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體性事件頻發的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抗爭與國家控制*
——基于群體性事件頻發的分析

2011-11-21 16:27:32李陽華
江淮論壇 2011年2期

李陽華

(浙江警官職業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社會抗爭與國家控制*
——基于群體性事件頻發的分析

李陽華

(浙江警官職業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抗爭政治是由抗爭、集體行動和政治的交集所構成。從抗爭政治理論的視角,中國群體性事件明顯帶有抗爭政治的性質,因此也遵循相似的內在復雜機制。群體性抗爭事件作為當代中國政治變遷的動力,推動了公民權利意識的增長、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和法治建設進程。國家在回應群體性抗爭事件時應該制定正確的戰略,采取恰當的處置模式,才能夠化解其潛在的風險。

抗爭政治;群體性事件;國家控制

一、問題的提出:抗爭政治及其理論

所謂抗爭政治,指的是“發生在提出要求者和他們的要求對象間偶爾發生的、公眾的、集體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發生在:(a)至少某一政府是提出要求者或被要求的對象,或者是要求的贊成方;(b)所提出的要求一旦實現,將會影響到提出要求者中至少一方的利益時。”[1]之所以稱之為“抗爭”,是因為社會運動的群體訴求一旦實現,就有可能與他人的利益發生沖突,之所以稱之為“政治”,是因為無論何種類型的政府都會被訴求伸張所牽連——或是作為訴求者,或是作為訴求對象,或是作為訴求目標的同盟,或是作為斗爭的監控者。與傳統理論以單一因素——群體的非理性或者社會怨恨——來解釋集體行為不同的是,抗爭政治理論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抗爭、集體行動和政治的交匯之處。抗爭政治是行動者、訴求對象或政府、媒體、話語互動的產物,在其中,行動者提出一些影響他人利益或導向為了共同利益或共同計劃而協同之努力,政府則在這些互動中作為所提要求的對象、要求之提出者抑或第三方而介入其中。

抗爭政治理論認為,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的發生、發展和消失是多種因素所共同決定的。從集體要求的提出到抗爭的手法,再到資源動員和認同構造都有著內在的復雜機制。具體而言包括三點:一是抗爭政治的形式與國家能力、政權的性質密切相關;二是抗爭政治的發生發展受到外在的政治機遇結構的影響。“斗爭政治的出現是對政治機遇和限制所發生的變化的響應,是社會參與者對物質的和意識形態的、黨派基礎的和群體基礎的、長久的和暫時的各種物質刺激做出的反應。”[2]三是社會抗爭的動力取決于資源動員的機制,尤其是那些將挑戰者與其競爭對手、第三方以及公眾聯系起來的互動機制,還依賴于能否克服其組織的“內卷化”和來自政府當局的鎮壓或壓制等遣散機制對社會抗爭的消解。

抗爭政治是蒂利、麥克亞當和塔羅等人在反思傳統理論在解釋集體行為、社會運動和革命等方面的不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新的解釋框架。其出發點就是要超越傳統理論研究的局限,將社會運動、革命等抗爭行為的研究置于同一個分析框架之下,以相同的概念、相同的分析方法和相似的結論來說明集體行動的內在邏輯。[3]在他們看來,抗爭政治理論比傳統的集體行動理論具有更廣泛的解釋力,不僅能夠用來分析發生在歐美的新社會運動,而且能夠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抗爭和政治變遷。那么,當代中國的群體性事件是否帶有抗爭政治的性質?如果是的話,那么我們能否借鑒抗爭政治的理論框架,來分析中國的群體性事件?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對當代中國的國家建設和政治變遷具有什么樣的積極影響?對于國家來講,又如何根據社會抗爭的內在機制,制定適當的應對策略以便控制群體性事件的破壞性后果?

