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維斌
大陸高山族移民調查研究的幾個問題
彭維斌
居住在大陸地區的高山族,是清代以來不同歷史階段移居大陸的臺灣高山族后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住在大陸的高山族近4500人,散布在30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河南鄧州、福建華安、廣西荔浦等地是幾個相對集中的聚居區。大陸地區高山族的人口雖不多,但對這一族群的調查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高山族移居大陸這一民族史的特殊環節,有助于全面認識兩岸各民族往來的歷史真相,也有助于促進新時期兩岸人民的經濟與文化交流,是現階段我國民族研究的一項新的重要課題。
從高山族研究的總體情況來看,學界對海峽兩岸的高山族研究是不平衡的。臺灣高山族研究開始的時間早,研究歷史長,深度廣;而大陸地區高山族移民社會的研究則長期處于被忽視的地位,至今尚沒有一個系統的、全面的研究成果問世。
早在日據時期,日本學者就開始對居住于臺灣山地的高山族進行系統的調查。早期研究者主要有鳥居龍藏、伊能嘉矩和森丑之助,他們代表性成果是:《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書》(1902)、《臺灣蕃族志》(1918)、《臺灣蕃政志》(1928)和《臺灣文化志》(1928)。出于統治上的需要,日本總督府設立了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出版了八冊的《蕃族調查報告書》(1913-1921)、五卷八冊的《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1915—1920)。1930年代至1940年代,“臺北帝國大學”成為高山族研究的中心。該校的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的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和馬淵東一協力研究高山族文化,代表作是《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的研究》(1935)。同校的語言研究室的小川尚義和淺井惠倫合著《原語高砂族傳說集》(1935)。可以說,日據時期的日本學者幾乎都很重視尚未漢化的山地高山族研究。
1945年臺灣光復以后,臺灣學者也相當重視山地高山族文化,高山族民族志和研究成果甚多。1945年至1965年是臺灣學者以重建高山族歷史文化為重心,大興民族志的時期。學者根據長時段的田野調查,編著并出版了民族志共15種,如:《南澳的泰雅人》(1963)、《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1966)、《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1990)、《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1962)、《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1962)、《魯凱結構》(1973)、《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1958)等。同時也出版了一些專題研究和綜合研究的著作,例如:衛惠林、何聯奎《臺灣風土志》(1956),王人英《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1967)、陳奇祿《臺灣高山族之物質文化》(1968)、何廷瑞《臺灣高山族的傳說與神話》(1970)、石磊《臺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1976)、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1982)。凌純聲以文獻和考古分析,對高山族歷史文化源流做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并與西南太平群島的土著文化進行比較,代表作是《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1979)。
1965年以后,臺灣學者較多地關注漢人社會的研究,高山族的學術研究一度轉入沉寂期。1980年以來,臺灣高山族研究有所恢復,主要體現在以人文情懷關注高山族的社會變遷,代表性成果有:李亦園等《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1983),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1985)。1990年代,平埔族研究出現空前的興盛,而高山族研究主要體現在對日據時期的調查資料,尤其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和《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的大量翻譯出版工作上,此外也編譯和翻譯了日據時期日本學者的部分著作。
除了日本學者與臺灣學者之外,大陸學者對臺灣高山族文化也進行了較多的調查研究。上個世紀30年代,廈門大學民族學、考古學的奠基人林惠祥教授曾兩次深入臺灣進行高山族社會文化調查,發表了重要論著《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1930年),從考古學資料、民族學角度,闡述了包括高山族在內的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形態及其與祖國東南沿海百越民族的關系,成為大陸研究臺灣高山族等原住民歷史與文化的奠基之作。建國以來的幾十年中,內地學者陳國強、施聯朱、許良國、曾思奇、吳春明等追隨林惠祥教授的研究道路,從民族學、文化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等多學科角度研究高山族的歷史淵源、社會文化、與大陸史前民族以及南島語族等的關系,并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著作,主要有陳國強等《高山族簡史》(1982年),施聯朱、許良國主編《臺灣民族歷史和文化》(1987),陳國強《臺灣高山族研究》(1988)、張崇根《臺灣歷史與高山族文化》(1997)、吳春明《中國東南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考古學觀察》(1999年),曾思奇《臺灣南島語民族文化概論》(2005)等。
