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剛
(中共克拉瑪依市委黨校,新疆克拉瑪依834000)
社區衛生服務是基于社區的一種綜合性的基本衛生服務,是提高社區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建立城鎮社區醫療,是我國醫療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讓人人看得起病,減少社會醫療公共資源的浪費,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小病近治,省錢、省力又省心,提高社區醫院的社會公共醫療資源的利用率。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要堅持公益性質,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要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堅持以調整和充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為主,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堅持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西醫并重,防與治結合;堅持以地方為主,因地制宜,穩步推進。社區衛生服務要取得群眾的信任和認同,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服務及疾病預防上,擺脫社區醫療充當藥房和化驗室的職能,逐步建立起醫療衛生服務、保健健康指導、疾病監控預防、就醫診察導向功能。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承擔各項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職責,提供一般常見病、多發病以及慢性病的基本醫療和疑難病癥轉診。重大、疑難疾病的治療是社區衛生機構所不具備也不必承擔的醫療責任,面對社區居民,重點應該放在防治和指導上。首先,加強社區醫療的服務功能,提供主動性服務、上門服務、家庭病床服務等。社區衛生服務的優勢就在于它溝通便利、范圍小、人員熟悉、關系緊密,這些都便于醫護人員及時、準確、多角度、多層次地把握病患的致病因素,并提供相應的醫療救助、精神疏導、就診方向指導及生活飲食指導。其次,強化服務群體意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社區全體居民提供服務,對象除了病人以外,亞健康人群也是它的服務對象,使亞健康人群不要變成病人,同時健康人群也是它的服務對象,進行健康教育,使健康人群不要變成亞健康人群。服務群體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把握自己的健康狀態,降低疾病發生率。第三,提供綜合性服務。除了基本醫療以外,還包括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健康飲食指導、病理宣傳等,是一種綜合性的服務。第四,提供連續性服務。從患者發病、治療到康復復查要全程監控,做到跟蹤預防,力爭小病治愈,大病防深化,康復防復發。社區衛生服務對生了病的社區的居民,要全程提供服務。比如針對高血壓患者,要定期提供為其查血壓、調整用藥、降血壓、超標就診等項目的連續性服務。人生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健康問題,社區衛生部門應分門別類地提供指導服務。
隨著疾病譜和死亡譜的變化,對慢性病的防治與管理已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利用信息優勢可以準確、詳盡掌握社區居民患病的家庭因素、生活習慣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及突發誘因等綜合信息,較全面地接觸到患者發病前后的病理信息變化,便于從醫療角度觀察、分析、跟蹤疾病并對患者進行健康管理。
首先,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居民健康電子檔案。例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均可按病種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從發病、治療、處方、效果反饋等全程跟蹤,為疾病突發準備第一手轉診資料,為疾病的確診、全方位治療提供詳實、全面的數據信息。其次,在有效信息基礎上,進行分類管理,分病種進行群體健康指導。對同類型疾病群體或亞健康群體,應開展藥品安全、飲食治療、康復訓練等集中輔導、座談工作,幫助他們互相交流 、監督,提高疾病防治效果。加強家庭醫療防治的指導管理,從源頭上全方位管理患者的生活。第三,加強醫療機構協作,完善轉診后治療的跟蹤管理。社區衛生機構承擔了首診、轉診責任后,不是甩手掌柜,而是一個跟進治療和康復的過程,便于及時調整專科治療后的疾病預防和指導方案。加強與其他醫療機構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提高群眾信任度;另一方面可以減輕大醫療機構的就診壓力。
社區衛生服務是強調現有的城市資源的整合,形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院合理分工、密切協作的兩級城市衛生服務體系,與社會保障聯動,充分利用社區社會資源,建立全方位的醫療服務體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潤滑劑,是空間站。通過社區衛生服務推動全面健康服務,為居民健康把好第一關。
首先,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大中醫療機構分工合作、人員雙向交流的工作機制。大中醫院的醫生可以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指導,開展醫療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生也可以到大醫院進修。病人也可以 建立雙向轉診,社區看不好的疾病,要轉送到大醫院去;小病、確診的慢性病,大醫院就應該往下轉,回到社區來,使病人療與養結合。
其次,整合社會資源,多渠道開通疾病防治和健康生活技巧的交流指導。社區也可以與非公立醫院、離退休醫務工作者、社區內各類知識人才(如心理健康咨詢員、體育保健員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開展會診、咨詢、培訓、座談等形式的疾病防治宣傳工作,做到有病治病,無病預防,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指導。
第三,爭取社保支持,在患者與醫療保障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把符合要求的衛生服務項目納入支付范圍,提高醫保基金的利用率、實用率,通過節約醫藥費來促進社保加強疾病預防和保健的經費投入。同時,與社保建立公共的疾病網絡信息平臺,便于社保分析、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變化及群體性特點,便于社保機構有目的、有方向地投入醫保基金,用于主要病種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管理。
第四,突出公益性。與藥監部門和藥品商溝通,通過常用藥品團購業務、簡化包裝、定點生產、統一配送等方式降低社區用藥的成本和價格,把好藥品質量關,讓廣大群眾吃上放心藥、廉價藥,真正做到讓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藥。
第五,以點帶面,提高居民疾病防治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開展家庭保健員培訓制度,把常見慢性病、多發病控制在家庭、社區范圍里,將慢性病防治的主動權掌握在居民手中,提高疾病預防的效果,讓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第六,建設網絡信息平臺,為政府衛生部門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持。為社區居民建立客觀、及時、準確的網絡信息數據,根據相應的年齡、性別、工種、退休類別、傷殘級別、身體狀況、就醫情況等信息,分門別類地進行數據管理、實時監控,提供各級各類信息服務,開展“醫療運行分析”等。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的核查周期,開展詳查、抽查、順查、逆查等工作,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
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努力為居民提供健康、安全、便捷、經濟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是我國醫療改革的必由之路,如何發揮社區衛生服務的職能,真正做到方便群眾,從根本上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還需要我們多方不斷努力和探索。
[1]鄒萃.家庭保健員筑起健康新防線[J].中國社會保障,2009,(1).
[2]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R].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