二、當代中國的社會抗爭:群體性事件

抗爭政治是由抗爭、集體行動和政治的交集所構成。抗爭涉及的是提出對其他人之利益產生影響的要求,集體行動指的是為了共同利益或計劃而做出的協同努力,政治則意味著政府往往扮演著訴求者、訴求對象或是仲裁者的角色。當代中國的群體性事件,絕大多數都涉及到利益的沖突和爭奪,在表達利益訴求的過程中,參與者往往采取集體行動,并且行動直接指向政府。從抗爭政治理論的角度看,當代中國的群體性事件帶有社會抗爭的顯著特征而具有抗爭政治的性質。

群體性事件,作為社會抗爭的獨特形式,一般是指由利益矛盾引起的,人們在認為自身權益受到侵害和感到社會不公時,通過集體上訪、集會、靜坐請愿、阻塞交通和圍堵、沖擊黨政機關等方式,向有關機關或單位表達利益訴求,提出要求的活動,也有人稱之為“集體維權行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實質性啟動,中國社會面臨著日益突出的地方政治秩序問題,特別是鄉村社會,農民集體性社會抗爭事件不斷涌現,他們采取集體上訪、法律訴訟、制造騷亂、圍攻黨政機關等形式,向政治體系施加壓力。[4]引人注目的是,近年來中國群體性事件呈高發態勢,社會抗爭分布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工業、農業、商業、教育、醫療、衛生、環保等各行業;從地理分布上看,社會抗爭同樣表現出明顯的廣泛性,不論是落后地區還是發達地區,農村還是城市,不同程度的抗爭時有發生。與此相對應,社會抗爭的參與主體呈多樣化特點,涉及到工人、農民、城市居民、個體業主、退伍軍人、退休人員、教師、學生等各階層人員。[5]當代中國的社會抗爭要求既涉及物質利益的爭奪,也有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非物質因素的沖突,抗爭的形式既包括合法的、“有節制”的常規形式,也涌現出大量“逾越界限”的甚至非法的抗爭方式。正因為如此,美國學者裴宜理認為中國是世界上研究抗爭性政治最好的實驗室。[6]

群體性事件是當前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人們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物質的或非物質的——的重要方式。在群體性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雖然缺乏正式組織的力量,人們卻能夠利用各種非正式的人際關系網絡、新的媒體技術手段來進行資源動員。他們不僅要考慮如何動員更多的人參與到集體行動當中來,并且如何通過擴大事態讓旁觀者或者無直接利益沖突者卷入群體性事件以贏得外部的支持,而且還要考慮采取何種抗爭的方式——常規的、合法的或者逾越界限的——以引起新聞媒體和各級政府的注意和重視,并且根據新聞媒體的報道和政府的態度和策略來調整抗爭的方式。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訴求對象、政府和新聞媒體的互動展示了當代中國社會抗爭政治的鮮活圖景。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當前中國的群體性事件與歐美國家歷史上的權利型抗爭和新社會運動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現為經濟型和福利型抗爭。其中,維權事件是當前中國社會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類型,約占全國群體性突發事件的80%以上,具體表現為,農民的“以法抗爭”,工人的“以理維權”,市民的“理性維權”。由于現行體制的約束,人們的文化價值、宗教信仰的訴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政治性的抗爭則更難開展和成功。但并不能以此否定中國群體性事件的社會抗爭性質,不僅是因為國家或地方政府作為訴求的對象、行動的指向涉入到群體性事件當中,而且是因為社會抗爭對于中國的社會轉型和政治變遷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抗爭:當代中國政治變遷的動力

人類社會的政治發展史,是一部追求社會正義、實現人的獨立、平等和價值的歷史。其成果表現在政治文明的不斷演進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在解釋人類社會政治發展與變遷的動力時,傳統理論往往集中于統治精英內部的斗爭和妥協,而忽視社會底層民眾抗爭的作用。抗爭政治理論則把社會底層的抗爭和社會運動與民族國家的構建、民主化的進程之間的關系作為其關注的主題。“隱匿在民族國家大寫歷史背后的,是匿名者的集體行動;在推動國家形成的滾滾齒輪中,蘊藏著顛覆者的斗爭的動力。”[7]從一個長遠的歷史眼光來看,就中國而言,抗爭性政治,盡管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地點具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卻始終推動了中國的政治變遷進程,并且型塑了中國的政治法律制度。

(一)社會抗爭、政治參與與政府決策的民主化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實現公共利益而制定和實施的公共行為規范、行為準則和活動策略。[8]作為“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政府的公共政策影響到社會資源在公眾中的分配,并帶來利益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重構。人們為實現或者保障自身的利益,總是試圖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在人類社會的綿延發展中,公共參與是國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公眾進入公共領域,并對那些關系他們生活質量的公共政策施加影響的基本途徑。”[9]

