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戛納峰會走不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陰影
□ 朱 鋒
2011年11月4日,第六次G20領導人會議在法國戛納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美國總統奧巴馬、法國總統薩科奇、巴西總統多塞爾等世界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體的首腦參加了此次峰會。會議召開的時機可以說非常重要,目前正是全球金融局勢動蕩、各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以及新興經濟體面對沉重通脹壓力的關鍵時刻。G20究竟能夠拿出什么樣的全球經濟和金融振興方案,對歐洲債務危機的紓解是否能擴大為全球共同行動,G20的機制建設究竟能否啟動,這一系列問題吸引了全球關注的目光。
然而,G20戛納峰會傳出的信息是復雜的。雖然會議最后通過了《增長與就業行動計劃》,集中提出了實現世界經濟增長和提升就業的諸多措施,但會議整體而言乏善可陳。
首先,戛納峰會并沒有就目前歐洲主權債務問題的緩解拿出實質性的方案。如何解決希臘債務危機,如何幫助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冰島等其他歐洲主權債務沉重的國家渡過困境,G20中非歐洲國家的態度是明確的,那就是歐洲債務問題本質上鼓勵和支持“歐洲方式”予以解決,而其他國家只能是通過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加注資的方式,在IMF的協調下有限度地幫助緩解歐洲的主權債務壓力。G20的這一立場顯示了非歐洲經濟體對是否直接介入歐洲主權債務問題的謹慎和務實,但從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今天全球性政府資金短缺的困境,更是體現了世界金融體系對歐洲主權債務問題未來前景近乎悲觀的看法。
其次,戛納峰會對于已經爭執了數年之久的世界經濟平衡增長問題,采取了折中和調和性的措辭,反映了G20內部對于如何克服世界經濟不均衡增長的妥協態度。《增長與就業行動計劃》提出,公共財政狀況較好的國家承諾將在經濟環境發生惡化的情況下,使自動穩定機制發揮作用并采取措施支持國內需求。那些具有較大經常賬戶盈余的國家承諾將采取改革措施增加國內需求,并使匯率更具靈活性。所有成員還共同承諾推動更多結構性改革以增加產出,貨幣政策將繼續致力于在中期保持價格穩定,并支持經濟復蘇。世界主要貨幣幣值、經常性項目收支狀況以及經濟發展究竟是擴大內需還是增加出口,這是從第三次G20領導人峰會以來就一直爭論的焦點話題。《增長與就業行動計劃》最終采取了這樣的說法,生動地說明了在這三大核心問題上G20領導人之間的“拉鋸戰”還遠遠沒有結束。
再次,戛納峰會在促進國際金融監管和國際貨幣改革問題上有小步前進的勢頭,卻仍然顯得過于保守。《增長與就業行動計劃》強調,在2008年的華盛頓峰會上,與會各方同意應在可能的情況下將所有的金融市場、金融產品與參加方納入監管,支持國際證監會組織關于改進大宗商品衍生市場監管的建議。會議承諾將致力于繼續落實金融體系的改革,將采取綜合措施以避免金融機構出現“大而不能倒”的結局,同時保護納稅人免于承擔救助成本。這一條聽起來很好聽,但缺乏具體措施。為適應全球各貨幣角色和性質的變化,戛納會議提出要對IMF特別提款權進行擴容,但對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進行的審查最晚將于2015年進行。
然而,戛納峰會依然代表了全球加強經濟與金融合作與政策協調的政治決心。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議期間所提出的“堅持在增長中兼顧平衡、堅持在合作中謀求共贏、堅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堅持在創新中不斷前進、堅持在發展中共促繁榮”這五項建議,是中國的一貫主張,也是中國的自覺行動。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