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忠
(中共吉林市委黨校科研處,吉林吉林132011)
中國共產黨和他領導的民族解放、國家振興的事業,其間無論出現怎樣的曲折坎坷,無論遭到怎樣的詆毀沖擊,卻都堅定不渝地始終代表了辛亥革命百年來中國歷史發展潮流,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承擔起和最終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雖然僅僅是創建了流于形式、注定短命的共和政體,但是畢竟開啟了新時代的大門。它雖然沒有從根本上終結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統治,中國依舊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落后國家,但是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啟卻產生了深刻影響。
辛亥革命政治變革的第一個重大成就,是推翻了封建皇權帝制,徹底終結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廢除帝制、民主共和的近代理念深入人心,從此不可逆轉,這是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之首。
辛亥革命政治變革的第二個重大成就,就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也是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制政府。南京臨時政府盡管短暫,而且是軟弱的和帶有妥協性的,但是在共和建國運動中,及時地頒布了許多新法令,特別是頒布了具有民主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雖然它徒具形式,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確認了公民應享有的基本民主自由權利。中國社會經歷了這次憲政思想、民主觀念和民權啟蒙的洗禮,即使在北洋軍閥的統治時期,獨裁專制也在一定程度得到遏制,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更是成為一場舉國討伐的鬧劇。
南京臨時政府所頒布的《臨時約法》宣布: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這一點,雖然在現實政治生活中沒有立即實現,但對于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卻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此后,民主、共和已成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在此大環境下,不同立場的政黨、社團、報刊紛紛建立,形形色色的“學說”、“思潮”、“主義”開始流行,各階級、各階層、各領域的代表人物紛紛登臺亮相,各種名目的綱領、政見、宣言廣為流傳。晚清時期,革命黨人的許多報刊還只能在租界或海外印制,然后在國內秘密傳遞,而1915年陳獨秀創辦的《青年雜志》上,就可以公開地宣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此外,其他早期宣傳共產主義的刊物、文章和譯著都可以公開發行。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勝利,把中國人民從1840年開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不僅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創造了條件,而且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掃除了一些最初的政治障礙。
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中國大地上豎起民主共和旗幟的同時,也啟動了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振興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
辛亥革命的成功,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拓寬了視野,為中國的進步潮流開啟了閘門。民主與科學,是這次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意義上講,它不僅召喚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到來,而且為共產主義在中國打開了通道。
晚清以降,自然科學、重商主義、進化論、人權學說、憲政思想等西方近代思潮就進入中國。辛亥革命后,民主與科學逐漸成為人們進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對傳統封建文化和軍閥專制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這無疑有利于吸引和動員人們關注和參與政治生活,有利于培養人們的民主精神和現代公民意識。從此,中國開始走出家族統治和王朝更替的封建社會形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加快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價值判斷、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向現代社會轉變。”[1](P30)
辛亥革命時期的這次思想解放運動,不僅為順利地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作了思想動員,而且為以后的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提供了思想動力、理論指引和人才支持。陳獨秀、李大釗等知識界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繼承和發展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運動的成果,不斷進行新的思考與探索,將目光轉向社會主義,把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推向了嶄新的發展階段,為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思想條件。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短暫勝利和對三民主義的廣泛宣傳,曾經在全國出現了變革舊制度的強大聲勢,不僅沖擊了封建經濟基礎,而且對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也有所遏制。南京臨時政府時期頒布了許多激勵、保護和發展近代工商業的政策法令,各地一度出現了興辦實業、發展民族工商業的熱潮。雖然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的特征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但是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特別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
1912年到1922年,中國民族工業無論從設廠數目、投資規模,還是從增長速度方面,都是其產生以來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據統計,從1912年至1919年,新投資于近代工礦企業的民族資本就達1.3億元,幾乎接近過去40多年投資總額1.5億元的水平。“從1914年到1919年,民族資本共新設廠礦379家,新投資本8580萬元,年平均設廠數和投資額均比此前19年間增長一倍以上。從1913年到1920年,民族產業資本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0.54%。民族資本在全國產業資本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16%增至1920年的22%。”[2](P37)這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
近代工業特別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引起中國社會階級關系的新變化,在民族資產階級有所發展的同時,中國無產階級的數量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894年中國近代產業工人約有10萬人,1914年增加到100萬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已達200 萬人以上。”[3](P38)近代中國的無產階級,除了產業工人主體之外,還包括與其處于同等或類似地位、與機器大工業生產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各種非產業工人,如手工業工人、運輸工人、農業雇工、普通職員等,其總數估計約為4000萬人左右。
中國無產階級日益成為近代中國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這促進了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長,為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扎根提供了豐厚的社會土壤,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
辛亥革命的偉大成就曾使人們盲目樂觀,一度認為在完全照搬西方設計了共和制度、約法議院等框架之后,就能如愿地順利運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就可以救中國。然而,嚴酷的事實是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而且失敗得迅速、徹底,連孫中山本人也說:“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4](P104)
當時中國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發覺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它的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在帝國主義時代,走資本主義道路不符合中國國情,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為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
