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
在2010年秋風送爽的金色季節里,我們溧陽市錫劇團精心編排了一臺具有超時代感的青春校園音樂劇《我的快樂成長》。我本人在該劇中飾演了初中生“張哈哈”一角,獲得了專家的贊賞,并榮獲了“首屆全國戲劇文化獎”表演獎銀獎,在這成功之際,興奮之余,我思緒萬千,兒時的情景不由自主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童年,正是遐思邇想,充滿甜蜜夢幻的歲月。年僅14歲的我因從小喜愛音樂舞蹈,如愿考上了常州文化藝術學校錫劇表演班。我是幸運者,考入戲校時,正趕上90年代劇壇姹紫嫣紅的好景象。三年的學藝,一年的實習,使我接受了嚴格、系統的專業技術訓練。可以說是和著淚水和汗漬一步步走上了藝術之路。1995年,我步出校門,投身到了我所鐘愛的錫劇事業之中。
2010年,為了參加“首屆全國戲劇文化獎”,我們溧陽市錫劇團精心編排了一臺校園青春音樂劇《我的快樂成長》。這是一部有強烈的時代感和動人肺腑情節的學生戲。描述了一群花季少年在陽光燦爛的暑假里,為參加“機器人”比賽,在“作業如山”、“家教重壓”的困境中,如何以熱愛科學的精神和純真的童心,感動了有著陳舊觀念的“奶奶”,沖破了以“奶奶”為代表的人們所設置的種種禁錮,最終實現了美好愿望的故事。
當我第一次拿到劇本時,不禁為劇中我所飾演的初中女生“張哈哈”一角而擔憂起來。因為這個人物只有14歲,而且性格形象也是非常活潑可愛,要我去演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這對于我來說是第一次,也是藝術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挑戰。于是,我抓緊一切機會看導演排練。一句句臺詞在嘴里反復背誦,一個個表情對著鏡子仔細琢磨。當排到第二場時,我總是找不到感覺,后來我靈機一動,跑到學校里去看十四、五歲的中學生,看他們的神態、表情、找他們的感覺。劇中的我是一個成績優秀、戴著眼鏡、活潑可愛、卻又喜歡吃零食的小姑娘,因此,我就千方百計有針對性地去覓尋生活中的“張哈哈”,我這個大學生還真的和一位中學生小姑娘交上了朋友,更多地理解了現代中學生所思所想的內心世界和行為邏輯。就這樣,一瞬間,“張哈哈”的形象出來了。在二度創作中,我認真研讀劇本,分析“張哈哈”的性格,琢磨“張哈哈”的形象特征。通過導演的啟發,在體驗人物情感的基礎上,對“張哈哈”這一角色的語氣、行動層層剝離,不斷梳理。在情感表達,動作設計,人物語言的行動線上同樣如此。如一句“爸爸啊,你能不能多一點時間陪陪我”的自語,它是我在找到感覺的前提下,從內心發出的聲音,更是當代不少孩子對父母的呼吁。因而無論從語調到節奏,都充滿了期盼和真切的情感,由此起到了強烈的戲劇效果。又如在“張哈哈”身上經常出現的用左手扶正眼鏡的動作,還有她那一邊吃零食、一邊急于講話的“狼狽”樣子,都是生活中的原型所給我的啟發。就這樣終于將“張哈哈”這一人物較為豐滿地塑造出來了。
其實塑造角色對于我來說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因為戲劇藝術是以人與人的心靈交往為手段的藝術。記得有一位戲劇專家說過:“戲曲演員應具備兩種材料。一種是感情,這是鑄造角色的燃料;一種是基本功,這是鑄造角色的鋼材。而演員在規定情景的熔爐中,燃燒自己的情感,將鋼材熔解在角色中。”是的,只有“情動于中,而形于外”,才能感染觀眾。演員不動情,觀眾必定不共鳴。演員要使觀眾真正驚醒起來、興奮起來,就必須使塑造人物的外部動作與內心感情融為一體。
通過《我的快樂成長》的排練,使我進步了很多,也學到了許多。首先,我學會了如何理解、分析人物角色的特征性格,在這一過程中,特別是導演和老師們給予了我很多幫助,他們留給我的不僅是藝術上的財富,更多的是教會我應愛崗敬業,他們為錫劇事業默默奮斗了一輩子。“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一點也不錯。在《我的快樂成長》的排練中,無論是編劇、導演、作曲以及演奏員和后臺工作人員,他們都付出了很多。作為劇中的一員,我深感榮幸!通過《我的快樂成長》中對“張哈哈”這一人物的塑造,也更使我實實在在地體會到“生活是藝術的源泉”這一論斷的真正含意,也更使我懂得了作為一個演員塑造角色的過程,就是從內心體驗到舞臺體現的過程。
在成績和榮譽面前,我時刻告誡自己,這只是藝術道路上的一個臺階。今后還有許多高峰需要我去努力,去攀登。藝術道路上取得的每一個成績都意味著一個新起點,在文化藝術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里,作為一名青年演員,應該譜寫出壯麗的青春篇章!就像我所飾演的“張哈哈”們那樣,勇于攀登新的高峰,這也是我塑造了“張哈哈”這一人物形象的另一份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