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田曉東
發展新興產業要重視生態環保
——訪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生態環境委員會芮黎明
本刊記者/田曉東
“十二五”期間,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將會為社會帶來更多機遇和創造更多的價值,但是在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對這一產業生態環保的問題也應該予以關注。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生態環境委員會芮黎明認為:在這一關鍵時期,增強環保意識,加大環保執法力度,減少工業污染、減少工業廢棄物所造成的新污染;用科技創新的成果與手段,為本已脆弱的生態體系減壓;用循環經濟的理念與技術,解決不同地區在產業承接過程中的環境污染難題,這樣才能真正地造福全社會。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生態環境委員會芮黎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在發達地區,新興產業往往成了傳統產業騰籠換鳥與綠色環保的代名詞,但是新興產業真的綠色嗎?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索?!?/p>
芮黎明認為,現在我國一些發達地區,新興產業正迅猛發展,眾多企業在為社會提供大量節能環保產品的同時,也確實存在著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問題。以太陽能光伏產業為例,這個產業生產成本高昂,國內市場難以承受,此外這一行業的技術、原料和市場均在國外,國內的太陽能光伏企業均處于產業鏈中的生產制造位置,所以在生產過程中自然會消耗大量的資源,并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太陽能光伏產業真的如我們想象的那么環保嗎?顯然不是。因為在這一行業中,國內的企業雖然生產的是節能產品,并且也把他們生產的大量產品遠銷到了國外,但是國內企業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問題也很多。比如無序發展、低水平重復建設,甚至是惡性競爭等等,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受利益的驅動與誘惑,也盲目地參與到太陽能光伏產業中來,他們采用低成本、高污染的技術進行生產,從而導致了產能的嚴重過剩。2010年中國的光伏產能超過20G,似乎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前景很光明很美好,但是對于2011年的太陽能市場來說,停產、倒閉和貿易訴訟似乎成了一道繞不過去的坎。從年初德國和意大利兩大光伏市場雙雙下調上網電價補貼開始,全球的太陽能光伏企業就開始在提心吊膽中過日子,2011年第三季度又發生了美國太陽能企業接連倒閉的事件,整個太陽能行業正在經歷著寒潮的襲擊,見不到太多的陽光,這預示著全球光伏產業的整合期已來臨。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在發展中也出現了很多深層次問題。比如嚴重依賴政府補貼,包括嚴重依賴國外政府補貼,自我生存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較差,一旦失去政府給予的種種補貼,這些企業將面臨嚴峻考驗。比如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會導致自身在競爭中優勢的弱化;再比如太陽能光伏產業要求產品的保質期在25年以上,這也是一個問題。如今這一行業中的企業更多考慮的是高額回報,地方政府更多考慮的是所謂新興產業帶來的形象光環,所以這一行業中的企業,如果在產品的質量上有所欠缺的話,那么未來必定會面臨全球客戶的信任危機,可見發達地區在發展新興產業時也有誤區。發達地區在發展新興產業時如何走出生態環保的誤區?這是一篇大文章。參與其中的企業要有對人民負責的覺悟,要有為產業健康負責的態度,才成真正把當地的新興產業發展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對于欠發達地區的渴望,芮黎明也觀察了很久。她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東部地區發展較為迅猛,并以較大的優勢領先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資源環境的約束強化能力也在不斷地凸顯。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東部地區會有哪些產業被轉移出去?實踐證明,凡是能耗大、污染重的企業和產品,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都是東部地區急于轉移的重點產業,而我國西部地區有著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并且對發展有著強烈的渴望,所以這一地區樂于承接東部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消耗、高排放型產業,甚至有些中西部地區專門組團到東部,緊盯著當地列入關停并轉目錄的產業和企業,以招商引資的名義引進這些被淘汰的項目。例如,浙江長興縣在整治鉛酸蓄電池企業的過程中,就出了這樣一幕情景:中西部地區的一些相關部門聞風趕來,競相拋出優惠政策,其目的就是想以招商引資的名義,引進這些被當地列入關停并轉目錄的產業項目?!?/p>
