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婷
在2011年春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首次推出了網絡春晚,在中國網絡電視臺上直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首屆央視網絡春晚共制作了六場,每場120分鐘,首場于大年初一晚黃金時段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和中國網絡電視臺同步直播,之后的五場在初二至初六在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絡、手機、IPTV和車載公交電視四大平臺和搜狐網播出。央視網絡春晚的成功主要源于對傳統(tǒng)春晚模式的一種解構與創(chuàng)新。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節(jié)目選拔越來越激烈,場面越來越恢宏,舞臺也越來越絢麗,然而觀眾的不滿之聲卻一年勝過一年,觀眾本身也越來越不愿意只是做個被動的看客。這種狀況伴隨著網絡的普及顯得更加突出,針對觀眾普遍要求參與的心理,中央電視臺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如廣開渠道讓觀眾對春晚獻計獻策,甚至還針對2011年的春晚開辦了一檔平民選拔節(jié)目 《我要上春晚》,但是由于電視媒體的特殊性,觀眾不能與節(jié)目之間形成及時的溝通與互動,仍然處于被動的接收狀態(tài)。
網絡媒體的誕生讓傳者與受者之間的互動成為現實,在央視網絡春晚的現場有一面微博墻,觀眾在觀看節(jié)目的過程中可以隨時發(fā)送微博對節(jié)目進行交流和互動,也可以用微博向親朋好友拜年。在節(jié)目的播出過程中,微博墻上的各種觀眾即時留言也在不停地刷新與滾動,觀眾在觀看節(jié)目的同時也充分享受到了參與其中的樂趣。
同時網絡的同步播出也使得在電腦前觀看的受眾能與現場隨時保持一種聯(lián)系,通過視頻連線,網友觀看晚會的視頻情景也被實時地顯示在了舞臺中央的大屏幕上。在第一場的節(jié)目中,萬清平的相聲剛表演完,主持人就視頻連線了一位正在觀看的場外網友對其進行點評,網絡的互動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網絡是草根文化的發(fā)源地與繁榮地。任何生活中的普通人都能在網絡上找到自己的舞臺,勇敢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成為了如今受眾的心聲。在央視的網絡春晚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節(jié)目是由網絡流行歌手、網絡紅人及普通網民表演的。在首場晚會的一開場便是由眾多普通網民通過視頻連線同唱的一首《大中國》,沒有經過絲毫修飾的原始聲音,雖然談不上美妙,但來自眾多普通人真實的演唱卻足以引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除此之外,發(fā)掘于網絡、走紅于網絡的眾多網絡紅人也紛紛登臺獻藝,讓人驚喜連連。如“亞運微笑姐”吳怡姐妹、網絡紅人“大米幫”“梵高奶奶”“模仿帝”馮文樂、林育群、嘉戀等,還有陜西的民間土搖滾,日和快樂家族的現場配音,草根魔術師秀魔術、商場的保安展歌喉,報刊亭老板、環(huán)衛(wèi)工、送水工、服務生、上班族也紛紛亮出才藝。這些來源于普通人的草根明星們,雖然沒有同臺的明星們耀眼,但是他們樸實而精彩的表演卻毫不遜色,令人矚目,他們的出現往往能引起受眾的極大歡呼與熱愛。
電視媒體作為大眾文化的載體具有愉悅受眾的功能,尤其是為慶祝春節(jié)而舉辦的春晚。然而,中央電視臺的春晚發(fā)展至今,卻成為了一種儀式化的象征,給人以疏遠感。無論是在節(jié)目過程中時時插播的國外賀電,還是節(jié)目內容上對于“團結”“和諧”等主題的宣揚,處處都表現出了一種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和以國家為主體的敘事方式,而娛樂性則在這一過程中被相應弱化。
而網絡春晚的盛行正是大眾文化借網絡這一特殊的大眾媒體,用世俗的日常生活消解“非日常生活”的崇高感、融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和政治權威。①從央視網絡春晚的主題設置來看,首場晚會的主題為“億萬網民大聯(lián)歡,全球華人大拜年”,這也是統(tǒng)領全部六場晚會的主題;其他五場主題分別為 “點擊幸福”“上傳快樂”“下載創(chuàng)意”“共享奮斗”和“登陸未來”。在這樣的主題中,我們看不見傳統(tǒng)敘事中關于“國家”“民族”“團結”等字眼,這些宏大的以國家和民族為主題的敘事被以個人為主題的“快樂”“幸?!钡人〈浴奥?lián)歡”和“拜年”為總的主題訴求則充分表現了節(jié)目的歡樂氣氛,弱化了意識形態(tài)的意味。在節(jié)目播出過程中穿插播出的海內外普通人的拜年視頻、普通人的新年愿望等更使得節(jié)目充滿了溫情的氣氛,讓人充分感受到了節(jié)日帶來的歡愉。
央視網絡春晚的成功試水既是對于當今網絡春晚、地方衛(wèi)視春晚搶奪收視人群的一次應對,也可以看作是央視本身對于春晚改革的一次探索。中央電視臺的春晚要想在節(jié)目改革上獲得更大的成就,就不得不重視網絡媒體的挑戰(zhàn)。而要想實現自身的重生,就更要借鑒新媒體的特點,切實從觀眾的需求出發(fā),轉變觀念,實現突破。
注釋:①韓 見:《“網絡春晚元年”與大眾狂歡的重新興起》,《藝術評論》,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