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妍 李會會
機制改革推動資源共享管理創新支撐科技進步
——北京科技大學實驗室管理改革發展紀實
文/高妍 李會會
我國的高等學校擁有巨大的科技資源,但與市場需求嚴重脫軌,政府各級部門采取眾多措施推動高??萍假Y源走向市場化,但收效甚微。高校科技資源社會化不僅能夠整合、盤活原有分散資源,提升資源利用率,更能夠在市場規則和激勵機制的影響下,推動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形成良性循環。近年來,北京科技大學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北京科技大學是全國材料學科重點高校,在新材料及相關領域具有豐富的科技資源?,F有科學儀器設備總值約8億元,其中材料領域的設備1500多臺(套),總資產約2.1億元,分布在以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17個國家級、省部委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在材料測試與制備方面,科技條件資源優勢非常突出;但受體制所限,這些科技資源長期只服務于校內教學和科研,且分布分散,利用率較低,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如何提高學校測試資源利用率,盤活自身科技資源,讓設備和人員運轉起來,實現資源社會化、市場化?其實早在2000年,北京科技大學資產管理處(原實驗室管理處)就已經在學校的支持下,開始了實驗室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的探索。


北京科技大學資產管理處副處長錢大益介紹,2000年,北京科技大學完成學院體制改革,將原有的18個系組建成為9個學院。
為適應新的學院體制要求,新的實驗室管理體系、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出現,北科大實驗室管理體制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2001年材料學院試點,2003年實驗中心實體化建設全面推進,2005年底各學院實驗中心組建完成。幾年間,資產管理處依據“科學規劃、突出重點、資源共享、提高效益”的原則,將全校50多個教研室下設的三級管理實驗室,根據學科之間的聯系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和整合,形成了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的全校性基礎實驗中心、院系實驗綜合實驗平臺和專業科研實驗室三個層面的實驗教學體系。


這一舉措為今后實驗室管理改革的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2004年12月,在北京市科委的領導下,以匯聚行業資源、促進資源共享為目標,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牽頭,聯合在京的9家國家級檢測機構、地方測試機構、高校,共同發起成立北京材料分析測試聯盟,北京科技大學位列其中。
2005年,北京科技大學承擔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委托的課題——北京科技大學分析檢驗平臺機制創新試點建設,成立了“北京科技大學分析檢驗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這一機制創新旨在推動高校更好地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促進北京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服務首都經濟建設。
而這一試點工作的承擔與開展,也成為北科大實驗室管理體制改革一個新的契機。
北科大對這一試點工作高度重視,依托自身在新材料研究與制備技術方面的學科優勢和豐富科技資源,對外成立了北京科大分析檢驗中心有限公司,開展社會服務;對內建立了由校領導擔任主任的平臺指導委員會,由學校資產管理處、財務處、國家大學科技園、各學院和重點實驗室等單位的負責人參加,制定平臺建設發展規劃,組織協調和開展平臺建設的各項具體工作。
錢大益介紹,為更好地推動平臺建設,經多方探討,提出將第三方商業化實驗室的運作模式,引入到首都高??萍假Y源的整合上來,在不涉及產權和行政隸屬關系等敏感和難點問題的情況下,實現科技資源的網絡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為更順暢地開展工作,提出了設備和人員集中管理、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開管理的新思路,同時在平臺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依托學校資產管理處成立虛擬的“北京科技大學分析檢驗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繼續推動建立各學院的二級實體實驗中心,統一管理人員及設備使用。
2006年前后,北科大投資配套1800萬元資金,開始有計劃地將分布在校園內20多處的材料科學相關檢測儀器和實驗設備集中搬遷到學校主樓和材料測試樓兩處,為儀器設備的統一管理、維護和使用提供了便利。
在學校支持下,中心把以前由教授管理的實驗人員集中起來,成立了一支200人左右的專業實驗隊伍,建立市場化的管理和考核機制,儀器設備專人專管,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學校還制定了《北京科技大學分析檢驗服務平臺管理辦法》和《北京科技大學分析檢驗服務平臺管理細則》,規范公司和實驗室的責、權、利,并把實驗室的對外測試服務工作量作為實驗室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從考核機制方面為平臺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初期,北京市科委還先后投入1200萬元用于機制探索、設備集中和更新工作,并將其納入首都科技條件平臺開放網絡,極大地推動了項目前期工作的開展。
集中設備、成立隊伍、規范管理……平臺試點建設逐步啟動和完善,最終集中了北京科技大學工科學院實驗中心及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近2億元的設備,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對外共享服務資質建設,以公司為唯一窗口為社會提供科技和創新服務。
為規范服務業務、提高服務質量,使平臺建設得到更優質的提升,北科大分析檢驗中心有限公司在合理規劃檢測體系、加強資質建設、規范管理體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為了使通用的檢測設備提高機時利用率,將檢測服務從以往課題組、學院的小循環中擴展到全校,進而服務社會的大循環中,資產管理處根據設備資源特點,將檢測服務項目整合成力學性能測試、化學分析、金相及熱處理、物理性能測試、材料制備、組織結構分析六大體系,并圍繞此六大測試體系進行相關的資質建設。
2008年,中心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 N A S)認證和中國計量認證(CMA),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也進一步得到提高。
2009年6月,中心又通過了CNAS和CMA二合一監督和擴項評審,認證認可范圍涉及鋼鐵及合金、鐵礦石、鋁及鋁合金、鈦及鈦合金、金屬及金屬制品、巖石、土等7個檢測領域120個檢測項目,平臺服務特色凸顯。
2011年實驗室接受復評審,同時,向認監委、認可委申報擴大檢測認可范圍,新增了錳礦石、鉻礦石、石灰石、白云石、食品、食品與農產品中殘留物、涂料與涂層、焊接接頭和焊接試樣、混凝土、各項雜類材料等共計10個領域148個檢測項目。
到目前為止,北科大分析檢驗中心經CNAS和CMA認可認定的檢測范圍已擴展到15個檢測領域共計260個檢測項目,實驗室資質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在規范管理體制方面,中心建立了內部質量管理體系,對實驗室的檢測工作流程進行了規范,包括樣品的接收和處理、實驗檢測的實施、檢測數據的處理、檢測報告的形成、客戶的跟蹤和服務各個環節。
先進的儀器設備、高水準的技術服務能力、完善的資質建設、規范的管理體制,再加上學校強大的專家資源,為中心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戶,社會影響力逐漸擴大。
5年來,在分析檢驗中心儀器設備利用率大幅提高的同時,公司的測試服務項目和技術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整個體系運轉正常,已經能夠實現自循環,發展潛力無限。

