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紅英
福建民間信仰研究的一部力作——讀劉大可著《傳統與變遷:福建民眾的信仰世界》
鐘紅英
在民間信仰學術研究這條道路上,劉大可教授是一位受過系統完整專業訓練、研究成果十分豐碩而尤聞于視角獨到的學者。他很穩健,不張揚,卻以超乎常人的熱情埋頭執著于自己的學術領域,乃至這位剛過不惑之年仍然十分年輕的學者常常讓人感到驚訝:至今他已有將近二十年的學術研究經歷,已出版《閩西武北的村落文化》、《傳統的客家社會與文化》、《閩臺地域社會與族群文化新探》、《田野中的地域社會與文化》、《閩臺地域人群與民間信仰研究》等學術研究專著8部,已獲得省部級以上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多達9項。他的以上論著所收錄文章,多以長篇論文的形式,對客家、武北、閩臺、地域、族群、女性、信仰等關鍵詞及其延伸關聯現象做了深入的探討,其中應用的研究方法和提出的諸多見解都極富新意,顯示了他相當成熟的學術面貌和個人風格。而于近期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新著《傳統與變遷:福建民眾的信仰世界》,則一改以往單篇論文的專題討論形式,以更加宏闊的視野和多學科整合的方法,對福建民間信仰進行了整體的把握和系統的分析梳理,顯示了他扎實的學術功底和持續不斷的創造力,被視為福建民間信仰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也是其學術風格更加系統完整的一個重要標志,其意義主要表現在:
一、對福建民間信仰體系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整體的觀照。由于獨特的自然和社會發展環境,福建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多元豐富而又獨具特色的福建民間信仰體系,引起學界極大的關注,已出版和發表一系列有較大影響的研究專著,個案研究更是碩果累累。但綜觀以前研究,多集中于史跡源流和少數較大影響的信仰及“大神”、“大廟”的研究,綜合系統性研究則比較少見。劉大可教授深諳其中關鍵,在2004年即以“福建民間信仰的歷史、現狀、特點、作用、趨勢與對策研究”為題申請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并獲批準,歷經6年,最終修撰成《傳統與變遷:福建民眾的信仰世界》一書。該書由福建民間信仰的形成和發展、現狀、特點、社會功能、趨勢及相關對策六個章節組成,全面闡述了福建民間信仰的歷史流變、宮廟數量、信仰類型、信眾人數、信仰組織與管理人員、信仰活動,歸納了福建民間信仰的傳承性與變異性、地域族群性與村落宗族性、多神混雜性與多元包容性、功利性與實用性、行業性與階層性、涉臺性與涉外性等八大特點,指出當前福建民間信仰爭取合法呼聲將繼續高漲、在促進閩臺交流方面將持續升溫、新的神格不斷出現等八大趨勢,并詳細分析了福建民間信仰如人與自然和諧功能、心理調適功能、娛樂休閑功能,以及迷信之風泛濫、擾亂社會秩序、惡化社會風氣等等的正負面效應,并由此提出六大決策建議,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二、延續并拓展了他一以貫之的“科際整合”的理論與實踐之路。劉大可教授先后于揚州大學、浙江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后又有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社會發展研究所,以及在福建師大文學院、社會歷史學院從事文學、歷史學博士后研究經歷,專業化的學術訓練和得天獨厚的學術環境為他“科際整合”理論與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關于“科際整合”,在他2001年出版的第一部學術論文集《傳統的客家社會與文化》就明確主張:“在大陸學術界,運用科際整合方法進行研究的著作尚不多見,而將科際整合方法運用于村落社區研究的論著則更為少見。在當前的中國村落社區研究中,我們應盡可能地采用多門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尤其是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地理學、法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對村落社區進行總體的研究。”由于該著運用人類學的調查研究和歷史學的考證方法對客家村落社會、宗教民俗、客家精神與近代中國關系等進行了充實的研究,并對客家村落社區的空間結構提出了頗有新意的獨到見解,以致一出來便得到汪毅夫教授的關注與肯定。2002年,《閩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一書的出版進一步彰顯了他“科際整合”的學術理念,尤其是作為歷史學研究出身的他在該著中大量使用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其對閩西武北長達7年的田野調查中,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口碑資料和家譜文獻,生動、詳實地對閩西武北“大社區”村落文化進行富于創見的闡述,引起學界廣泛關注。
