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玫
經濟與民生緊密相關,經濟新聞報道對于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而言,是一塊極具潛力的“短板”,未來大有可為。本文以廈門電視臺品牌民生新聞欄目《特區新聞廣場》為例,探討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期做好經濟新聞報道。
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不能缺少經濟新聞報道。要做好經濟新聞,第一關就是要確定好的選題。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新的經濟事件可謂層出不窮。面對這些經濟事件,新聞工作者必須明確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經濟新聞的觀眾群在哪里,不同層次的觀眾群對經濟新聞報道有何不同的需求。只有從這里出發,才能“有的放矢”地發掘出經濟新聞的選題,做好策劃。通過對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收視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將經濟新聞的觀眾分為以下三大群體。
“消費者”群體。對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經濟新聞而言,“消費者”是一個數量龐大的觀眾群。這個群體所關注的“經濟新聞”,是個人經常涉及的消費問題。同時,直接關系“消費者”生活的宏觀經濟信息也屬于這個觀眾群關注的范圍。另外,從地域上看,本地經濟新聞對“消費者”群體影響更大,比那些不太重要的國內、國際經濟新聞更受這個群體喜愛。
針對這一觀眾群,《特區新聞廣場》從2010年6月開始,開設了“消費提示”板塊,將消費投訴、質檢監察、工商提醒等內容統籌起來做成一個子欄目。消費市場的輿論監督是這個子欄目非常受重視的內容之一,節目通過一個個案例使觀眾了解,消費者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如何鑒別假冒偽劣商品,如何防止上當受騙,如何進行舉報投訴等問題,起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涉農人員”群體。對于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而言,涉農產業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報道領域。一是因為農村觀眾是民生新聞欄目數量很大的一個收視群體;二是當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是從國家到地方的一項重點經濟工作。“涉農人員”觀眾群包括農民、漁民、農業生產組織者、農產品經銷商、農業生產資料生產者等。其中,農民、漁民等又是該群體的核心和主要成分。所以,這個觀眾群關注的經濟新聞,一般都緊緊圍繞著農業的生產和經營,圍繞著農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話題。
自創建之初,《特區新聞廣場》就一直非常重視農業經濟領域的報道,主要以廈門島外一些區域的農漁業生產情況為報道主體。目前,節目基本上每周都有3至4條農業經濟新聞播出,具體內容涉及農業合作社、農副產品供求狀況、農村脫貧致富的門路等。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節目也培養出了一些“泥腿子”名記者,在“涉農人員”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投資者”群體。在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觀眾中,“投資者”群體是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逐漸發展起來的。這個群體中有人數眾多的普通股民,也有具備一定財力的富人群體,還有一些小型私營企業的投資者。這個群體的經濟知識并不非常專業,但比“消費者”觀眾群具有更強的經濟意識,更希望通過有限的投資來獲取更大的利益回報,從而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
目前,對于這個新興的觀眾群,《特區新聞廣場》還沒有非常有針對性地推出經濟新聞報道。不過,采編人員已經開始研究這個群體的偏好,以后可能會增加一些證券投資、百姓理財等方面的內容。
如何走出電視經濟新聞報道的“瓶頸”?通過這兩年的實踐,筆者大致總結出了兩個公式:“電視經濟新聞報道=經濟事件+民生視角+電視語言”和“電視經濟新聞報道=民生問題+經濟視角+電視語言”。值得注意的是,在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中要做好經濟新聞報道,并非是將以上三者簡單相加,而必須使三者相互融合。
