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玲
眾所周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化學的靈魂所在,也是化學的魅力表現。實驗是激發學生對化學興趣的主要途徑,更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化學演示實驗在化學教學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對于九年級剛剛接觸化學的學生來說,化學實驗更可能影響著他們對化學的認識、興趣……
筆者認為,要做好化學演示實驗,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有實實在在的準備
教師首先要依綱靠本,深刻認識,熟悉教材,對實驗內容和實驗步驟以及實驗目的,做到心中有數。授課前就要認真考慮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主要觀察什么,怎樣做好觀察。切勿使演示實驗成了空洞洞單純的實驗演示。即使最簡單的實驗,比如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實驗,教師在課前都要試做兩次,對于二氧化碳的制取,裝置的氣密性,以及澄清石灰水是否已變質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演示要保證萬無一失,切忌最明顯的反應現象:石灰水變渾濁都不出現。演示實驗所需藥品和儀器要列個清單,走進課堂前,一一對照,看是否遺漏,即使是小東西,缺一樣也都會影響實驗的進程,從而影響學生的情緒,破壞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印象。
二、要有正確的操作規范
演示實驗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起著示范作用。教師操作應按規定進行,有條不紊。
演示桌面要整潔,與實驗無關的東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阻擋學生特別是坐在角落的學生的視線,從而影響學生全面觀察實驗。即使是演示實驗,也要做好藥品取用的“三不”原則,時刻給學生做好榜樣,試劑的取用要適當,多了浪費,少了現象不明顯或造成實驗失敗。
實驗中產生的現象要明顯,必須使全班每個學生都看得清楚。現象不明顯,學生看不到,后排學生可能一急都會站起來觀察,這樣勢必影響課堂紀律,違反了教學秩序,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如何使現象明顯,每個學生都能看得見,教師確實需要事先動一番腦筋,如教師可根據物品的顏色,選擇放在實驗儀器后面的襯托物,以幫助學生觀察,也可將實驗結果帶著沿通道走一圈,讓每個學生都看得見。
另外,有些實驗現象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實驗現象不像課文中描述的一樣。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時,有些實驗歷時較長,課堂上又不可能進行長時間的等待,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善意的謊言”了。如做蠟燭燃燒的實驗時,如果單純用燒杯扣在火焰上方觀察蠟燭產生的水珠,待時實在較長。所以此時教師可動動小伎倆,課前先用水潤濕燒杯后用濾紙將水吸干,上課時即可明顯地看到燒杯內壁的朦朧水霧……既不“欺騙”學生(事實確實如此),又能達到實驗的目的。
三、要有清晰的課堂講解
對于剛剛接觸化學的九年級學生來說,教師的實驗演示是他們在課堂上最想看到的,而親手實驗操作則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然而,大部分學校由于條件的限制,仍然無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這就要求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演示時,在規范操作實驗的前提下,用規范的語言進行清晰的講解,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并鞏固知識。從小細節著手,從小知識點著手,應盡可能地利用每次實驗演示的機會,因為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用清晰明白的語言才能喚醒已經沉睡在學生腦海里的知識。久而久之,學生會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條件反射。
另外,實驗演示完畢后,教師也可將要求學生記住的內容進行重復,甚至可能的話,可將重點內容記成韻語。如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過程中,應是先通氫氣,把試管內空氣排凈后再用酒精燈加熱,當黑色氧化銅完全變為紅色銅時,要先撤酒精燈,等試管完全冷卻后再撤掉氫氣流。這個實驗經演示講解后,我們用氫—燈—燈—氫四個字來表示,使學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準確地說出其四個字順序的含義及為什么。又如水電解實驗,整個過程學生只需記住八個字“正氧負氫(父親),氫二氧一”。語言朗朗上口,學生記住就容易多了。
九年級化學的知識細小繁瑣,又有中考的壓力,所以更需要教師在課前充分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結合學生暴露的問題,瞄準學習目標,深入淺出,畫龍點睛地講。
四、要有安全的防范意識
演示實驗要絕對安全。發生事故,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哪一方受傷都會造成不良影響。制取有毒氣體,一定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對易燃、易爆(如爆鳴氣)要更加小心。例如,做演示氫氣爆炸實驗的時候。首先要確保氫氣發生裝置的氣密性。如果裝置氣密性不好,制得的氫氣將會不純,那么在點燃鉆孔的啤酒罐時就不可能得到較純凈氫氣安靜燃燒的緩沖期,而且可能馬上爆炸。另外,固定氫氣發生裝置的鐵架臺也應在引燃氫氣前搬移遠,離火源,以防止發生意外。為了防止意外,每次做演示實驗,最好都要在提籃中(木制)放些水和濕布。
上面幾點只是我結合演示實驗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受。然而,中學化學的實驗內容和類型很多,對于一些具體的實驗,中間會出現什么問題,或者需要采取一些什么樣的技術性處理,則需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作者單位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一中明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