政治參與就是旨在對政治系統的決策和行為施加影響的普通公民和公民團體的活動。[10]政治參與模式,則是公民或社會成員基于自身的利益,主動或被動地以各種方式參與影響政府政策的活動的政治行為類型。從參與主體來看,既可能是特定地域的特定人群,也可能擴大到其他社會群體。從參與的形式來看,人們的政治參與行為可能表現為制度化的常規政治活動,也可能采取體制外的具有強制性的集會、示威、游行,甚至暴力的群體性抗議形式。這些不同形式的社會抗爭,特別是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的頻繁發生,對政府的公共政策形成了強大的政治壓力,迫使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引入科學決策、公開討論、社會監督和糾錯等機制,從而實現公共政策的科學化、民主化。[11]

公共政策作為調整各種利益沖突,分配社會資源的一種重要措施,理應做到公正、合理。但是如果公共政策只是由少數政府官員做決定,沒有普通公民的廣泛參與,那么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機關就不可能做到“權為民所用”,亦不可能做到“利為民所謀”。其結果不是偏離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的導向,就是激起社會的群體性抗議,而無論那種情況,政府的公共政策都很難得到民眾的認可和支持,更不可能實現公共政策的目標。群體性事件的頻繁發生推動了政府決策民主化的進程。譬如,在2007年廈門PX項目事件和2008年上海磁懸浮鐵路事件發生和平息過程中,普通民眾采取了“集體散步”和“集體購物”等新的抗議形式,政府則一改慣有思維和壓制作風,以積極的姿態來應對,在充分考慮了普通民眾的訴求的基礎上,適時調整了政策方向,實現了雙贏。

(二)社會抗爭與公民權利意識的增長

公民權利即作為一國公民應該享有的權利,具體體現在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各個層面。公民權利的實現與保障是公民權利意識增長和政治權力規范化、法制化的必然結果。公民權利意識是公民對于其所享有的權利義務的認知、理解及態度,是公民對實現其權利的方式的選擇,以及當其權利受到侵害時,以何種手段予以救濟的一種心理反應。[12]由于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以及法律制度的設置方式及目的都是義務導向的,所以,傳統中國社會人們的權利意識一直比較淡薄。“在傳統社會,政府和政治通常只與少數精英有關。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工匠和商人,他們或許能夠認識到,或許不會認識到政府活動是怎樣影響他們的生活的。在通常情況下,他們認為試圖影響政府的活動是行不通,因而也沒有這種愿望。”[13]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價值系統的重構和政治制度、法律體系的變革,中國人的權利意識在不斷增長。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利益的個別化及主體行為的自由化,為權利意識的增進奠定了基礎。[14]政治主體意識的這種變化,導致了民眾抗爭意識的外顯化。[15]在權利受到損害時,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逆來順受,而是選擇采取各種方式積極維權。借助現代的傳媒技術,各種維權的方式與手段得到廣泛的傳播、效仿和創新。近年來,公民維權案例逐年遞增,因公民維權事件所引發的社會群體性事件頻繁發生。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和張先著“乙肝歧視第一案”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不僅從客觀上消除了長期盛行的制度性歧視,而且是公民權利意識的大啟蒙。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增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大量的維權抗爭,標志著公民的法律、權利、責任意識的覺醒,使人們看到了公民社會的希望。”[16]