芮黎明人為,欠發達地區渴望招商引資結碩果,這種謀求大發展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對節能與環保缺乏重視,就會引發很多環境污染的問題。近年來發生在中西部地區的污染事件很多,芮黎明舉了幾個例子。她說比如造成安徽懷寧的鉛污染事件與造成湖南嘉禾的鉛污染事件,都是當地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發生的。另外,甘肅天水水源地受到污染的事件,也是一家企業由東部地區搬遷到當地后引發的。芮黎明說,在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位代表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嚴格監督管理,防止污染企業轉移的建議》。那位代表建議,要對東部地區淘汰的落后產能、落后設備轉移到西部地區的現象加以嚴格控制,要防止污染企業的轉移,芮黎明認為這份建議提得非常及時。芮黎明說自己注意到,2010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做客中國政府網時坦承:“確實有東部地區淘汰的落后產能、落后設備轉移到西部地區的現象。”芮黎明對來自政府部門的這一表述印象極深。
芮黎明認為,2010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國家已從政策的角度要求堅持生態環保,嚴格產業準入,但是目前從落實的情況看,仍不能從根本上遏制污染企業轉移的勢頭。一些地方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長,不惜以犧牲當地環境為代價,進行了一些污染企業的轉移,這是我國欠發達地區在產業轉型與承接中所產生的種種環境問題的重要根源。比如2011年2月17日,環境保護部對安徽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存在的環境問題,就提出了整改要求,因為這一地區作為國家批準的第一個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有一些工業園區和一些企業,違反了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造成了一些影響群眾健康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
芮黎明表示,欠發達地區在發展產業的同時,一定要從大局看問題,一定要重視環境保護的問題。要改變目前部分地區的不環保現狀,應該重視解決三方面的問題。一是要矯正部分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的政府“失靈”問題。強化政府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約束地方政府的行為,同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制約體系,包括上一級政府、各微觀主體(企業、居民、傳媒)的監督制約等機制。二是要加快完善欠發地區的環境標準。原國家環??偩致摵显瓏医涃Q委于2000年發過《關于禁止向西部轉移污染的緊急通知》,對一批已經明令禁止的15類嚴重污染環境的小企業、設備、工藝等做出了明確的管理規定,但是因為我國東西部之間標準差異較大,導致產品成本不同,所以這個通知對很大一部分西遷的企業、工藝與產品而言,缺乏約束力。三是用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的理念對現有的產業、企業與產品進行改造提升。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生態環境委員會芮黎明
近年來,隨著城市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城市環保執法力度在不斷加大,城市污染工業、工業廢棄物及城市垃圾往往選擇向近郊與農村轉移,這就造成了新的農村污染,使本已脆弱的農村生態體系雪上加霜。比如,由于受資金、技術、利益等方面的影響,一些城市的垃圾與工業廢棄物,未經處理便隨意傾倒在農村的田野、坑塘地帶,垃圾堆放所產生的各種污染物,可污染約四倍于填埋場面積的環境。同時在垃圾堆放的過程中,有機物分解會產生多種酸性的代謝產物及水分,在雨水的淋濾作用下,有些重金屬被溶解并隨滲濾液流向地表或滲入地下,垃圾中的病源微生物也可能滲入濾液中,這就構成了有機物、重金屬與病源微生物三位一體的污染源,這種污染源會造成農村水土的進一步惡化,并嚴重危害到農民的身體健康;當然這種污染源也會隨著農作物的果實流入城市,從而影響城市人群的身體健康。
