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四代
(武夷學院暨福建省統戰文化研究基地,福建武夷山 354300)
民生主義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啟示*
董四代
(武夷學院暨福建省統戰文化研究基地,福建武夷山 354300)
孫中山以“執中鑒西”的理論風格,借鑒西方,創新傳統,探索中國現代化的道路,提出了民生主義,為中國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民生主義不是民粹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萌芽。它在中國社會轉型期,判斷西方資本主義,重新闡釋傳統理想,以“社會主義”作為現代化的選擇,為中國人民留下了寶貫的思想遺產。
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傳統理想創新;現代化;中國特色
20世紀初期,孫中山站在時代前列,以三民主義為旗幟,反對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壓迫,提出了振興中華的目標。其中的民生主義表達了對現代化的社會主義選擇。新中國建立后,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他的民生主義思想進行研究,既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但也有一些偏頗和不準確之處。一個世紀過去了,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客觀地評價這一偉大人物的思想,重新認識民生主義,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重要意義。
民生主義的性質和作用歷來是學術界普遍關注又意見不一的問題。孫中山說過:“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1]593。如何評價這種社會主義是學術界認識不一的問題。李時岳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非科學社會主義的分析,認定民生主義是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張海鵬也認為:“我們分析孫中山社會主義思想的全部邏輯,可以看出,他要在中國建設的不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是資產階級領導的國家社會主義即資本主義。”[2]181其實,孫中山并沒有把資本主義理想化,而是明確地提出反對資本主義,并不是如同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想要消除社會的弊端,以保存資產階級社會的生存”[3]301。他明確提出:實行民生主義的目的是“一面圖國家富強,一面當防資本家壟斷之流弊。”[4]261所以也就不能認為民生主義是資產階級社會主義。
有的學者根據列寧的《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一文中對孫中山的評價,認為民生主義是民粹主義。盧鐘峰在評價民生主義時說:“在20世紀初的歷史條件下,這只是一種主觀愿望,它反映了孫中山關于近代中國發展道路這一構想的民粹主義性質。”[5]101其實,列寧對孫中山的評價也帶有以俄國人的眼光認識中國的問題的局限。他在《我們究竟拒絕什么遺產?》一文中曾經說過:“我們把民粹主義理解為一種觀點體系,它包括以下三個特點:(1)認為資本主義在俄國是一種衰落,退步。 因此,便有‘遏止’、‘阻止’、‘制止’資本主義‘破壞’歷代基石的意圖和愿望以及諸如此類的反動狂叫。(2)認為整個俄國經濟制度有獨特性。特別是農民及其特征、勞動組合等等特殊性。……農民村社被看作是一種比資本主義更高、更好的東西,因此便產生了對‘基石’的理想化。……(3)忽視‘知識分子’和全國各種政治制度與一定階級的物質利益有聯系。”[6]118孫中山主張以工業化取代自然經濟;提出建立全國統一市場,以工商業發展使中國走向文明發達;并批判西方資產階級壟斷國家的政權,壓迫廣大勞動人民。因而,不能認為民生主義就是民粹主義。
有的學者認為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是主觀空想社會主義,甚至是為最大限度地發展資本主義加上了一件社會主義的外衣。魏曉文和季相林說:“事實上,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并非像他自己所一再重申的就是‘社會主義’。”恰恰“是主觀社會主義”[7]82。 韓慶龍則認為:孫中山“所提出的民生社會主義仍然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社會主義。”[8]22把民生主義視為主觀空想社會主義也是根據列寧對孫中山的評價提出的,即認為他把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當成了社會主義的綱領。這種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主觀社會主義不是從歷史必然性上認識社會主義,而是一種消滅一切剝削主觀愿望。但是,毛澤東說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孫中山先生在一九二四年所主張的三民主義的革命在基本上是一致的。”[9]611他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繼續。這種革命不是最大限度地發展資本主義,而是限制資本主義,并在生產力充分發展后,建立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的意義與歷史發展是成反比的,毛澤東卻說:“將來我們的力量越大,我們就越要孫中山,就越有好處,沒有壞處。我們應該有清醒的頭腦來舉起孫中山這面旗幟。 ”[10]322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只有從現代化的角度認識民生主義,才能發現它的深刻性。有些學者不再以傳統方式對民生主義進行政治定性,而是從民生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聯上分析它的意義。姚錫長說:“我們已經拋棄了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具體論斷來判斷社會主義實踐的教條主義做法,在對待孫中山民生主義方面,我們更應當有勇氣這樣做。