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洲 許余潔
(1.北京交通大學產業安全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2.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北京 100872)
中國期貨行業交易手續費競爭的經濟學分析
王萬洲1許余潔2
(1.北京交通大學產業安全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2.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北京 100872)
中國期貨行業交易手續費“惡性競爭”問題始終揮之不去。本文通過經濟學供求理論對這個問題加以分析,在中國期貨行業現有制度安排下,期貨行業交易服務供給與需求的結構特征決定著交易手續費不斷下降的趨勢,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期貨行業交易服務供給的壟斷與競爭特征。期貨行業在推動競爭的同時,卻導致期貨公司之間不合理的同質化惡性競爭,使期貨行業失去了總體發展潛能。
期貨行業;交易手續費;惡性競爭
根據2007年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期貨交易的收費項目、收費標準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統一制定并公布。該條款說明,客戶在期貨公司進行期貨交易時,利用了期貨公司提供的交易服務通道,期貨公司自然要向客戶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這部分費用稱之為交易手續費。具體來說交易手續費主要包括兩部分:其一是期貨公司自留額,其二是上交到期貨交易所的部分。期貨公司自留額稱為交易手續費凈收入,而上交到期貨交易所的那部分手續費會有一部分返還給期貨公司,在期貨公司的報表中體現為期貨交易所手續費返還減收。
在中國現有期貨行業制度安排下,期貨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是交易手續費凈收入,由此,期貨交易手續費衍生出了長期困擾期貨行業發展的問題——“惡性競爭”。根據2010年9月10日證券時報報道:“北方某非券商系期貨公司為招攬顧客,日前打出萬分之零點零三的凈傭金費率(不含中金所收取的萬分之零點五),這為競爭慘烈的期指業務開創了零傭金的先河。期指傭金率逐步走低,根本原因在于期指為小眾市場,而眾多期貨公司提供的同質化通道明顯供過于求。”
為了解決惡性競爭問題,期貨行業內部也做過一些努力。比如,2009年7月上海市期貨同業公會會員大會通過《上海地區期貨經營機構手續費收取自律管理實施細則》和《上海地區期貨居間業務自律管理實施細則》,主要目的是解決上海地區期貨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問題。但實施一年以來,轄區期貨交易平均手續費率仍然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說明光靠非市場的手段來約束期貨公司之間的手續費競爭是難有效果的。
縱觀美、歐、日、港臺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期貨行業發展過程中經紀費率(等同于中國的交易手續費率)的變化特征,同樣表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經紀業務的競爭狀態也始終比較激烈,但是發達國家期貨公司利潤水平并未下降,同時卻提高了期貨行業投資活力與效率,激烈的競爭推動了期貨公司業務的創新、盈利模式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實現了期貨公司向金融領域縱深發展,成為有強大競爭能力及盈利能力的現代化金融公司。
應用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期貨行業結構,主要從期貨行業交易服務的供給與需求兩個側面來分析中國期貨行業壟斷與競爭并存的特征。供給是指期貨公司提供交易服務通道的供給,不考慮期貨交易所交易品種的供給。由于期貨交易所收取的交易費用主要是通過期貨公司,為了簡化分析,暫不考慮期貨交易所對交易服務供給的影響。需求是指期貨行業投資人對期貨公司提供交易服務通道的需求,不考慮其對交易品種的需求。具體來說,用期貨公司平均營業部的個數作為供給量的衡量指標,與期貨公司個數及其他指標相比其變化顯著,易于考察;用期貨公司平均客戶保證金作為需求量的衡量指標,同樣有變化顯著,易于考察的優點;用平均交易手續費率作為期貨交易服務價格,建立它與交易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函數關系。
