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娟 易 穎
追求平淡,毫無態度。任何一條信息,任何一則新聞,必定是有所為而傳播。“無態度”本身也是一種態度。而對所有的信息都不贊成也不反對,這樣的傳播者就成了生活的旁觀者,這樣的播音就成了文字的傳聲筒。與此同時,也就造成了創作的廢棄、創作者的失職。播報新聞稿件,敘述新聞事件,應該有聲有色,其核心就在 “新鮮感”中。首先是“先睹為快”,而后是“一吐為快”。新聞事實的“新興”,化為稿件的“新意”,融為播報者的“新鮮”,最后成為受眾的“新穎”。其中,新在哪里,新的分量、新的趨勢,都需要播報者花心思、動腦筋,把是非褒貶 “含蓄”地從報道中流露出來,使傳受雙方達到“認知共識”。“平淡”是很多播音員都可以做到的,但融入態度就有一定的難度了,沒有扎實的語言功力,往往會“心有余而力不足”。
追求速度,有眼無心。現在,很多新聞節目都強調信息量,這就造成了一些新聞節目將播音 “提速”作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主要手段,新聞播音語流速度也從最早的平均每分鐘160個字到了現在的平均每分鐘280個字。但一味加快速度,只會讓新聞播報者走向“睜眼看稿不動腦,張嘴念稿不動心”的歧途。加快速度的結果只能是具體感受的失落,再好的稿件也會在這樣的摧殘中喪失生命力。因此,播報新聞稿件,應該字斟句酌、清晰明快,既不能拖泥帶水,也不能囫圇吞棗。
追求親切,熱情過頭。一些播音員希望以一種十分親切的態度來表達新聞內容,以避免生硬和刻板。但是,這種迫切的愿望通常都會讓播報者“滿腔熱情”,而最后往往是讓受眾“盛情難卻”。應該說,播報新聞應該有熱情,但這種熱情是有分寸的。新聞作品的播報必須“可信”,既不能言過其實、故弄玄虛,也不能隨心所欲、輕描淡寫。每一則新聞有每一則新聞的政策分寸和藝術分寸,處理起來應該是色彩紛呈,多種多樣的。情感應當與新聞內容相契合,與受眾發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追求自然,丟了規矩。近幾年,說新聞成為眾多新聞節目播報的常態,尤其是民生新聞的播報。但在說新聞的同時,一些原本屬于新聞規范的東西被拋棄和顛覆。比如,新聞節目用一種閑聊的語言樣式作為對“播報”的改革,有的甚至用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雜以插科打諢,讓新聞節目變成了調侃、暴露、私語的“另類”。新聞的真實可信,新聞播音的認真負責,都在這種自我調侃中不見了蹤影。其實,新聞播音不管如何改革,如何創新,都不能違背其基本規律,任何浮躁心態、急功近利的操作都會讓這門藝術失去她應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