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來有
在當代中國畫壇的創作或批評中,我們不難發現常常會有畫家或批評家提到作品中一個重要的現實因素,那就是“人文關懷”。人文關懷一般來說指的是對現實社會中當下民生狀況的關注,而中國繪畫對現實民生的這份關注似乎是其來有自的,從古自今的藝術家無不對此注入了自己諸多的心思與情感,這也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獨特魅力所在。
當下的中國畫創作是對傳統繪畫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當代的藝術家同樣關注于歷代前賢所熱心的問題,對社會狀況的時刻關注、對民生問題的全心思考仍然是藝術家們所表現的重點。從徐悲鴻根據抗戰時期人民的生活實況而創作的《巴人汲水圖》到蔣兆和那膾炙人口、反映抗日戰爭中流亡百姓水深火熱生活的《流民圖》,從黃胄反映新疆人民生活的《天山系列》作品到當下諸多的“都市題材”、“民工題材”,無不體現了藝術家們對此問題的關心與思考。
在戰爭年代,人民群眾流離失所,受盡侵略者的欺凌與壓迫。面對國難當前的狀況,一方面藝術家們不斷通過自己的方式堅持戰斗,另一方面他們也深切關注著受難百姓這一廣大群體,不管是徐悲鴻、蔣兆和,還是葉淺予、丁聰,他們都在進行傳統繪畫創作的同時,更以其獨特的畫筆,時時為畫面注入了對人性與民生的關懷。誠如劉驍純先生評價《流民圖》時說:“正是由于蔣兆和對人民的苦難和不平的強烈同情,使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淪陷區必然地顯示出了鮮明的民族、民主主義的政治傾向……39歲的蔣兆和為世界現實主義藝術群峰增添了一座獨立的峰巒,并以一曲大型苦難交響樂迎來了畢生探索的最高成就。”[1]而其他群眾也認為蔣兆和的作品是:“普通老百姓對這畫是一看就懂,覺得這畫是為他們畫的。”[2]在戰爭逐漸遠去之后,中國畫家們仍然沒有停止他們對這一狀況的熱情與關注,社會的現實、人民群眾的生活才是他們最為熱衷的表現題材。
而中國傳統繪畫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這種強烈的民族藝術特性,表達了強烈的人文關懷情感。
原始社會的彩陶是中國繪畫的濫觴。其中作為馬家窯文化代表作的“舞蹈紋彩陶盆”所反映的場景就是原始的狩獵舞蹈,亦或是慶祝狩獵勝利的歡慶舞,是對當時人們真實生活情況的寫照。而出土于河南臨汝的屬新石器時代的“鶴魚石斧彩陶缸”,反映的情況就更為直觀了,以抽象的圖騰形象暗喻了魚部落和鶴部落之間的兼并戰爭,表現了當時社會的現實情形。
而此之后,中國繪畫的發展歷程中,其最主要的人文精神就表現在其審美認識功能之中,讓世人能辨賢愚美丑、是非忠奸。春秋時期魯國的左丘明在其所著《左傳》中就說:昔夏之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枚,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4]北宋的郭熙也說過:然則帝王名公巨儒相襲而畫者,皆有所為述作也。如今成才周公禮殿,有西晉益州刺史張牧畫三皇、五帝、三代至漢以來君臣賢圣人物,燦然滿殿,令人識萬世禮樂。[5]
漢代的畫像磚、畫像石之上也體現出了這種特性,如刻繪有四川地區農耕勞作的畫像磚,有反映漢代農莊生活的畫像磚,還有反映當時人們所喜聞樂見故事情節的畫像石,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唐代的吳道子曾畫《地獄變相圖》,使得觀看的受眾“遷善遠罪者眾矣”,甚至使屠夫和漁夫也紛紛改行,不敢再從事原來的職業。
中國的傳統繪畫在宋元得到極大的發展,并走向成熟,如在此期間的山水畫家們對自然山川的如實描繪之際,常常會點綴幾組行旅人物,既是對畫面的襯托與平衡,也是對當世之人生活的寫照。而宋代的風俗畫更是一支獨秀,完美地呈現了藝術家對老百姓生活及社會現狀的密切關注,否則就不會出現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樣的藝術珍品。
明清的繪畫也是如此,特別是清代四僧、揚州八怪等人的作品,尺幅之間無不是對普通百姓生活的關照,雖然市井氣息較重,但仍不可抹煞藝術家們高超的表現能力與深邃的思想。
中國畫家們是根植于中國社會,無時無刻不對孕育他們的土壤予以熱烈地回報。他們的藝術所表現的正是中國社會每一階段所呈現出的真實而略帶藝術化了的形象,他們所關心的始終是社會普通階層的生活狀況。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時常為其所震撼、所傾倒,更為其所感染,不會因其藝術性而感到曲高和寡,反而能為藝術作品所表現出的濃濃的人文關懷而引起共鳴。
注釋:
[1]論蔣兆和.美術史論.1993(2).
[2]蔣兆和與《流民圖》.劉曦林.新文化史料.1998,(5).
[3]春蠶到死絲方盡――馬鴻增談錢松喦的藝術人生.萬葉.北京.美術觀察.2010(6).
[4]中國歷代畫論.周積寅.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228
[5]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