通過表1呈現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出手續費率對期貨行業影響的基本狀況。表1中選取了期貨行業2006-2009年間期貨公司平均營業部的個數、平均客戶保證金、平均手續費率及其增長幅度。它們分別反映期貨行業交易服務的供給狀況、需求狀況及價格走勢。此處只選取2006-2009年的數據,因為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國九條”,提出“穩步發展期貨行業。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推出為大宗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貨品種”。自此,中國期貨行業逐漸步入了規范有序的良性增長時期,交易規模持續健康增長,市場基礎制度建設穩步推進。這一時期的數據具有內在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能充分反映中國期貨行業真實的規律性和發展趨勢。
從期貨行業交易服務供給的定義和衡量指標來看,影響中國期貨交易服務供給的主要因素有:(1)期貨交易服務的價格,按照經濟學供給規律,價格與供給量之間是同向函數變化關系;(2)期貨交易服務的技術發展水平,隨著電子信息化交易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期貨交易服務供給發揮了重要推動力;(3)期貨行業準入制度,中國期貨行業屬于新興的市場,發展前景廣闊,為了規范市場交易行為,設置了規范、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期貨公司的建立不僅要符合《公司法》的相關規定,還要獲得國務院期貨監管部門的許可,因而市場準入制度對期貨公司的數量影響較大。(4)市場的壟斷與競爭狀態,如果市場是競爭的市場,供給就會相對擴大;如果市場是壟斷的,供給就會相對縮小。從現實來看,由于行業內部競爭的需要,期貨公司不斷擴張營業部的個數,說明行業內部是充分競爭的。在上述四個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中,價格因素作為內因,其他三個作為外因,后文重點考慮第三個外因。
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期貨行業交易服務的供給與其價格(手續費率)之間不符合經濟學理論的供給規律。按照經濟學自由競爭市場理論,供給量與價格之間呈現同向變動規律,當價格上升時,供給量上升,價格下降時,供給量下降。但是中國期貨行業交易服務供給與價格之間卻表現出與正常供給規律相反的現象。為什么中國期貨行業會出現這種違背供給規律的現象呢?筆者認為,中國期貨行業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已經表現出了未來強大的發展潛力。這一時期,機構投資者還沒有順利進入市場,市場中80%以上都是散戶投資者,市場中需求的總體規模還很小,但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對未來潛在需求的預期很高。正因為看到了期貨行業未來的巨大發展潛力,當期貨公司一旦獲得了進入市場的機會,就采取“跑馬圈地”策略,即使是虧損的也不愿意退出市場,而是作為長期投資的戰略決策,著眼于未來。這就導致期貨交易服務價格對供給量的調節作用逐步減弱。“先入為主”的供給壟斷特性表現出來:已經進入市場的期貨公司一方面不斷擴充規模,搶占市場優勢地位,壓低價格爭奪有限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無形中形成行業壟斷聯盟對政府決策部門施加影響,以圖讓決策者限制新的行業競爭對手出現。
可見,期貨行業從供給角度來說,競爭與壟斷并存,行業內部競爭激烈,相互壓價,推動手續費率不斷下行。但是對行業外部形成了厚厚的進入壁壘,獲得了行業的超額壟斷利潤,但是這種超額壟斷利潤并沒有流入期貨公司,而是被擁有獨特地位,在期貨行業中穩獲手續費收入的交易所擁有,后文將對此加以分析。從中國期貨公司數量來看,近年來基本穩定在160多家,而營業部的數量卻快速增長,目前已經接近900家。這正是中國期貨行業對內競爭與對外壟斷的具體表現。我們可以用圖1表達期貨行業的供給特征。
圖1中的橫軸Q表示期貨交易服務供給量(營業部數量),縱軸表示期貨交易服務價格,Q1和Q2是表達全行業供給量與價格之間的關系曲線,行業供給曲線Q1相對于Q2走勢平緩,說明通過行業內營業部的不斷擴張,內部競爭加劇,由于期貨行業需求規模不能短時期內快速擴張與其相適應,導致行業供給曲線轉變為Q2,曲線從平緩變得逐漸陡峭,即在相同的價格變動水平上提供了更少的供給服務,及價格對供給的影響力下降了,更多的服務供給不是考慮內因,而是外部因素推動的結果,供給的增加又進一步推動價格下降,也就是形成了所謂的期貨行業“惡性競爭”問題。
根據期貨行業交易服務需求的定義,影響期貨行業需求的因素主要有:(1)期貨行業交易服務價格(手續費)。對于期貨行業本身來說,交易費用作為投資者的交易成本,它的高低直接影響投資者的交易意愿。(2)考慮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資金門檻制度。當門檻設計很高的時候,只有高收入、風險承受力強的投資人才能入市,反之就會有風險承受能力差的投資人入市投機,增加市場的系統性風險。(3)國民整體收入水平。當國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后,除去基本生活需求以外還有資金盈余,當資本市場越來越規范成熟,就會有更多人愿意參與到資本市場獲得高回報。如今期貨行業逐漸被更多的投資人納入視野,正是國民收入穩步增長的反應。由于中國目前國民整體收入水平還比較低,人均GDP約3600美元,還處在發展中國家行列。期貨行業作為高風險、高回報市場,在投資準入門檻設計上要更多的從風險角度來考慮控制市場參與度。這三個影響需求的因素中,價格為內因,其他兩個為外因。
