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燕 梁志軍
摘要:為了適應21世紀基礎教育的教學改革,為了適應信息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了教學課件。就高中數學教學而言,剖析了課件制作存在的誤區,提出怎樣的課件才是學生所需,怎樣的課件設計才是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思考,最終闡釋了多媒體與課程之間整合的真正意義,明確了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件;誤區;整合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睘榱诉m應21世紀基礎教育的教學改革,為了適應信息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了教學課件,數學教師也不例外。
數學教學之所以被稱之為“思維的體操”,在于它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聚合式思維、發散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等多種思維能力的最理想的學科之一。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我經歷了從制作簡單的幻燈片,到自制課件,再到通過網絡共享專業人士制作的軟件。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我的教學水平提高了,同時我更體會到了今天課件制作中存在著“三大誤區”。
誤區一:部分教學課件等同于“電子讀物”,完全代替了教師的教學
用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具,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學生審題、思考的時間。利用教學課件后,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將許多東西都呈現給了學生,很快就過去了,沒有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表面上看整堂課信息量大,學生反映良好,其實是課件完全代替了教師的教學。更有甚者,利用教學課件代替大量板書,仍使用傳統觀念——“滿堂灌”教學。由于學生失去了筆記時間,這樣就呈現出比傳統教學還差的教學效果。學生被動接受大量繁雜的知識,沒有真正實現記憶過程,就像一掠而過的微風,沒留下多少痕跡。
誤區二:部分教學課件展示了完美的教學內容,無意識地制約了學生的想象
課件中優美的畫面優化了學生的視覺環境;課件中完美的教學內容,體現了教師水平的高深;課件整體設計的和諧讓人感覺是一種享受。而作為制作者,您是否意識到其中的完美教學內容甚至是科學嚴謹的結果,在45分鐘內快速展現于學生眼前,將會嚴重制約學生的想象,限制住學生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完全陷入無條件接受的漩渦,僅將教學內容記憶為定式。這不是完全與我們新課程改革目標相悖嗎?
誤區三:大部分教學課件缺少“個性化”設計,導致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化”
致力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新課程對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要求。用課件輔助教學是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但又由于課件本身缺少“個性化”設計,大多數著眼于協作性學習方式,缺乏其他學習方式的選擇,反而使得學習方式固化于單一的協作性學習了,這不是與學習方式多元化的要求相悖嗎?既然如此,怎樣的課件才是學生所需,怎樣的課件設計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我作為一個高中數學教師,在經過一年的實踐后,覺得課件中需“美”中求“實”,“全”中有“缺”。我們的教學應在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方面做實、做好。美國建構主義心理學家“發現法”的倡導者布魯納曾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興趣?!睌祵W自身的魅力,就在于探索學習者未知的知識領域,所以,課件制作者需要不斷地改進設計,充分利用“問題”吸引學生,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并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從而啟迪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學會發現問題的質疑能力。這正是課件中需要“美”中求“實”的重要環節。
“教學不是灌輸知識作為結果的,而是指導學生參與形成知識的過程。”布魯納曾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過程?!比鹗拷嬛髁x心理學家皮亞杰也指出過:“教育意味著培養創造者——而不是只會踩著別人腳印走路的人?!薄耙磺姓胬硪蓪W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發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睆倪@個意義上看,數學是無法灌輸的,是難以講授的,只有依靠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學好數學。想象是人們按照一定的目標,把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加工改造而產生的某一種新事物或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既然是過程,就需要時間與空間的保證,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同時,也必須給予學生自由、獨立思考的時間。“全”中有“缺”就是指此部分的設計?!叭笔敲總€老師都會注意的,而“缺”就不一定注意了,所謂的“缺”就是指在課件中需有意設計留給學生的空間,是避免無意識地制約學生想象的關鍵因素。這些因素也將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良好的基礎。
現在的課件設計普遍提倡協作性學習,認為協作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體精神、有利于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但我認為除了提倡協作性學習方式以外,還應該有其他的學習方式可供選擇,比如說個性化學習:每一個人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觀察角度、觀察方式,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所有的學生采用同一種方法去學習,這樣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就顯得十分重要(當然在此基礎上如果重視團體間的協作,將能發揮最大的學習效率)。因此,不難得出,任何一個優秀的課件需要一個長期的實踐、調查、研究、設計和制作過程,但也無法適合每一個學習人群。
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能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知識具體化,整體內容分解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上,那么就會嚴重影響學生智力的發展,影響他們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整體感知等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主張“抽象——具體——抽象”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抽象的、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具體化,但是具體化了的知識必須適時提升到“抽象”這一層面的一種教學過程。這樣,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學生的各種能力、智力也得到了發展。
就像古人所說“金無足赤”,我覺得,沒有完美的課件,也沒有永遠優秀的課件。今天的學生采取什么樣的學習方式,什么樣的學習方式不可能適合明天的學生,這是課件設計的重要考慮因素,因此我們強調信息技術要服務于課程,而不是單純地應用技術,應當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增強學習的效果,能使學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課件應用在體現多媒體功能的同時,更要充分體現學科自身的特點,注意學科本身特點的發揮。而且課件的設計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進一步考慮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使信息技術應用真正為新課程環境下的教育教學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吳起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