只有采取這種態度,我們才能從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寶庫里汲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有價值的東西。”[11]85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早在1894年,孫中山就以“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力,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4]5表達了變革中國傳統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愿望。后來,他又制定了氣勢恢宏的“實業計劃”,提出要在中國修建鐵路,開發自然資源,進行對外貿易,并且提出發展交通運輸、統一貨幣、統一稅制,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以使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特別是他把平均地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與發展工商業聯系起來,把改變自然經濟與實現工業化聯系起來,提出了中國現代化的任務。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是與社會主義聯系在一起,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幸福為宗旨的。他說:“今吾國之革命,乃為國利民福革命。擁護國利民福者,實現社會主義。 ”[4]296到晚年,他又明確提出民生主義就是“要中國像英國、美國一樣的富足;所得富足的利益,不歸少數人,有窮人、富人的大分別,要歸多數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12]447所有這些體現了他對現代化的社會主義選擇,使民生主義不同于一般的資本主義綱領。
董志國認為:“如果不從完整體系而只就某些基本要素及其發展趨勢來看,民生主義的最后形態中已經顯現出中國化科學社會主義的胚芽。”[13]53科學社會主義是建立在唯物史觀之上的,因此這種判斷有失武斷。孫中山在歷史觀上確實沒有達到唯物主義的高度,他的民生主義是建立在進化論之上的。在此基礎上,他把社會看作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相信人類社會進步必然導致社會主義的實現。因而他不反對科學社會主義,而是強調中國的國情與歐美不同,主張中國只能師馬克思之意,不能用馬克思之法。以科學與空想、進步與反動、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判斷,并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孫中山思想的豐富性;只有把對問題的研究置于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才能揭示它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意義。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是把現代化與社會主義融為一體的社會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早期形態。
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發展,人們對中國社會主義的認識由表層逐步走向了深層,從歷史命題與現實發展相統一的高度認識近代以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就要重新審視和正確判斷民生主義。孫中山以執中鑒西的思維方式,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對西方資本主義進行判斷;以振興中華為目標,創新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把中國社會變革與世界發展趨勢聯系起來,以社會主義為目標,規劃中國未來發展道路。
首先,以民生判斷資本主義,以社會主義為選擇提出現代化的任務。在20世紀初期,西方文明以強勢沖擊著中國傳統社會的基礎,而帝國主文與封建主義的勾結又嚴重阻礙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為此,孫中山提出以民族主義反對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壓迫,以民權主義反對封建制度對人民的剝削,以民生主義發展經濟并防止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專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人民共同幸福。他制定了氣勢恢宏的“實業計劃”,主張在中國建設鐵路、發展交通、開采礦藏、建設海港、開展對外貿易,以使工商之業,待此而生。然而,他又認為現代文明的發展必然造成兩極分化,因此就要堅持以民生為宗旨,采用民生主義。他說“民生主義者,即社會主義也。貧富不齊,豪強侵奪,自古有之,然不若歐美今日之甚也。歐美自政治革命而后,人人有自由平等,各得肆力于工商事業,經濟進步,機器發明,而生產之力為之大增。得有土地及資本之優勢者悉成暴富,而無土地及資本之人則轉因之謀食日艱,由是富者愈富,貧者益貧,則貧富之階級日分,而民生之問題起矣。”[4]619所以,中國既要以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又要堅持以民生為宗旨的社會主義選擇,防止資本主義導致的貧富分化。
其次,以社會主義為準則,對現代化進行規劃。西方國家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成就,但西方社會的各種深刻矛盾又使先進中國人不能認同資本主義。孫中山說:“文明有善果,也有惡果,但要取那善果,避那惡果。歐美各國,善果為富人享盡,貧民反食惡果,總由少數人把握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4]168-169他吸收資本主義的“善果”,并主張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使人民共享文明成果。在批判有些人認為中國發展水平低,資本主義還沒發展起來,社會主義相去甚遠時,他說:“為此言者,真淺見之徒,不足與言治也。 ”[1]103并且指出:“在我國之大資本家尚未發生,似可無庸言及社會革命。然而物質文明,正企業家縱橫籌展之時,將來資本大家之富必有過了煤油﹑鋼鐵大王者。與其至于已成之勢而思社會革命,何如防微杜漸而弭此貧富戰爭之禍于未然乎?”[4]348因此,中國應當實行民生主義,一則要實現經濟發達,二則要使人民共同受益,所以“應以國利民福為前提并正確理解民生主義”[4]309。他不僅提出了氣勢恢宏的實業計劃,而且提出了“耕者有其田”,并主張實行對外開放以引進西方現代文明,對外開放必須遵循的宗旨是“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1]290。
