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對江蘇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特別強調了文化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點指出發展文化產業對于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無疑更加凸顯了文化建設在“十二五”時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江蘇是全國的經濟文化強省,而江蘇省美術館又是全省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之一,因而無可置疑的成為江蘇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當下是一個屬于美術館發展的時代,中國的美術館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軟件、硬件(尤其是硬件)上都在不斷地發展,無論國有美術館還是民營美術館,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進著。美術館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面對老百姓滿足人民群眾各種品味、多種層次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面對全省的美術工作者,成為提供服務的重要平臺。因此,如何盡可能最大化地發揮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將美術館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公益性美術館,已成為十二五期間江蘇美術館人的首要任務。
不可否認中國的美術館事業起步較晚,很多年來,國家和各地區的美術館只是具備了展覽館的功能,美術館似乎也僅僅屬于藝術圈的范疇,甚至只是一種孤芳自賞、自娛自樂的代名詞。而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美術館的概念也就是個 “掛畫的地方”,無法想象可以與大眾產生什么聯系。然而,近年來隨著大眾對美術館所扮演的休閑、娛樂甚至教育、引導的角色日益倚重,人們對展覽品質的要求逐步取代了對數量的追求,越來越多的美術館開始發掘其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從單純地為藝術家服務轉向為公眾服務,并以公眾為中心建立起藝術和社會的關系。
“向現代化美術館全面邁進”這是江蘇省美術館人在“十二五”文化建設中提出的主要目標。何謂“現代化”?我認為,除了具備現代化的場館、現代化的設施外,還要有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及現代化的服務理念,重點突出現代化的服務功能。那么,隨著江蘇省美術館新館的落成開放,并且在2010年入選全國九大重點美術館,可以說我們已經具備了建筑一流、設備一流、展覽一流的現代化的硬件條件,那么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著力于展現美術館的公益屬性,最大化地發揮美術館公共服務的職能,創新美術館文化傳播的內容、形式和手段,拓展美術館的服務功能、教育功能、傳播功能和文化休閑功能,真正達到由內而外的現代化,讓走進美術館的參觀者都能感到美術館正在積極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實現從內部管理到外部設施的現代化、從展覽模式到服務理念的現代化!
為盡早實現這一目標,我認為美術館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并加以改進。
其實早在2008年,江蘇省美術館老館就已率先推行免費開放,成為全國第一家免費開放的美術館。2009年6月18日,隨著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全國展線最長、功能最為齊全的江蘇省美術館新館的落成,在推行永久性全面免費開放的同時,更進一步拓展了其公共服務的范疇。如今,建筑一流、設備一流、展覽一流的美術館新館免費開放后,參觀人數暴增。僅2010年大半年,新館的參觀人數就達到40萬人次,遠遠超過以往老館一年的10萬人次。今后美術館不僅要繼續對公眾實行免費開放,還要更進一步拓展為公眾服務的范疇,彰顯為公眾服務的人性化。比如為觀眾提供導覽器材;提供各種語言的展覽講解以方便國外的觀眾;為年老體弱者提供輪椅;增設多媒體室和閱覽室;設置導覽臺、留言簿等等,我們要讓每一位走進美術館的觀眾都能在享受文化藝術大餐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美術館的優質服務和體貼周到。希望通過免費看展可以加快美術館融入社會的步伐,讓美術館的文化輻射力和社會關注度得到提高,讓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社會效益更進一步增強。
美術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美術館則是社會文化體制的一部分,更是公共事業的一部分,必須要應對不斷的變化、創造和發展的要求。它的許多新功能要與美術館的傳統功能一并出現,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實現均等的公共服務基礎上,增設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多樣化服務。當下的美術館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一個美麗倉庫,它開始涉及到如何推動當代美術發展的問題,特別是涉及到如何通過美術館這一特殊藝術空間來服務與展現當代優秀藝術家的問題。因此,一個現代化美術館的公共服務性不僅體現在對觀眾欣賞展覽的免費,還要體現在對所提供的各種服務項目都做到免費,包括對有成就的和能代表當代藝術現象的藝術家群體提供免費辦展;利用美術館開放的藝術空間,為當代有成就的藝術家甚至是青年藝術家提供機會,尤其是為那些有潛力的藝術家開辟出一塊空間和資源,免費為他們舉辦展覽,讓公眾通過展覽,來了解什么是藝術,什么是當代藝術;什么是美術,什么是美。美術館不僅要免費為藝術家辦展,還要服務于藝術家,宣傳藝術家,做到在弘揚民族藝術和促進美術發展的同時,推出一些為人所知或不被人所知的優秀藝術家,為推進美術事業與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做出美術館應有的貢獻。
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公益性美術館,還應該具有一個重要的職能那就是公共教育職能。2011年2月,江蘇省美術館新館精心創辦了“江蘇美術講堂”,這是拓展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又一重要舉措,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功能,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增加公眾的美術知識,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讓市民通過大講堂能夠了解美術的發展歷史,提升公眾的審美鑒賞能力。我們將把“講堂”打造成為江蘇省美術館常設性的公共服務項目,并且經常邀請美術界著名的專家教授來到美術館開辦講座,內容包括各種系列專題講座以及面向社會各階層舉辦的中外美術史、美術技法知識、美術鑒賞與收藏、創作與理論研討、美術常識通識等普及教育講座等,以他們淵博的專業知識吸引市民走進美術館,極力彰顯大講堂的知識性、專業性,讓廣大市民在美術館不僅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美術展覽,還能夠聽到豐富多彩的美術講座。同時,美術館還應當不斷嘗試和拓展多種形式的基礎技能培訓,特別是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美術培訓,形式可以是課堂方式的講授和實踐操作,也可以是展廳現場式的臨摹和自由創作,要培養年青一代的藝術興趣和愛好,從小提高青少年的藝術修養,為提高全民素質打好基礎。美術館要讓社會的各種人群都能充分享受到美術館免費提供的各種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
當然,實現美術館公益性的主要推動力還在于群眾,而非美術館自身。以“觀眾為中心”是藝術本身發展、豐富和振興的需要,更是提高國民素質、活躍社會元素和傳承民族精神的關鍵所在。擁有廣大堅固而可靠的觀眾群,與他們在互動中建立健全共識和心靈的溝通,是美術館事業的社會責任和意義所在。或者換而言之,雖然美術館把服務觀眾作為第一要義,但并非美術館終極目標。那是因為,美術館希望觀眾不僅僅只是消極的受惠者,而是積極的行動者。美術館的所有服務項目,是為了帶動公眾,引領文明的方向。因此,美術館以觀眾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正是其作為公共服務機構的最重大的使命。
今天的美術館事業既要與公共文化的服務性緊密聯系在一起,也要與美術館的社會公益屬性聯系在一起。雖然我們對美術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已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但還應進一步加深我們每一位美術館人的公共服務意識,加強公共服務觀念。美術館不僅是一個建筑,更是一種文化,其公共服務的文化理念對于整個美術館的發展非常重要。江蘇省美術館人將緊緊抓住發揮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的精神,讓美術館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名員工都要從服務認知出發來界定自己的職能,依據自身特點找到其服務定位,以服務公眾為宗旨,最大化的發揮美術館的社會公益性,伴隨著“十二五”經濟文化的大建設大發展,力爭向現代化的公益性美術館全面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