(三)社會抗爭與法治化進程

公民權利的實現與保障既依賴于權利主體的意識覺醒,更需要國家層面的法制支撐。要把群體性維權抗爭納入到制度化的軌道上來,既依賴于公民的法律、權利、責任和規則意識的養成,也依賴于政府的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一方面,群體性事件所激發的公民意識,增強了人們維護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責任感,是中國法治建設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執政黨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過程中,政治體制改革和法制建設的進程也在不斷深入。但由于法治建設和發展的水平較低,客觀上制約著公民權利的實現程度。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公民的權利經常受到限制,甚至是傷害,尤其是政府部門的侵犯。這是當前中國群體性抗爭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以來,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體,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補充的公民權利保障體系。其中,群體性抗爭事件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2003年孫志剛事件在推動公民權利意識的同時,也引發了關于違憲審查的大討論,并且直接促進了沿用了近20年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的廢除和相關戶籍制度的修改和完善。頻繁發生的群體性事件更是從各方面促進了中國的法治進程。征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促進了關于廢除舊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大討論,2004年十屆人大二次會議,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和公民私有財產受國家保護載入了憲法,200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開始施行,2010年國務院在制定《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的過程中先后兩次向社會公眾公開征求意見,并促使其在2011年正式通過;因下崗、就業、勞動等方面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則促進了200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在權力制約方面,2004年《行政許可法》的正式實施標志著中國政府正在由單純的“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變,《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法律的制定是政府為避免群體性事件頻繁發生而制定的糾錯機制和立法回應。與此同時,對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政府官員的責任追究制度也在逐步確立和完善,對一些高級領導干部嚴重違紀問題和司法腐敗案件的嚴肅查處則彰顯了中央反對腐敗,建設法治政府、維護司法公正的決心。

四、國家與社會抗爭:排斥抑或包容

在抗爭政治理論中,國家作為卷入其中的關鍵行為體之一,具有突出的作用。抗爭政治發生發展的政治機遇結構與國家能力、政權的性質密不可分,國家的壓制能力和應對策略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抗爭的成功與否。政府將根據社會抗爭的目標和方式,采取包容或是排斥的策略。具體而言,包括三種方式:一是鎮壓,二是容忍,三是促進。鎮壓是提高集體行動代價的任何行動,對于社會抗爭而言,鎮壓或壓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因為它能夠通過增加集體行動的成本,從根本上影響到集體行動的溝通、動員和持續能力,使得集體行動難以進行或轉變為其他形式。從政治機遇角度而言,國家對集體行動的回應會在兩個方面產生機遇:一是國家本身為集體行動者提供支持,二是鎮壓的結果違背了政府的初衷,它們不是壓制了抗議行動,而是激發了更多的怨恨和正義感,為人們進一步動員提供了動力。因此,只要社會抗爭的目標訴求沒有威脅到現有政治體制、國家安全和核心價值,國家就應該采取包容的策略,容忍甚至促進社會抗爭的開展。

當前中國群體性事件數量和規模都在不斷增長,而且其暴力性和激烈程度也日趨明顯。除了少數事件本身目標激進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地方政府處置措施適失當而導致的。政府在應對群體性事件時,應根據其訴求目標,訴求方式和危害程度,首先確定應對的主要戰略,或包容或排斥,并采取適當的處置模式,通過制度化的機制來平息事態、化解抗爭的消極后果。

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首先要堅持正確的處置模式。一般來講主要有兩種:壓制模式和疏導模式。壓制模式企圖通過對行為者的懲罰產生的威懾力和警示作用,降低人們行動的可能性,但是其作用是暫時的,并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并且在很多情況下它容易使事態進一步激化,導致行動的升級。[17]2004年的重慶萬州事件,2005年的安徽池州事件,2008年的貴州甕安事件、云南孟連事件,2009年的湖北石首事件和吉林通鋼事件都是由于當地政府沿用一貫的壓制模式,處理失當,擅用警力、甚至濫用警力而導致矛盾激化和事態擴大。盡管如此,國家并不能完全放棄對社會抗爭的控制,而必須保持其壓制能力。否則,政府的不作為極易助長一些人 “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思維。對于像2008年3月14日發生在西藏的打、砸、燒等有組織的極端行動則應該毫不猶豫的予以打擊,并通過法律程序實施懲罰。

疏導模式能夠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盡早發現并消除群體性事件的萌芽,當群體性事件不能避免而發生時政府應采取各種手段降低其危害,將其限制在政府可以控制和接受的范圍之內。疏導模式體現了現代的治理理念和公共協商的精神,能夠滿足群體性事件參與者利益表達的要求,并提供各方公開、平等對話的平臺。2008年重慶出租車罷運事件和2009年云南陸良事件的處理是兩個重要的典型。在重慶出租車罷運事件發生的當天下午,重慶市政府便主動召開新聞發布會,及時向社會通報了停運事件的原因以及政府即將采取的措施。隨后,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邀請重慶出租司機和市民代表進行交流、座談,聽取了各方的訴求的意見。正是因為各方本著公開、透明、坦誠布公、對話交流的理念,重慶市政府最終成功的化解了出租車停運事件。陸良事件發生后,云南省委、省政府當即指示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要求當地政府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臨現場,并深入群眾,聽取群眾意見,回應群眾利益訴求,妥善解決礦地矛盾。陸良縣委、縣政府積極探索和實踐“以群眾訴求為中心”的新機制,牢牢把握輿論的主動權,滿足了群眾的利益要求、阻止了事態的擴大。

