臨床代謝組學、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疾病診斷模型”等多方位的實驗診斷學臨床應用研究,對患者病因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以往檢驗系統反映出的結果只注重“有沒有病”,現在這套系統將檢驗結果細化,逐漸發展成為通過檢驗結果發現“什么類型的病”,注重對疾病分型的評估,包括綜合考慮患者其他身體方面相關的反應。
康熙雄教授在他的一篇論文中稱:“在個體化診斷時期已到來的今天,大診斷、自動化、高通量、簡易化、信息流、床邊化是現代體外診斷所具有的六大特征。臨床實驗室的功能出現了總體戰略前移、重點下移的轉變,體現為研究路線從微生物時代逐步過渡到遺傳學診斷時代、生化診斷時代、免疫學診斷時代、基因診斷時代,即從病因到表象最終到本質。”
康熙雄教授稱:“我們實驗室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建立了這套評價體系,這個評價體系不是泛泛而籠統地評價,它的評價體系是因人而異的。”這套評價體系的建立先聲奪人,前瞻性地將醫療理念明確劃分為兩個時代:社會對健康的觀念變化引導醫生職責發生變化,過去那套“有病治病”的簡單理論已經上升到一個強調以個人身體素質為健康標準的時代,那就是不僅“有病治病”,還要“無病健身”。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實驗診斷學博士和學科帶頭人,康熙雄近十年來活躍在亞洲和世界臨床檢查醫學界,與同行保持著廣泛的聯系,在自身免疫性神經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腎病等自身免疫病及腫瘤的臨床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SCI、核心期刊累計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撰寫著作10余部,先后獲得國內外省部級獎勵9項,為國家培養了博士、碩士近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