要想依托民生新聞欄目做好經濟新聞報道,就必須從意識上有所改變,樹立 “經濟新聞民生化”“民生新聞經濟化”的專業的經濟民生融合意識,才能打破目前電視經濟新聞報道的困局。
經濟新聞民生化。在電視經濟新聞報道中,除了存在經濟新聞報道常見的枯燥、乏味等問題之外,還存在著“聲畫兩張皮”的現象,也就是解說詞與畫面內容脫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使經濟新聞活起來,在新聞實踐中,必須使“經濟新聞民生化”。“經濟新聞民生化”指的是在經濟新聞采訪過程中,更多地從百姓的視角看問題,發掘經濟新聞中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部分,以此為切口,以通俗化的方式展現給觀眾,用社會新聞的拍攝手法拍經濟新聞。
民生新聞經濟化。所謂民生新聞經濟化,是指在民生新聞中發掘內在的經濟因素,通過民生新聞事件體現其背后的經濟現象。其實,這種民生經濟新聞,既可以使經濟新聞更具有可視性,同時也解決了民生新聞容易流于膚淺、深度不夠的難題。
在民生新聞欄目中,許多投訴、糾紛其實都蘊藏著經濟新聞線索,需要采編人員以經濟角度來看待問題。比如,一段時間以來,廈門市的住宅小區內突然出現了很多 “酒店式公寓”,這些“酒店式公寓”人員流動性大、管理不善,引起居民們的投訴。針對這一情況,《特區新聞廣場》推出系列報道,引入經濟視角觀察“酒店式公寓”這一民生現象,大大提升了報道的高度。報道引起了相關管理部門的關注,管理部門重新調整對“酒店式公寓”的管理,以適應新的市場形勢的發展需要。
平民視角講故事。說起經濟新聞,很多人頭腦中可能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數據、晦澀難懂的術語。其實要把電視經濟新聞做好,可以借鑒報紙新聞“講故事”的手法,以平民的視角來看待豐富多彩的經濟現象。
在實踐中,電視經濟新聞可以從普通人的生活開始講述,然后由簡單的生活故事提升為一種經濟現象、經濟規律的闡述。比如,《特區新聞廣場》的涉農經濟新聞領域,這類新聞的觀眾群大多為務農人員、涉農產業者,要讓這類觀眾能看得懂并喜歡看,經濟新聞報道就必須增強貼近性,做到“平易近人”。在這類經濟報道中,記者大多從普通觀眾最容易接受的事例出發,拉近觀眾與經濟新聞之間的距離,以剝筍的方式,由小見大、由淺入深地進行報道。通過這樣的傳播方式,觀眾以后只要遇到這類生活情景,就會聯想到與之相關的經濟現象。以平民的視角講故事使節目更加直觀,更加貼近觀眾生活,把經濟新聞展示得非常有人情味。
熟練運用電視符號。畫面符號、語言符號是電視最重要的表現符號。要做好電視經濟新聞,必須增強可看性。
利用語言符號做好“翻譯”工作。首先,應該要盡量運用語言符號,做好各種經濟現象、經濟術語的“翻譯”工作。具體分為兩種形式:第一,把經濟專業詞語換成一些容易被普通百姓理解的詞匯;第二,如果有些專業詞語不能替代,就盡量在提及專業詞語時用貼近群眾生活、容易理解的說法予以簡明扼要地解釋,甚至可以采用比喻等修辭手段,盡量讓觀眾聽得懂、聽得明白。
與紙質媒體相比,電視媒體對形象、動態的事物擅長表達,對抽象的心理思維、經濟原理和統計數字等表現力較弱。這就要求我們除了以語言符號補充畫面符號之不足外,還應借助動畫、字幕、圖表等形象化的材料去表現。另外,在畫面符號上,應盡量避免游離主題的空畫面。
在闡述一些較為抽象的經濟現象、經濟發展趨勢時,可以盡量采用同期聲、記者出現場的方式,會比配音加空畫面的傳播效果更加理想。2011年春節過后,廈門沿海地區用工需求非常大,記者深入采訪后發現,除了表面的薪酬待遇問題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社會“人口紅利”可能到期,倒逼企業產業升級轉型的問題。《特區新聞廣場》推出了系列報道,在制作這組報道時,筆者發現,如果單純采用空鏡頭配解說詞,很難吸引觀眾看下去,也很難讓人看明白。最終,節目采取記者出現場,發表觀點,再配合畫面、字幕等方式,清楚地闡述出這次 “招工難”背后隱藏的產業升級的挑戰和機遇,讓經濟新聞的表現形式更加靈活,也更加好看。
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經濟現象紛繁復雜,經濟新聞是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未來很有發展潛力的一個領域。媒體工作者應該注意在報道經濟新聞時,多從百姓視角出發,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讓報道內容貼近百姓生活。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新聞采編過程中,媒體工作者要加強自身經濟專業知識儲備,善于利用經濟專業知識,對各種新聞事件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報道,提升媒體在經濟新聞報道領域的輿論引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