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高中體育考生的專門訓練一般是從高三第一學期開始,到第二學期中段左右參加體育專業考試,訓練時間特征表現為:歷時7~8個月較為系統的訓練,訓練總時間較短,在此期間還要兼顧文化課的學習,每天的訓練次數較少,一般為1次,時間在2個小時左右。一般情況下高中體育考生具有較好的體育基礎,但多數學生存在著技術粗糙、身體素質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在7至8個月時間里要想較好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規劃訓練周期,安排好每個階段的訓練。對于100米的訓練來說,制定一個合理的訓練計劃就顯得格外重要。下面就制定高考體育考生100米訓練計劃所涉及到的訓練內容安排和訓練方法、手段的選取,訓練實施要點等做一個簡單介紹,希望能對考生提高100米訓練質量有所幫助。
高考體育考生訓練總時間大約7個月左右,下列訓練階段劃分可供參考:
第一階段 (準備期):9月—10月,此階段的訓練以考生的一般身體素質和技術練習為主,輔助專項練習,使考生整體身體素質提高的同時,較為熟練地掌握100米短跑的技術。
訓練方法:以重復訓練法,循環訓練法為主。
第二階段 (適應期):11月—12月,此階段仍要安排較大比例的一般身體素質訓練,在此基礎上,技術訓練與專項訓練的比例要進一步加大。
訓練方法:以間歇訓練法、重復訓練法和循環訓練法為主。
第三階段 (比賽期):1月—3月,此階段一般身體素質訓練的比例降低,專項訓練的比例加大,調整訓練負荷以低強度的技術訓練手段為主,促進恢復的同時進一步鞏固100米跑的技術。
訓練方法:以間歇訓練法、重復訓練法和循環訓練法、比賽訓練法為主。
技術練習手段:
1、起跑及反應訓練,30~60米的加速跑,100米全程跑、不同距離的跑格練習;
2、短跑的各種輔助練習,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車輪跑等,適當安排下坡跑與上坡跑,以增加步頻和步幅。
3、原地擺臂或各種輔助跑 (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配合擺臂的練習。
力量訓練:
1、上肢力量訓練:主要手段有平板臥推、杠鈴或啞鈴肩上舉,啞鈴前平舉、側平舉、后舉,啞鈴或杠鈴肱二頭肌彎舉,俯臥挺身等練習;專項力量訓練:兩根皮條前后固定于肘關節處的抗阻擺臂練習,持重物擺臂練習等。
2、軀干部位:墊上仰臥起坐、俯臥背伸,側臥屈體(發展腹外斜肌為主),懸垂舉腿等練習手段以及各種核心穩定性靜力練習。
3、下肢:不同負荷的杠鈴深蹲、半蹲,俯臥小腿抗阻后屈,單腳或雙腳不同負荷的提踵練習、彈力帶勾腳尖練習等。
彈性力量訓練:皮條抬腿下壓,皮條直腿髖關節處伸展或屈曲,皮條固定于膝關節處的抬腿練習,手扶雙杠皮條固定于髖、膝兩處的抬腿伸髖練習 (前傾45°~60°)等。
其他身體素質練習:
1、耐力及速度耐力,可安排越野跑、球類等發展學生有氧能力,150米~400米不同距離跑的練習以發展速度耐力。
2、柔韌性,根據短跑練習,應以動力性牽拉為主,靜力性牽拉為輔發展身體不同部位的柔韌性,尤其注重對大腿后側腘繩肌的牽拉。可適當安排PNF牽拉練習,可有效促進學生的力量和柔韌性。
各階段負荷安排及練習要求要根據學生個體情況制定每周訓練計劃,選取練習手段,規定練習組數及次數。短跑訓練的準備活動應與專項比賽的特點結合,熱身活動要充分,強度逐漸加大,應該要在準備活動后的訓練時就達到較好訓練狀態。
第一階段的訓練安排具體要求:技術訓練以重復、多次訓練為主,主要學習鞏固短跑的技術以及各種輔助技術,提高技術動作的效率。技術練習的強度應有所變化,跑的整個過程中都應保持放松、節奏穩定。力量訓練采取一般訓練與專門訓練結合的方法,輔以彈性力量的練習,負荷應以中等負荷為主,使學生關節與肌肉獲得解剖上的生理適應,為下一階段的訓練打下良好基礎。此階段,有氧能力的練習要適當安排多一些,柔韌性練習要在充分熱身的前提下進行,以免拉傷韌帶或肌肉。
第二階段:此階段應采用一些專門的手段來發展運動員的速度、速度耐力和彈性力量能力。此階段的訓練量比較大,負荷強度也保持在較大范圍內并上下浮動。技術練習應在保持節奏的前提下,注重跑的過程中后蹬、前扒的發力效率,將專項素質轉化為專項能力。力量訓練以專項訓練為主,并注意身體薄弱部位的訓練,強度以次最大強度以上。此階段要在訓練前后做好專門性的準備活動,并注意恢復和營養。
第三階段:此階段的安排要結合運動員的特點,彈性力量、積極的恢復和低強度的訓練也應安排在訓練單元之中,次最大強度和最大強度的練習可以穿插安排,在比賽前1到2周,要減量加強度,以促進最佳競技狀態的形成,注意減量不能過快,要保持平穩,同時強度的增加也保持在一定范圍,控制在 “中偏大”的范圍內。
以上就制定訓練計劃所涉及的內容做了簡單介紹,另外,還要注意在訓練中保證安全,預防意外傷害和運動損傷的發生;速度的發展要和其他身體能力協調發展,在跑的過程中學會放松和利用最高速度慣性跑完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