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革命戲娛樂化,誰該負責
□劉 鵬
近日,廣電總局下發通知,批評一部分革命戲的娛樂化傾向。稱個別劇目在表現抗戰和對敵斗爭等內容時,脫離歷史真實和生活實際,沒有邊際地胡編亂造,將嚴肅的抗戰和對敵斗爭娛樂化。(6月7日《山東商報》)
廣電總局的通知很是 “溫柔”,被批評者并未被公示。然而媒體還是總結了一批娛樂化傾向嚴重的革命戲。比如 《抗日奇俠》像武俠劇,《中國1921》中偉人的愛情夸張離譜。
一個全民娛樂的時代,要求革命戲保持一份純真與寧靜,似乎是強人所難。相關專家也明確表態:“革命劇中的愛情,是必然的,沒有就沒人看。像《士兵突擊》《亮劍》這種純男人戲,能夠成功的太少了。”
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有觀眾對娛樂化的需求,才有娛樂化的革命戲。那么,觀眾是否就該為革命戲的娛樂化負責呢?電影、電視劇作為文化類商品,觀眾雖然有選擇權,但卻沒有決定權,基本上還處在一種賣什么買什么、給什么吃什么的狀況。一到電影電視劇時間,所有電視臺不是“鷹爪功”飛舞,就是“我愛你”漫天,觀眾不過是被迫接受,怎么能負得起這個責任?
到底是庸俗的電視劇破壞了嚴肅的革命戲,還是媚俗的觀眾催生了革命戲的娛樂化傾向?這個問題有點兒讓人糾結。但以筆者之見,卻也不難回答,甚至不需要回答。因為這個問題,就像食品安全問題一樣,到底是 “有毒”食品害了食品安全形象和消費者,還是消費者的食品需求,催生了 “有毒”食品呢?答案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