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麗慧
由于節目主持人擁有比播音員更多的自主話語權,因此有的主持人將自己所主持的欄目作為可以任意耕耘的“自留地”。但是,節目主持人代表的是其所在的媒體,在話筒和鏡頭前的主持發聲不能也不該任意發揮,應嚴格執行欄目的編輯方針。因此,主持人要學會并習慣話語權的自我約束。
主持人和播音員一樣,是靠語言來工作的。如果說播音員還可以拿著現成的文字稿說話,那么主持人則需要自己組織語言,而且大多是臨場發揮,對語言功力的要求更高。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除了要求親切、自然,接近生活,給受眾以真實感外,還要認識到主持語言并非自然生活的語言,是具有分寸的藝術語言,是融進了藝術技巧的自然,是更高層次的語言藝術。不能想當然地以為主持人只要口齒伶俐、反映機敏,就可以照搬生活的語言,可以隨意發揮。有的節目主持人在節目語言中混雜進生活語言中一些不規范的東西,夾雜著外語、港臺腔、學生腔等。有一次,某電臺一位年輕的女主持人教聽眾炒菜,聲音甜美好聽,但學生腔兒十足,本來說加“半勺”鹽就可以了,她卻說成“二分之一勺”。更有甚者,用低俗的語言取悅觀眾。在一次現場直播節目中,一對夫婦和雙胞胎女兒在臺上做嘉賓,某臺一大腕級嘉賓男主持問女嘉賓:“你和丈夫怎么認識的,什么時候‘吱吱’(咂嘴出接吻聲),吃沒吃禁果?”雖然博得臺下一些笑聲,但女嘉賓卻十分難堪。有些節目主持人的主持語言,聽著似乎熱熱鬧鬧,但沒有實際內容,缺乏語涵,這樣的主持人應自我約束,少說為好。
節目主持人要做到在主持節目時自我約束自己的話語權,還要不斷加強道德修養和知識充電。
道德修養是為了人格的完善。主持人掌握了一定的業務技能之后,必須具備優秀的品格,學會做人,才能被受眾認可。節目主持這個職業,容易讓人迷失,有些人當了主持人之后覺得自己名氣大了,就開始以主持人形象自居,說話辦事我行我素,總覺得高人一頭。主持人對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價值要有正確的認識,主持人是信息的傳播者,是黨和群眾聯系的橋梁,是特殊的工作性質把主持人推到了前臺,并沒有什么與眾不同,切忌忘乎所以,信口開河。
在一個廣播節目里,主持人開頭就說:“今天早晨起晚了,我們兩個(主持人)都沒來得及吃飯,到臺里兩人合吃了一包方便面。”不久該主持人又念了一位出租車司機的短信:“兩個人吃一包方便面哪行?等會我給你送一箱去。”有司機問主持人吃什么牌子的方便面時,主持人在節目里調侃說:“什么牌子無所謂……”這兩位主持人也許是想表現自己和聽眾建立起的良好關系,但這樣沒有意義的瑣事出現在節目里顯然不合適。有頭腦的主持人應該學會自我約束,限制自己的隨意性。
知識充電是為了知識結構的完善。目前主持人隊伍中雖然大專以上學歷的居多,但大多存在知識面有限的問題。廣播電視節目涉及的內容包羅萬象,主持人雖不可能成為各行業的專家,但可以成為“雜家”,在知識結構上要有所完善,不斷充電,做到厚積而薄發。當然學習是個苦差事,要有毅力才能堅持,這也需要自我約束的能力。
有一年的“母親節”,大連電視臺舉辦了一場晚會。當問到誰能說出關于母親的五個詞時,一個小伙子站起來回答:“媽媽、娘、阿媽尼、媽咪、母親。”這顯然不是一份完美的答案,主持人卻大加贊賞,并發了份獎品。在場的觀眾暗自竊笑,因為還有比以上回答更好的答案,比如“家慈”“萱堂”等,如果主持人能補充這一點,說明“家慈”一詞的本意就是贊頌母親的慈愛,更符合晚會的主題,也更有文化內涵。本來這個小伙子答案的不完美給了主持人一個表現才華的機會,然而由于主持人的知識儲備不足而喪失了。
廣播電視是黨和政府的 “喉舌”,負有輿論引導的職責。作為廣播電視的標桿人物,節目主持人更要增強導向意識,不斷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熱愛廣播電視事業,以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為己任,這是最根本的政治素質。
節目主持人在傳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有清醒的喉舌意識。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把“喉舌意識”理解為張口“政策”,閉口“法令”,搬弄教條。“喉舌”的真正作用和意義是體現在與觀眾的交流中的,要“于細微之處見精神”。節目主持人要當好喉舌,除了應當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政策水平和政治敏感外,還應具有科學的思維方法,善于發現問題,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導向意識除了政治導向外,還有文化導向和價值導向等。許多主持人在重視政治導向時,卻忽視了文化導向和價值導向,如在節目中討論“要不要過洋節”的問題,打進電話的五位參與者態度不一,兩人反對、三人贊成。有的說“西方的節日過過也沒有什么,中國的節日太土了。”有的說“過洋節無所謂,我們不是學外語嗎?”這樣的例子很多。對此,許多主持人都是聽之任之,既不表態,也不做引導,這都是主持人缺乏導向意識的表現。不該說的亂說,是缺乏自我約束的表現;該說的不說,是導向的不作為,兩者都應該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