再次,從中國實際出發,尋求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相統一的民族文化根據。現代化不是傳統與現代的斷裂,而是必須尋求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走有民族特色的發展道路。孫中山之所以以民生主義表達對社會主義的追求,就是因為他站在了對資本主義批判的立場,認為西方各種社會主義的主張均不能表達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要求。他多次強調從中國實際出發,并且說:“我國主張社會主義之學子,當如何斟酌國家社會之情況”[4]348,以認識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可行性。他不僅高度評價傳統大同思想,發揮傳統民生思想,認為:“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1]635而且說:“考諸歷史,我國固素主張社會主義者。井田之制,即均產主義之濫觴;而累世同居,又共產主義乏嚆矢。足見我國人民之腦際久蘊蓄社會主義之精神,宜其進行之速,有一日千里之勢也。”[4]345當然,這其中雖有對西方社會主義和中國傳統的誤讀,但又反對照抄西方,主張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以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文化資源。他還強調:要“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上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也。 ”[1]4
簡單的階級定性并不利于充分發掘孫中山民生主義的豐富內涵,只有從長期歷史發展的要求中認識其思想的價值,才能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認識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對此,毛澤東給予了髙度評價,他說:“共產黨員應該如像他們研究共產主義一樣,好好研究三民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的眼光,研究三民主義理論,研究如何使三民主義具體地見之實施。研究如何用正確的三民主義思想教育人民大眾,使之由了解而變為積極的行動。 ”[14]184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會見從臺灣來大陸定居的馬璧和范壽康,談到現代中國發展時說:“臺灣講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有各種解釋,真正實現孫中山先生新三民主義的是我們。”[15]243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美國學者阿里夫·徳里克說:“孫中山是中國的第一位政治領袖,他在1905年把社會主義列入了民族主義的政治綱領之中,他值得人們紀念不僅因為他是中國民族主義之父,而且因為他是中國社會主義之父。孫中山很早就不再把資本主義視為中國可行的發展選擇,而是提出把社會主義作為更好的發展道路。孫的社會主義思想是一種有限度的社會主義思想,我認為它在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想史上一直存在著。孫中山堅信,競爭作為一種發展動力是有價值的,但是由于他從英國的經驗中看到,自由競爭會產生階級分化和沖突,因此他確信,社會主義是抑制資本主義不良后果所必須的。”[16]35如果德里克的說法是正確的,就必須認真分析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
孫中山把民生視為以市場經濟推進現代化中的一個根本問題。他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1]593把民生作為現代化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體現了強烈的民眾關懷。現代化是在市場經濟和理性主義驅動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西方資產階級以理性主義為旗幟,批判傳統政治和宗教蒙昧,使理性主義在社會轉型中發揮了巨大的解放作用,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但理性主義又是在與市場原則的共謀中發展起來的,它自身并不包含對民生的訴求。它使人們在從傳統社會解放出來以后,又把社會置于資本規律的統攝之下,資本主義的實際說明它并沒有給全體人民帶來普遍幸福,而是造成了貧富分化和社會矛盾的加劇,使民生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在與西方接觸之初,孫中山就指出:“歐美強矣,其民實困,現大同盟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之日熾,社會革命其將不遠。”[4]157于是他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為中國現代化提出了一個社會主義的目標。孫中山既堅持理性主義,又不同于在理性主義邏輯中進行思維的自由主義者;既堅持理想主義,又不同于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理想主義者。他既以理性的態度追求中國現代化,又以理想主義精神反思和批判資本主義;既借鑒西方現代化的經驗,又尋求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孫中山把民生主義概括為“國利民富”,這既體現了他在現代化追求中變革中國落后現實,實現中華振興的愿望;又表達了他在理想主義追求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現代化追求和理想主義是近代以來關系中國社會發展的雙重維度。從現代化的角度講,必須重視理性主義和市場原則,但它所造成的悖論在其自身的邏輯中又是不能克服的;從理想主義的角度講,它所體現出來的批判性和超越性使人們能夠發現現實中的缺陷,糾正理性主義的悖論性后果,尋求更高的社會境界。這兩個維度的動態平衡需要正確處理現實與理想、實然與應然、效率與公平等多方面的關系。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不是以理想目標復制現實的過程,而是在市場化和理性化過程中,以理想主義的批判性和超越性矯正現實,尋求二者的實踐統一。這樣,民生問題也就成為其中的核心命題。理性主義解放人們的思想,推動社會變革,解決現代社會是什么的問題;理想主義以批判的超越精神形成更高目標,在實踐中解決社會應該是什么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就內在地包含了中國社會主義歷史追求和現實選擇過程中的這一基本問題。