錢大益副處長

錢大益介紹,現在中心已整合了全校材料領域1500多臺(套)、價值2.1億元的檢測儀器設備。據初步統計,2008年,北京科技大學單價40萬元以上的設備平均機時利用率由2005年(試點前)的40%提高到73%(按額定800機時主要計算),到2010年已提高到162%。
平臺的建設和運行有助于提高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學生的科研實驗水平;極大地提高了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并使儀器設備的潛力得到深入挖掘;平臺資質建設規范了操作程序及實驗方法,保障了實驗的可還原性和實驗數據的可靠性、準確性,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了有效參考;此外,平臺建設擴大了學校在相關領域的影響力,促進了校企合作,帶來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成為“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建設的示范”。
而平臺建設依托學校,同學校的科學研究、實驗室發展緊密結合,“直接深入服務群體,解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測試難的問題,也為大學科技園和孵化器的專業孵化能力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F在的北科大分析檢驗平臺在完成分析檢驗、測試服務的基礎上,同時積極開展技術咨詢、技術培訓、儀器開發等新業務,在幫助新興企業攻克關鍵技術、開展實驗技術培訓以支撐其創新、促使學校與企業研發對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錢大益曾撰文指出,北京科大分析檢驗服務平臺的內部運行機制設計綜合考量了“客戶、學校、公司、學院、實驗室、實驗人員之間的利益,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模式設計“既回避了比較敏感的國有資產管理、人員隸屬關系、考核管理等問題,又能夠通過引入一種新的模式實現資源的開放和搞活,可實現政府、學校、企業、社會等多方共贏,對高校平臺的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平臺建設的顯著成效也得到了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高度評價。201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市委書記劉淇,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等市領導到北京科技大學調研時還專程考察了平臺建設情況,充分肯定了北科大平臺在首都高校中第一個實現實驗設備向社會整體開放;第一個引入專業服務機構,實現市場化運營服務;第一個獲得國家CNAS和CMA資質認證。
北京科技大學分析檢驗服務平臺的成功建設,不僅圓滿完成了北京材料分析測試聯盟和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分析檢驗平臺機制創新的試點工作,為鼓勵更多的高??蒲匈Y源開放共享,推動聯盟內其他成員建立高效運作的服務模式,開展具有行業特色的科技服務和創新服務提供了有益借鑒;而且帶動完成了北科大實驗室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在開放式發展的同時,完善了資質、規范了管理、提升了水平,增強了自身的科技資源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為實驗室今后的良性發展打下基礎。
錢大益,1966年生于安徽,副研究員、博士。北京科技大學資產管理處副處長,主要致力于實驗室與設備管理、安全及環境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