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僅存在三個月,就被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政府所取代。辛亥革命后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改良派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都陸續失敗,事實進一步證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異常強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和代表資產階級的政治力量,由于其固有的階級局限性、軟弱性和妥協性,不可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舊民主主義的革命道路,即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道路,已經走不通了。
辛亥革命失敗后,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銳。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通過它們的代理人的各派封建軍閥,對中國人民進行更加殘酷的統治和更加瘋狂的掠奪。中國孕育著一場范圍規模、影響力和動員力遠遠高于辛亥革命的全新革命。中國革命必須有新的領導,必須走新的道路。這個新的政治領導者,就是中國的無產階級,新的道路就是其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國的無產階級隨著自身的隊伍壯大和經濟政治斗爭的高漲,在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在新思潮的影響下,迅速地覺醒、成長起來,并很快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領導責任,歷史性地落到中國無產階級身上。
但是,中國的無產階級并不是一開始就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并發揮自身的革命作用的。由于生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無產階級自身難免帶有一些弱點,它除了人數少之外,還受到傳統宗法行幫、宗教迷信等種種封建意識侵蝕,受小生產者思想的影響較深,接受現代教育少,文化水平低。在早期自發性的斗爭中,組織力量渙散,沒有明確的綱領,缺乏行動策略,取得的成果很小。
中國無產階級在早期的斗爭中提出了種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權益訴求,這是中國傳統理念和治理模式無法詮釋設計和保障實現的。于是,源自于近代西方工人運動中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思想自然而然地在中國這塊新的土壤中播種扎根。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早期共產主義者的積極宣傳鼓動和組織領導,在先進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無產階級才逐漸地認清自己的階級利益和歷史使命,組織起來,從而由自在的階級轉變成自為的階級。最終與舊式行會和江湖會黨截然不同的全新的階級組織形式——現代意義工會和無產階級革命政黨,應運而生。
由于領導辛亥革命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軟弱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提不出一個足以廣泛動員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工農大眾參加革命運動的、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他們不敢同帝國主義徹底決裂,更不敢真正依靠和發動民眾,這是注定要失敗的。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作為泛稱的“革命黨”良莠不齊,各自為政,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形成一個正式統一的組織和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在帝國主義時代,中國已經成為列強爭奪控制的半殖民地,帝國主義成為中國社會進步的最主要的障礙,反帝斗爭成為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中國無產階級由于具有許多特殊的優點,逐步取代民族資產階級,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堅決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由時代條件決定的,是歷史的必然。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代表中華民族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的順勢誕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從辛亥革命爆發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其間相隔不到10年。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大多參加過辛亥革命或受到過這次革命的影響、洗禮。辛亥革命的成功曾使他們歡欣鼓舞,它的失敗又引發他們深刻的反思。他們逐漸覺悟到,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是不可能的,必須另外探索救國救民的新道路。林伯渠在回顧自己的思想歷程時說:“辛亥革命前覺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經過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的遙遠,于是慢慢地從痛苦經驗中,發現了此路不通,終于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經驗,在革命的隊伍里是不缺少這樣的人的。”[5](P31)
取得民主革命勝利的首要前提,就是最廣泛地動員民眾。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如果把幾十年來的革命做一個總結,那就是全國人民沒有充分地動員起來,并且反動派總是反對和摧殘這種動員。而要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只有把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大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才有可能。”[6](P528-529)也只有無產階級革命 政黨——中國共產黨超凡的動員力、組織力、領導力才能完成這項艱巨的歷史使命。
時代環境和歷史趨勢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孫中山先生也從一系列失敗中逐步認識到導致革命失敗的某些深層次的真正原因,看清了時代的潮流,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鼓舞和啟示,在蘇俄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國共合作,投身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浪潮。對此,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7](P311)江澤民同志也說過:“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始終把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視為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斷實現和發展了孫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驅們的偉大抱負。”[8]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不斷實現和發展了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的偉大抱負。”[9]中國共產黨90年來的奮斗歷程,正是對辛亥革命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為爭取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就是對辛亥革命事業的繼承。中國共產黨人在辛亥革命的為救國救民而“舍身取義”的英雄主義精神激勵下,繼續高舉革命旗幟,把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領導中國人民開展了波瀾壯闊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的民主革命,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推翻了國內外反動勢力的統治和壓迫,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后又及時地將民主革命轉化為社會主義革命,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銳意改革,開拓前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總之,辛亥革命的失敗,資本主義道路的破產,舊三民主義不能救中國,新三民主義又被國民黨所背叛,鐵的歷史事實和時代的要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共產黨,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把辛亥革命的功績視為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寶貴歷史財富,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作為新時期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鼓舞國人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而繼續奮斗。
[1][2][3][5]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4]孫中山.建國方略自序.孫中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孫中山.青年運動的方向.毛澤東選集(合訂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7]毛澤東.紀念孫中山先生.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江澤民.在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1-10-9.
[9]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5838497.html,2011 -10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