在中國現代化的政治障礙——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沒有掃除之前,民生主義不可能得到實施。但是,當現代化的政治前提和制度選擇確立以后,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就必須從中汲取必要的理論資源,以從歷史追求、現實選擇和未來發展的統一上認識中國社會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放棄教條主義、反對本本主義,以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創造精神,認識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從中國現代化歷史追求和未來前景的統一上規劃現實發展道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正確處理現代化的外源與內源﹑公平與效率﹑理想與現實﹑經濟增長與民生幸福等各方面的關系,仍然需要堅持現代化的社會主義選擇,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既把握人類文明的大趨勢,又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既不放棄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又注重開發民族文化資源;既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又認識民生問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孫中山振興中華的偉大構想和對社會主義的追求,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社會主義選擇,對民生主義的闡釋和對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命題的把握,以開放求發展的設想和以外國資本主義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的思路,都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相應的理論資源。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回顧一個世紀以來中國走過的歷程,孫中山提出的民生主義確實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雖然歷史上各黨派由于政治立場不同也出現過對它的誤讀和曲解,但卻不能否認這一命題的深刻性。在現代化的潮流席卷中華大地,人們為振興中華進行不懈探索和追求的時候,民生主義又成為海內外中華民族兒女的共同精神財富。民生主義不是封閉的理論體系,它的生命力是隨著社會發展而體現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生主義有內在的聯系,是適應新的時代發展要求對它的內涵的科學揭示和創造性發展。
[1]黃彥.孫文選集(上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2]沈謂濱.“民生主義”研究的歷史回顧——孫中山“民生主義”再探對之一[J].江海學刊,2007(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黃彥.孫文選集(中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5]盧鐘峰.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與近代中國的發展道路問題[J].學術探索,2005(5).
[6]列寧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魏嘵文、季相林.孫中山“民生主義”評析[J].長白學刋,2003,(1).
[8]韓慶龍.孫中山民生主義探析[J].天府新論,2007(6).
[9]毛澤東選集(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0]毛澤東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姚錫長.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對西方社會主義學說的吸收及重新評價 [J].江漢大學學報,2005(6).
[12]黃彥.孫文選集(下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13]董志國.民生主義:社會主義中國化之嚆矢——論民生主義思維徑向及其基本性質[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5(6).
[14]毛澤東軍事文選(內部本)[M].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
[15]鄧小平思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16](美)阿里夫·徳里克.后社會主義——反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爾東編譯,苑潔.后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吳興國)
D61
:A
:1001-862X(2011)02-0053-05
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傳統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資源”(08JA710032)子課題成果
董四代(1947-),男,河北蠡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