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波
最近幾年來的語文教學中,不少初中語文教師認為字詞教學不再重要了。他們覺得:一方面在語文課堂上提出生字生詞、查注解釋生字生詞、設計有關生字生詞運用的練習題是浪費了寶貴的45分鐘課堂教學時間;另一方面只要有閱讀活動,無論課內課外,都會涉及生字生詞的認讀、理解,學生應該完全并且可以自主完成積累。這些語文教師,他們在課文課堂教學中基本上忽視了字詞教學。
那么,現在的初中學生的字詞掌握情況,是不是真如這些語文教師認為的那樣他們都自主積累并能運用了呢?
現實的情形卻不是這樣的。我每年參加學校語文組的考試評卷及全縣的語文評卷,都發現學生們的字詞積累和語言運用板塊的得分率普遍偏低;作文中錯別字多、詞匯貧乏。
新課程實施以后,文本解讀成了重中之重,閱讀教學成了改革的主戰場,基礎知識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字詞成了非重點內容,原有的字詞教學環節就顯得可有可無了。
更有甚者,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識字寫字教學主要是小學語文的教學任務,到了初中階段,識字寫字不必再費力勞神,大可輕描淡寫一番,甚或棄之不顧;還有的教師不重視這一環節,則是明顯地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在中考試卷中,識字寫字這一類基礎知識分值小、分量輕,區區幾分,即使丟失也無關緊要,不像閱讀與作文分值大,因而心生輕視。
認識的偏差、思想的漠視,致使在教學目標中識字寫字被淡化,過程被簡化,方式模式化,指導薄弱化,效果虛化……總之,作為語文教學中重要一環的字詞教學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似有似無,似實似虛,蜻蜓點水倏忽過,形同虛設少實效,真可謂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由此可見,全面加強對字詞教學功能的認識,立即矯正初中識字寫字教學的不良現狀,切實提高字詞教學的實效,乃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筆者長期從事初中語文教學,根據本人的實踐,狠抓課前預習、課堂講練、課后作業三個環節,對于增強識字寫字教學的實效,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課前預習到位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要求學生認真預習,并備有專門的預習本,先仔細默讀課文,將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標記出來,然后查字典注音釋義。對所查的字,要求找出若干個音同字,形近字予以仔細辨析,對那些較難寫的字詞,必須工整地抄寫幾遍。課前預習能夠充分發揚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同一課的字詞,學生的基礎不同,面臨的難易度也不同,由每個學生自己找出生字詞,借助工具書加以解決,這樣避免了教師主觀地圈點生字詞所帶來的盲目性,因而更具針對性、實效性。為防止預習環節流于形式,堅持做到持之以恒,課課預習,次次必查,力促養成習慣,取得成效。
二、課堂講練到位
課堂是字詞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應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寶貴的機會,用足用好,求實求真。參加教研活動聽過很多老師的課,其教學流程,大多相似:上課伊始,教師先發問一番:“同學們,昨天的課文預習了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預習了!”于是,教師便轉入了課文分析環節,將字詞丟在了一邊。或將課下注釋中的生字詞寫在黑板上,請一位學生帶讀幾遍,注上拼音,解釋一下,即告完事……這多半像是走過場,浮光掠影,如蜻蜓點水,虛浮空泛,難有實效。必須改變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要使學生印象深刻,學有所獲,首先教師一定要認真備好課,對課文中學生可能出現的生字詞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努力從音形義幾個方面做好分析指導。課堂上還應留下足夠的時間,講練結合,鼓勵和啟發學生勤動腦、動口、動手。另外,使學生掌握一點文字的常識,以知其“所以然”,也很有必要。如就識字的方法而言,可對字進行結構分析、音同音近比較、形似區分等。
三、課后作業到位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方面很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成他們的自己的東西。”(葉圣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初中階段輕視甚至放棄字詞練習是完全錯誤的。誠然,字詞練習較為機械、單調、乏味,但是不進行必要的抄寫、聽寫、辯字組詞、改錯別字等練習,訓練不到家,就如天橋的把勢——光說不練,那是不可能打牢堅實的語文基礎的。當然,課下作業練習量應適當,注意精心設計,嚴格篩選,講求具體多樣,注重生動趣味,以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難寫易錯的字詞不可或缺地須抄寫幾遍,抄寫時仔仔細細地看,工工整整地寫。為增加趣味性,可設計一些字謎、歌訣,同時開展一些競賽活動,像查字典比賽、常用字聽寫比賽等等。
綜上所述,我覺得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改變過去單一的以課文閱讀教學為主的弊病,把太多的時間應用于對課文的閱讀、理解,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語文的好習慣的培養。因此,我們在組織好課文閱讀教學的同時,應再設計好這樣的課堂,如:識記字詞比賽課,展示積累成果評議課,日記檢查比賽評講課等等,通過這些課堂教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作者單位 四川省宜賓市南溪縣長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