從表1中可以看出期貨行業交易服務需求符合經濟學理論的需求規律,即價格與需求量之間存在反向變動關系,當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減少,反之,需求量增加。這完全符合中國期貨行業真實情況,因為市場中80%以上都是散戶投資者,作為期貨行業投資人之間必須是完全競爭關系,這樣才能形成有效期貨行業。我們可以用圖2來表達期貨行業的需求特征。
圖2中橫軸表示交易服務需求量Q,縱軸表示交易服務價格P。曲線Q1和曲線Q2是兩條需求曲線,并且Q1比Q2陡峭,說明隨著國民整體收入水平的增加,需求曲線在向右移動的同時,期貨行業需求受交易服務費率的影響在增強,相同的手續費率變化會有更多的交易服務需求變化。另外,圖2中的虛線表示風險控制門檻線,需求曲線只在門檻線上方變動。也就是說在某一個階段手續費率要有一個最低標準,這個標準不是為了限制競爭,而是風險控制的需要,其由期貨交易所設定。因而手續費不能在競爭條件下無限制的下降,交易所設定最低手續費率本意不是為了獲得行業壟斷利潤,而是控制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
通過上一部分對中國期貨行業供給與需求的分析,發現了中國期貨行業的結構特征,供給方是對外壟斷與對內競爭并存,需求方是有門檻限制的自由競爭。那么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中,期貨交易服務價格到底如何決定呢?如何實現交易服務的供需均衡呢?需要結合經濟學彈性理論來加以分析。經濟學彈性理論是研究因變量經濟指標的相對變化對自變量經濟指標的相對變化的反應程度或靈敏程度。供給價格彈性系數是供給量的變動率除以價格的變動率,需求價格彈性系數是需求量的變動率除以價格的變動率。利用表1計算出表2相關彈性系數數據,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2008-2009年中國期貨行業交易服務供給價格彈性、需求價格彈性數值,負號說明交易服務手續費與平均營業部數量、平均保證金數量都呈現反向變動關系。如果去掉負號,2008至2009年間,供給價格彈性系數下降了,而需求價格彈性系數增加了。可見,從供給角度來看,市場對交易手續費率反應的靈敏性下降;從需求角度來看市場對交易手續費率反應的靈敏度增強了。
通過表2及對其進行的分析,可以用圖形來表達期貨行業的均衡手續費率是如何形成的。但是,為了能把供給與需求放在同一個坐標體系中比較分析,需要把供給與需求的度量統一。由于是用期貨公司平均保證金表示需求,用期貨公司平均營業部數量表示供給,為了統一度量指標,此處用平均每個營業部投資額作為期貨服務供給衡量指標,用平均每個營業部的保證金量作為需求的衡量指標。這樣改造以后,就可以用相同的度量衡來反映期貨行業交易服務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數量對比關系,實現了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可比性。如此,就可以在同一個坐標體系中應用經濟學均衡方法加以分析。根據中國目前期貨行業的結構性特征,由于期貨公司對美好未來的預期,采取“跑馬圈地”戰略,短期內供給擴張表現明顯。同時,由于中國GDP平均年增長率10%以上,國民總體收入水平快速上升,因此對期貨行業交易需求增長迅速。所以期貨交易服務均衡價格的決定及其變化如圖3所示。
圖3中,E1和E2是供給與需求的均衡點,當供給曲線為S1,需求曲線為D1時,形成了均衡點E1。隨著期貨行業內部競爭加劇,供給方平均營業部數量的增加,導致平均每個營業部投入費用增加,主要是人才投入成本增加,因為中國期貨行業還處在人才匱乏階段,增加營業部主要是對期貨人才的擴充,必然導致期貨人才市場的供給不足,推動人才投入費用的增加,這就使得供給曲線向右移動的同時變得陡峭起來形成供給曲線S2。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推動需求曲線向右移動的同時,需求曲線變得平緩起來,形成需求曲線D2。曲線S2與D2形成新的均衡點E2。與均衡點E1相比,在供給方面平均營業部投入成本費用增加,在需求方面保證金數額增加,總體交易手續費率下降。但是受到國家對系統性風險控制要求的影響,交易手續費率不能低于門檻線,這是監管部門風險控制的需要,由交易所來具體設定門檻線。
在由現有期貨行業交易制度安排形成的市場交易服務供需結構條件下,門檻線的位置直接決定期貨公司手續費的收入狀況。當門檻線低于均衡點E2時,說明期貨公司之間的降價競爭還可以獲得E2點與門檻線之間的手續費收入,期貨交易所獲得門檻線以下部分收入;當E2點落在門檻線上時,期貨公司已經不再有手續費收入;當門檻線在E2點下方時,期貨公司不僅沒有手續費收入,而且還要額外補貼期貨交易所收入。從中國期貨行業目前的現狀來看,中國期貨交易服務供需均衡點E2已接近門檻線,期貨公司總體的生存壓力大,這就是中國期貨行業“惡性競爭”的現狀。
通過上面對交易手續費率均衡決定的分析可見,交易手續費率均衡點不斷下降完全是由于中國期貨行業階段性結構特征所決定的。供給的內部擴張及外部的壟斷壁壘使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在違反供給規律的狀態下不斷推動供需均衡的交易手續費率下降。這正是所謂交易手續費“惡性競爭”的本質。那么,如何化解期貨行業“增量不增收”的惡性競爭問題呢?