學者對大陸高山族移民社會的研究肇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由于新中國成立后,兩岸關系的特殊狀況限制了大陸學者對臺灣高山族的直接調查,因此,居住在大陸的高山族移民社會成為大陸學者調查研究的重要對象。
1958年9—12月,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廈門大學歷史系的民族、歷史及語言學者,組成“福建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在陳國強教授的主持下,對大陸北京、武漢、福建、廈門等地的散居高山族及福建華安、南平、永安等地相對聚居的高山族人群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結合歷史文獻和前人在臺灣的調查資料,編寫了“少數民族史志叢書”之一的《高山族簡史簡志合編(初稿)》(1963),填補了我國民族學調查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與此同時,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高山族語言教研室”也調查了福建、上海等地的高山族移民語言,撰寫了“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之一的《高山族語言簡志》(1986)。陳國強教授還以《祖國大陸上的高山族同胞》(1988)為題,論述了大陸高山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及民族關系等。
世紀之交,河南鄧州的清初落籍屯墾“土番”后裔大量“恢復”高山族民族身份,鄧州這個豫西南縣成為高山族移民在大陸的最大聚居區,鄧州“臺灣村”成為大陸高山族研究的新熱點。隨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的郝時遠、陳建樾、杜世偉等先生,對鄧州“臺灣村”進行了深入的田野調查,在《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同時發表了三篇田野調查、研究論文,論述了鄧州高山族的社會經濟、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厘清清康熙年間臺灣“土番”屯墾移民鄧州的史實,考辨部分家乘史籍,討論族群所經歷的“閩營化”、“鄧州化”、“大陸化”的多重本地化過程,以及近年的族群想象、建構與認同現象,開辟了大陸高山族調查研究的一個新視野。
近期,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臺灣原住民研究”課題組在相關研究中,將民族志的田野調查作為工作的基礎,到福建華安、南靖等地的高山族聚居點,調查福建高山族移民的社會文化狀況、歷史淵源與文化融合,豐富了大陸高山族移民史的認識,為大陸高山族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材料。
從歷史淵源、民族文化背景來看,海峽兩岸的高山族屬于同一民族文化整體,大陸地區高山族移民史是兩岸民族關系史的特殊而重要的組成部分。建國以來,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現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廈門大學等對大陸高山族人群分別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成為高山族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加深了大陸各界對高山族歷史、文化的認識,也促進了兩岸民族學的學術交流。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廈門大學等對大陸高山族移民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難得的成就,但從調查研究過程來看,田野調查工作不連續,且時間較短,對散居或聚居在大陸各省的高山族移民研究用力不均,認識程度深淺不一;缺乏多學科的整合研究,在對大陸高山族移民社會的整體認識上尚存在許多缺環。從成果形式上看,都是關于少數幾個聚居點的零星的個案性質的調查與研究,尚缺乏關于大陸高山族移民整體、宏觀的概括,以及不同聚居地高山族移民遷徙歷史、社會文化、文化變遷等方面的專題研究論著,因此,可以說,迄今大陸高山族移民社會的調查與研究還不夠深入,還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主要表現在:
(一)可以在整合不同學術機構歷次分散調查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大陸高山族移民作一次全面、系統的調查,包括河南鄧州、福建華安等地的高山族聚居村落實地調查,以及散居各地的高山族人員的跟蹤與問卷調查。
(二)運用多學科方法,尤其是廣義人類學方法(包括民族學、考古學、語言學、體質人類學等)研究大陸高山族移民的歷史淵源。除了族群社會文化現狀的調查與比較研究外,還需要對移民族群的口述歷史與族譜、家乘、檔案及有關歷史文獻做深入的考辨研究;對高山族聚居地的古村落、古建筑、碑銘石刻、古墓葬、傳世古器物等做系統的考古調查與來源研究;對聚居地族群語言的現狀與涵化變遷歷史做深入的比較研究等。通過多學科方法的整合,進一步厘清各地高山族移民的歷史真相,區分大陸高山族移民歷史的不同類型。
(三)將對大陸高山族移民的研究放在兩岸民族關系的背景下,開展兩岸高山族的比較與認同研究,并通過兩岸學術交流機制,拓展新視野與新認識。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運用多學科整合研究的方法,啟動大陸高山族移民全面系統的田野調查和綜合研究,探討大陸高山族移民的歷史源流,對于揭示兩岸民族關系的真實歷史,增進族群的了解與認同,促進兩岸各民族間的團結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都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四)大陸高山族移民調查與研究的新思路
