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燮友[臺灣]
福建人文采風錄(詩三首)
邱燮友[臺灣]
2003年夏,我和金榮華教授應武夷山大學籌備會之邀,訪問福州、南平等地,討論武夷山建校等事宜,并游覽武夷山、福州、南平、惠安、泉州、廈門等地。事前便查覽這些地方的人文與山水特色,做一次福建人文采風錄:
在泉州清源山口,有一尊老子的石雕,是利用當地的天然的石山,雕刻成像。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石像高5.36公尺,厚6.85公尺。寬8.01公尺,席地面積為55平方公尺,左手扶膝,右手憑幾,造型端莊慈祥,和藹可親,垂耳飄髯,神態浩然,為宋代石雕藝術的瑰寶,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君造像前東西兩側,有十八方元代名書法家趙孟頫手書五千言《道德經》碑刻,以經、書、刻三絕廣受世人稱道。如今老君巖石雕,已是泉州人文山水風物重點之一。當時我寫下一首《泉州清源山老子石像》詩,以記其盛:
傳說我是留下一本《道德經》,騎牛出關而去,不知所終。
其實,是泉州府發一本護照給我,要我在清源山落戶,領取糧票。
我是餐霞飲露,不食人間煙火,
關尹子被派去看關,他們叫我護山。
我在山口看往來行人已千年,沒有人跟我談道,只好對山講話。
日子久了,我也舉目茫茫,
不知未來走向何方?
惠安盛產花崗巖,惠安居民多以開采花崗石為業,因此在惠安一帶,隨處可以看到人們都在打石頭,除了將石材為建筑材料外,他們將花崗石打造成石獅子、翁仲或各種動物、人物的造型。然而惠安一帶的女子,也跟男子一樣,整日曝曬在烈日下工作,她們將全身包裹,免得受陽光直曬,帶面罩披巾護笠,手腳也有裹巾,形成了惠安女的特色,她們勤勞樸實,但服飾重視色彩的調和與變化,就如同花崗石一樣堅忍而多彩多姿。當時我曾寫了一首《惠安石匠惠安女》,來贊頌當地的人文風采,其詩如下:
惠安女子內柔外剛,
惠安石匠則是外剛內柔。
耕田種菜在原野,
挖溝鋪路在街上。
烈日下,面罩披巾裹成粽子,
惠安男子真是好命,
挑肩負載滿街盡是婦女。
花崗石質,又堅又硬,
打造手藝,全憑巧手和本領。
打風打雨,打不走石頭的天性,
翁仲、獅象、美女、馬牛羊,
精心打造千年不壞的永恒。
惠安石匠,打風打雨,打不走的石頭,
惠安女子,遮風遮雨,遮不住的女性。
永定是閩西的一個客家縣,離龍巖市約兩小時車程,往西便是江西。閩西一帶山巒起伏,是丘陵地帶,以前對外交通不便,如今都有高速公路可抵達。
明清時代,龍巖永定都是山城,人們生活艱苦,且治安不良、匪徒經常出沒,而永定更為偏僻,于是居民為了自衛,建碉堡、蓋土樓以自保。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土樓王子——振成樓,便是1912年建成,共四樓外圍,每層四十八間,樓下一廳兩井,配合八卦,兩井猶如太極中的小太極,三大門應天地人三才,這種建筑配合中國易經中的八卦太極。如有外寇,只要將大門關閉,居戶數十家三四百人均可保安全,且土樓內有倉庫,可以自給自足一段時間。其他如土樓王——承啟樓,是明崇禎年間奠基,清康熙年間建成,費時半世紀建成,造型奇特,表現前人建筑的智慧。如今已成為世界人文奇觀之一,當地人將土樓作為永定客家民俗文化村,供外界觀光之用。今年秋,我有閩西之行,有幸特地參訪永定圓樓,并有一詩紀其盛:
是外星人對外太空連絡,
畫下一圈圈圓圓的圖案
在永定山巒曠野間,
留下一座座四層高的圓形土樓。
仿佛出外人寄給家人的信:
“相思欲寄從何寄?
畫個圓圈兒替!
半圈的是我,整圈的是你,
還有說不盡的相思,
把圈兒一圈圈到底。”
這首圈兒歌寫盡出外人的心情,
在荒野留下相思纏綿的訊息。
然而土樓的子弟們,
如同蜜蜂飛往外地采蜜,
終年勤勞灌注蜂房的糧食。
這是世代相傳的奇跡、精神,
故鄉的土樓,是族人的圓心。
(作者系臺灣師范大學教授)
責編:吳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