2008年,劉大可教授出版《閩臺地域人群與民間信仰研究》一書,該書是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項目成果,也是他博士后第二站出站報告。作為著名學者汪毅夫教授的學生,該書既繼承了導師汪先生進行過開創性研究的四個領域——客家與客家民間信仰、閩臺婦女、閩臺民間信仰和閩臺民間文學的學術方向,又從地域人群、性別與信仰三個方面進行了自己新的探索;同時在方式方法上,該著進一步拓展了其“科際整合”的理念,其中《戲劇與民間信仰:人神共舞的閩臺地域社會》、《民間信仰與道德教化:閩臺地區的文獻記載與田野調查研究》、《圣人、圣物與圣地:閩西武平定光古佛神跡崇拜研究》等文,既是其《傳統與變遷:福建民眾的信仰世界》一書的前期重要成果,又是其綜合運用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等學科方法進行福建民間信仰系統化研究的有力實踐,同時在歷史與現實的有效溝通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嘗試,從而使其學術研究在“創新”、“深化”、“存統”三個方面體現了難得的自在從容。
應該說,這種從客家、族群、地域、女性、信仰的交叉揉合,到對福建民間信仰的系統研究,劉大可教授的“科際整合”理論與實踐使他的學術研究散發出一條頗為耀眼的光芒。其如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其親歷現場的記錄、觀察、感悟,既得他人未有之材料,又以強烈的現場感和現實感增強了學術著作的趣味性與生動性;其運用歷史學的考證方法,既得歷史和文獻的厚重,又能甄別真偽,成就一家之言;而如社會學的問卷調查方法,則又為其研究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分析現象、規納總結的可靠依據。
三、建立了歷史與現實的有效溝通途徑,實現學術研究指導當下現實社會的價值理念。鑒于之前福建民間信仰研究大多呈現厚古而薄今、重史而輕當下的傾向,尤其對于福建民間信仰的消長變化和當下多元化發展現實,能夠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導性思想并在相關領域提供典范性樣板的研究比較少見。對此,劉大可教授在《傳統與變遷:福建民眾的信仰世界》一書中,在綜合大量文獻研究和調查考證,以及自己長期的田野調查、親身體悟的基礎上,以史家的嚴謹和身為一名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自覺意識,對當前福建民間信仰中的諸多問題提出了自己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其中如“福建民間信仰的對策”一章中第二條“加強對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和民間信仰活動的管理”和第八條“積極引導民間信仰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建議,對于當前妥善處理民間信仰活動中存在的“誰也管不了”和“誰也不管了”的現象,無論針對地方還是在全國都具有重點突破和典型示范的效應,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如福建,由于與臺灣的“五緣”關系及近年來持續升溫的交流交往,民間信仰無論從宮廟、信眾,還是交往方式、目的意義等方面,都呈現諸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發展態勢,如何加強管理、把握尺度,做到既有利于兩岸交流合作,又能嚴防境外某些勢力的滲透活動,十分重要。據此,其第七條“運用民間信仰,促進閩臺交流”在審察兩岸民間信仰的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后,提出切實可行之意見,體現了他學術研究服務決策、服務社會、服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自覺意識和理性思考,富于啟迪和現實實用價值。
作為一位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傾注大量心血的學者,劉大可教授的學術成就有目共睹。其富于前瞻性和現實指導意義的學術研究專著《傳統與變遷:福建民眾的信仰世界》一書,又必將顯現其更加長遠的價值和相對穩固的意義。今劉大可教授揚帆正英年,其今后的學術研究之路,更值期待!
(作者系福建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室文學創作二級)
責編:鐘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