現階段大陸高山族移民研究的總體框架應是,以最新的民族志調查研究為基礎,通過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語言學等多學科整合研究,構建大陸高山族移民的歷史淵源、聚居現狀、社會經濟與文化、文化變遷等知識體系,為科學地認識大陸高山族移民的文化面貌、生存狀況,準確地把握兩岸民族交往的本質,促進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服務。圍繞這一體系和目標,現階段應該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多學科調查與研究工作。
第一、民族學的調查與研究
對聚居、散居大陸各地的高山族移民后裔做系統的民族學調查,包括聚居地的民族人口、聚落歷史與形態、口述歷史、人群社會經濟生活、婚姻家庭與親屬組織、傳統慣習與宗教信仰、民俗節慶、民族與國家認同等。雖然大陸上的高山族移民已發生劇烈的文化變遷和高度“漢化”,但仍可不同程度地發現有價值的資料和線索。在調查的基礎上,開展社會文化比較研究,考察海峽兩岸高山族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關系,研究高山族移民的文化變遷過程。
第二、考古學的調查與研究
相對于民族學社會文化現象的高度“漢化”,高山族移民聚居村落中物質文化遺產的保留就相對多一些,需做深入的考古學調查研究,包括古村落古建筑的形態、結構與裝飾藝術的調查分析,古代碑銘、石刻資料的調查收集、聚落中傳世器物的采集與研究,有關的古墓葬調查等。在實物資料調查的基礎上,運用考古學文化因素分析法,開展比較研究,試圖依據這些物質文化遺存的特征,探索其文化來源與變遷的線索。
第三、語言學與體質人類學的考察
在與周鄰的漢族人群長期共存、融合的過程中,大陸高山族移民固有的民族語言與種族特征多已消失,但據初步觀察了解,在一些相對集中的聚居地,仍有一些殘余因素。可以嘗試Swadesh“基本詞匯表”方法,厘清移民語言文化因素中的“高山族原語因素”。運用DNA測定法探索高山族移民與當地漢人族群、臺灣高山族族群間的分子人類學關聯,為認識大陸高山族移民史提供準確的依據。
第四、歷史學的考據研究
除了正史記載的臺灣兩岸古代族群遷徙往來的資料外,與大陸高山族移民史有關的史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譜牒、方志、傳世筆記文集等民間文獻,如近年在河南鄧州發現的《鄧州臺灣土番墾屯陳氏家乘》、《臺灣土番卑南族鄧州墾兵籍冠軍黃氏家志》、《臺灣阿美族鄧州墾兵籍冠軍尖兵營許氏家譜》、《臺灣泰麼族鄧州墾兵籍曲河官兵里謝氏族譜》、《臺灣佛手瓜播種鄧州》等,以及可能散落于移民聚居村落中而有待調查的各類碑銘、石刻等出土文獻;另一類是檔案資料,如福建省檔案館、廈門市檔案館收藏的近代閩臺關系檔案資料中,就有相當部分1895——1940年間旅閩臺民的入境人數、中日間有關臺民的領事函、旅閩臺民社團、臺民產業等文件。學術界已對其中部分譜牒資料做了較深入的考辨研究,在此基礎上可對涉及大陸高山族歷史淵源的所有文獻資料進行認真的收集、整理、考據、去偽存真,從歷史文獻中鉤沉臺灣高山族移民大陸的有益線索。
第五、移民史的比較研究和理論綜合
在多學科調查、研究與考據的基礎上,開展大陸高山族移民史的綜合性理論研究,就大陸高山族移民的類型、歷史淵源、社會經濟文化與現狀、民族關系等問題,做系統的闡述。打造兩岸高山族研究的學術平臺,邀請兩岸學者展開學術交流,將大陸高山族移民納入臺灣原住民研究的整體范疇內,探討臺灣原住民在海峽兩岸所經歷的不同的歷史變遷及特征。
大陸高山族移民的社會文化是臺灣原住民族群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海峽兩岸各民族人員交往與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盡管遷居大陸的歷史背景、時間、生存狀況不同,但在大陸生活的過程中,他們已融入祖國多民族大家庭里,并形成了主人翁意識,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應有貢獻。在當代臺灣政治格局復雜化的背景下,族群關系、族群矛盾、“統獨意識”等社會文化中客觀存在的現象在政治生活中被人為歪曲,尤其被“臺獨”分子廣泛操弄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在這種形勢下,客觀地調查、分析臺灣原住民遷居大陸的歷史與現狀,研究原漢民族交往與融合,探討臺灣原住民與漢民族群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地位,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塑臺灣原住民與祖國大陸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途徑,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注釋:
[1]劉斌雄:《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陳其南:《光復后高山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均載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2]王新天、吳春明:《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幾個問題》,《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1期。
[3]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福建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編印:《高山族簡史簡志合編(初稿)》,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出版,1963年。
[4]陳康等編著:《高山族語言簡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
[5]陳國強、田富達著:《高山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
[6]郝時遠:《河南<鄧州臺灣土番墾屯陳氏家乘>考辨》;陳建樾:《“臺灣村”:一個移民村落的想象、構建與認同》;杜世偉:《河南鄧州高山族“閩營”背景初探》,《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
(作者系廈門市博物館副研究員)
責編:鐘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