社會抗爭的組織者,為使抗爭持續下去,需要克服組織內部的競爭、背叛、幻滅等遣散機制的影響,還要化解政府實施的鎮壓和制度化等應對策略的瓦解作用。“我們將會看到,競爭、背叛、幻滅以及制度化在諸多抗爭政治事件中,不同程度地結合在一起導致了遣散。”[18]在處理群體性事件過程中,構建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渠道是對中國社會抗爭進行有效“遣散”的重要機制。作為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表現形式,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固然具有復雜的根源,但不可否認,現有政治參與渠道的不暢也是重要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舊的利益格局迅速被新的利益格局所取代。利益格局的重構直接的影響表現為社會資源在公眾中的重新分配。為維護各自的利益,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作為利益主體必然參與到政治進程當中。但是由于當前我國政治參與渠道的制度化、程序化還不夠完善,人們的正當利益往往難以得到保障,利益要求也缺少正常的渠道來表達。當出現政府與民爭利時,普通民眾更是處于弱勢地位。在尋求制度化途徑維護自身利益無果的情況下,部分群眾采取某種體制外形式表達利益訴求也就成為必然的選擇,更有少數人甚至走上非法抗爭的道路。因此,只要我們完善現有政治參與渠道,提高國家的法治化水平,就能夠把群眾的利益表達納入到制度化的常規政治當中,非制度化的群體性事件也就很難發生,更不至于造成威脅政治穩定的嚴重后果。

[1][美]道格·麥克亞當、西德尼·塔羅、查爾斯·蒂利.斗爭的動力[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6:5.

[2]西德尼·塔羅.運動中的力量[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5:13.

[3]謝岳.社會抗爭與民主轉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

[4]謝岳.市場轉型、精英政治化與地方政治秩序[J].天津社會科學,2005,(1).

[5]謝岳.社會抗爭:國家性變遷的民間反應[J].當代中國研究,2008,(2).

[6][美]裴宜理.底層社會與抗爭性政治[J].東南學術,2008,(3).

[7]胡位鈞.從民族國家到社會運動.社會運動1768-2004[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9:4.

[8]周曉麗、馬曉東.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路徑選擇[J].理論探討,2005,(4).

[9]胡象明、唐波勇.危機狀態中的公共參與和公共精神——基于公共政策視角下的廈門PX事件透視[J].人文雜志,2009,(3).

[10]麻寶斌.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群體性政治參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0.

[11]高旺.社會政治變遷與中國青年學生政治參與模式的演變[J].中國青年研究,2007,(12).

[12]郝敏曉.論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及其立法回應[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2).

[13][美]塞繆爾·亨廷頓、瓊·納爾遜.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

[14]周葉中、司久貴.中國公民權利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15]于建嶸.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16]李小群.公民意識與法治國家的構建[J].江淮論壇,2009,(5).

[17]宋維強.社會轉型時期中國農民群體性事件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39.

[18]查爾斯·蒂利、西德尼·塔羅.抗爭政治[M].北京:譯林出版社,2010:121.

C913

:A

:1001-862X(2011)02-0139-06

浙江省教育廳2010年科研項目《社會抗爭與國家控制--基于群體性事件頻發的分析》(Y201010018)

李陽華,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公共基礎部講師,現為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2010年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和當代中國政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一级毛片| 欧美在线黄| 亚洲乱伦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青青操国产视频| a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欧美在线国产| 久久毛片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性网站|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色综合狠狠操|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3344在线观看无码|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精品人妻AV区| 国产理论精品|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亚洲视频| 欧美成人第一页|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欧美区日韩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日韩高清一区 |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理论片|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毛片视频网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 99一级毛片| 亚洲性一区|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啪啪网|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99在线国产|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在线色国产|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午夜在线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