芮黎明對農村地區的污染尤為擔憂,她說城市污染工業向農村轉移后,會進一步導致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比如,一些從城市轉移到農村的電鍍、造紙、塑料等工業項目,在生產中所排放的酸性廢水,或者是含有害重金屬的廢水,大多數是直接排入到了農田保護區的主灌河中,這對農村當地的地下水源與環境都造成了嚴重影響。一些磚場、水泥廠等排放的粉塵、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也直接造成了大氣的污染與農田土壤的嚴重破壞。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僅帶來了當地農作物的損失和農產品質量的下降,還直接影響到當地農民的正常生活。另外在城市廢棄物的轉移處置中,農村和農民也在承受著二次污染的嚴重損害??梢姡鞘械漠a業升級雖然給農村工業的躍進提供了機遇,但是如果這種城市的產業轉移不能有效地結合技術升級,那么它轉移到農村后,必然會加重農村的污染,必然會付出犧牲農民環境權益的代價。
芮黎明認為:造成上述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源,是現行政策法律在城市污染轉移與農民環境權保護問題上的制度缺失。這種缺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現有環境政策對解決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缺乏有效措施。我國最基層的環保系統是縣一級環保機構,只有少數鄉鎮一級設置有環保辦公室、環保助理、環保員等環保機構。環保工作分散在各個相關部門,如林業局、農業局、城管辦、交通局及水利部門等,部門利益不協調,不能進行有效的綜合管理。在農村環境政策方面,強制性規范少,許多時候為了保證地方的經濟發展,環保局不得不妥協,從而導致污染轉移的行為發生??梢娪捎诂F有的農村環境保護機構與規范匱乏,所以對污染轉移問題難以實現綜合有效的管理。二是重視末端治理、輕視源頭防治的污染控制模式不利于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城市工業的污染是點上的污染,農村卻是大面積的污染,所以面上的污染在治理上難度更大,一旦形成污染就很難在短期內依靠人力或者依靠技術從根本上治理,因此農村環境的污染更應該從源頭上防止;但目前農村的環境污染控制模式仍主要強調的是末端治理,可以說這種模式從一開始就不適用于農村農業。三是現有法律對城市污染向農村的轉移規范乏力。在污染轉移源頭防治上,現有相關污染防治單行法并沒有有效遏止此類污染的轉移。城市向農村轉移污染物的種類,主要是固體廢物污染、水污染和大氣污染。以固體廢物的轉移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污染環境防治法》只是規定了固體廢物在省一級的不同地區之間轉移,需要履行知情同意程序,但沒有涉及固體廢物從城市向農村的轉移問題。盡管目前我國的固體廢物只能在農村處置,但是接受固體廢物的集體經濟組織和所在的基層政府,特別是當地民眾應當事先知情同意,并取得合理的補償。事實上,轉移者是有意無意地忽略這一過程,比如蘇南某地區就在民眾不知情的情況下,在百姓居住區建造垃圾焚燒廠,直到試運行后,民眾才知情。四是在環境污染侵權的事后賠償方面,現有法律也顯得無能為力。農村的環境損害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環境污染直接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對于這類損害,民事訴訟規則雖然實行了舉證責任倒置,但是還是存在很多制度和現實障礙,致使相關損害無法得到補償。例如: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太短。由于農村的環境損害一般都是由眾多污染源造成的,加上污染損害的發生都有很長的滯后效應,要在訴訟時效內及時發現污染損害、確定致害者,對于在經濟和環境知識上都處于絕對劣勢的農民而言,實在是勉為其難;同時由于現有法律沒有強制排污企業進行責任保險或提供其他財務保證,這就導致受害者即使能夠在有效訴訟時效內提起訴訟,污染企業也很可能無力賠償巨大的損害賠償,甚至污染企業已關門大吉。另一種情況是農村環境受到污染后,會間接造成農村整體經濟的損失,這類環境損害,排污者首先污染的是農村整體環境,并沒有直接侵害農民的人身和財產,而除固體廢物造成的污染外,現有污染防治法的民事責任條款都是針對直接損害的,目前的環境法律不能為此類間接損害提供補償。可見,發展新興產業,也要重視環境保護,不但是需要觀念上重視,還需要法律法規上完善。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增強綠色發展責任,提升綠色發展能力,是發展新興產業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