期貨行業手續費率的不斷下降,反映了期貨行業創新動力不足,缺乏市場內部自發的創新力量,現有的創新主要是產品體系的創新,但不管有多少期貨產品的推出,期貨公司的盈利渠道也只是單一的經紀業務收入。期貨公司之間的競爭只能是價格戰,拼資金實力,很多期貨公司都在尋求經濟實力強大的靠山,或是被證券公司控股,或是現貨企業控股。因而要從制度設計上為期貨公司拓寬盈利模式,比如即將推出的期貨投資咨詢業務及業內期待的CTA和境外期貨代理等。
中國期貨行業潛在的需求是巨大的,因為中國目前還是發展中國家,國民收入的增長空間還非常大,這正是期貨公司不斷擴張的主要原因。但是要把潛在需求轉變為有效需求還要循序漸進,因為期貨行業是高風險的市場,如果不加以控制必然帶來風險問題。所以交易手續費率不斷下降總體上說是合理的,但在每一個發展階段,根據風險控制要求,需要設定交易手續費率的門檻線,防范市場出現大的風險。
期貨交易所設定的門檻線在現實中表現為期貨公司上交給期貨交易所的手續費收入,這部分收入基本上是固定的,使得期貨公司在進行降低手續費時不能低于門檻線,否則就要額外給交易所補貼。這部分費用交易所按照期貨公司的交易份額按不同比例返還給期貨公司,進一步推動了期貨公司之間的降價競爭。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說這部分費用也可以看作是行業超額壟斷利潤,因為內部的激烈競爭使得期貨公司很難截留這部分利潤,最后通過交易所設定的門檻線流入了期貨交易所。好比在河中捕魚,交易所獲得了在水流的下游結網的優勢地位,該網承擔著魚逃走的風險。當期貨公司在上游的水中激烈的相互拼搶追捕魚兒的時候,由于工具有限很難抓到魚,但卻把魚兒趕到了下游掉入了交易所的網中。所以,交易所要與期貨公司之間合理的分配抓獲的“魚”。
[1]李春秀,劉海峰.淺談期貨交易市場的經濟功能和作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1994,(05).
[2]董華春.第二講,期貨交易市場和市場中的交易者[J].金融法苑,2000,(12).
[3]姜海波.期貨交易市場上的機會投資[J].學術交流,1992,(04).
[4]徐慶雯.十年磨一劍 劍鋒指 輝煌——記中國期貨市場發展歷程[J].中國有色金屬,2007,(10).
[5]吳嘉本.發展我國期貨市場的思考[J].文雜志,1993,(06).
[6]徐忠實.試論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階段性[J].中國物資經濟,1993,(02).
[7]劉忠民.期貨交易風險分析和風險控制研究[J].時代金融,2007,(12).
[8]邵安菊.中國期貨市場如何與國際接軌的探討[J].華東經濟管理,1995,(02).
[9]姜向陽.加快啟動中國期貨市場的若干思考[J].改革與戰略,2003,(Z1).
[10]王迎順.規范運行機制 發展期貨交易[J].城市研究,1994,(03).
[11]劉迎秋.中國期貨市場建設:過程、問題與對策[J].經濟學動態,1996,(10).
[12]李輝.中國期貨市場的存在價值[J].上海綜合經濟,1996,(06).
[13]續秀梅.中國期貨市場需要創新和突破[J].宏觀經濟研究,2000,(06).
[14]游伯笙.建立和發展中國期貨市場[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1993,(12).
[15]董輔礽.中國期貨市場應該做大做強[J].領導決策信息,2002,(07).
(責任編輯 吳曉妹)
F830.9
:A
:1001-862X(2011)02-0029-06
王萬洲(1973-),男,安徽定遠人,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產業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國民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許余潔(1985-),男,安徽安慶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運籌學與數量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