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華
摘要:根據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運用“問題式教學法”的教學經歷,簡要闡述了“問題式教學法”的概念、實施“問題式教學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對“問題式教學法”中“問題”的類型進行了介紹,與教學一線的同行們交流,以期共同探索歷史課堂教學更為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法”;創新;新課程;類型
新課程改革強調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而基于問題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筆者根據自己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積極開展問題式教學的探索經歷,就高中歷史“問題式教學法”談談粗淺的看法。
一、“問題式教學法”的概念
“問題式教學法”即學生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教師將問題進行整理、篩選,教師經過認真研究教材,設計出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備課,再通過課堂討論或師生的共同探討或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達到釋疑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當然,“問題式教學法”中的“問題”也可是課堂上即時生成的問題。
二、實施“問題式教學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實施“問題式教學法”符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新課程倡導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建立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為重要的著眼點。關注學生學習的方式,從而使教、學、師生關系獲得新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傳統的灌輸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在“問題式教學法”中,學生能在老師的啟發和指導下,在自主“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感知、理解所學知識和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則通過科學、適宜地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探究問題,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的目標。所以“問題式教學”做到了兩種角色的最佳結合。
(二)實施“問題式教學法”符合高中生心理發展的要求
問題式教學法“以問題”為主線,逐步構建起“發現—探究—解答—啟示—新發現—再探究”的開放式教學過程,這種教學方法符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要求,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探究動機,從而使學生獨立實現知識的認知過程,逐步形成學生自己的歷史創新思維能力、情感與價值觀,在知、情、行等幾方面都得到提高和發展。
(三)實施“問題式教學法”可以大大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效果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弊端日益凸顯出來,原本可以豐富多彩的歷史課堂變得沉悶,失去生機,這既降低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阻礙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發展。而在“問題式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探索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欲和積極參與意識,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引領進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佳境,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悟已有知識,獲得新的見解,開拓新的知識領域,開發其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使課堂氣氛變得十分活躍,從而打破“滿堂灌”的沉悶教學格局。
三、“問題式教學法”中“問題”的類型
(一)課前預設型問題
此類“問題”是教師在備課時預先設計的問題,它是“問題式教學法”的基本線索。具體又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情境式問題
此類問題要求教師預先創設一定的歷史情境,以情境引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2.比較式問題
此類問題是在分析內容的基礎上,對所設計歷史知識點異同的比較。
3.辯證式問題
此類問題一般為開放性的學術問題,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展開自由討論或辯論,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課堂生成型問題
課前預設型問題重在課前教師對本課時的科學設計,課堂上做好引導即可,但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會出現臨時性問題即課堂生成型問題。如果利用得好,這些都將會變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實踐證明,課堂上給學生發問的機會越多,收獲的驚喜就越多。
(三)課外探究性問題
在高中新課程改革中,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學生課外探究歷史知識,培養獨立自主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在筆者組織的歷史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發現很多層次不一的問題,有些問題還相當有研究價值,這里不一一列舉。
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堅持實施“問題式教學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以上只是結合自己的教學談了一些粗淺的看法,至于如何更好地實施“問題式教學法”,讓此法發揮出更好的效果,以及此法在實施過程中如何進一步完善將是筆者進一步研究和實踐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慶忠,唐凌.高中歷史課程實施與案例分析:高中新課程教師培訓用書,2007(12).
[2]黃牧航.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高中新課程教師叢書.
[3]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2005(10).
(作者單位 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