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士君
拉閘限電為何獨向民企開刀?
□ 周士君
隨著“十一五”規劃指標上報大限的臨近,對地方官員的烏紗帽影響最大的就是節能減排任務的完成情況。石家莊各區縣的民營企業,便成為拉閘限電的“重災區”。相比而言,同處一地的煙草企業、上市公司、醫藥化工以及外資企業,卻都不在拉閘限電之列。
其實,民營企業遭際類似經營發展窘境,其“國民待遇”被公然邊緣化的現象,在全國都較為普遍。同樣在投資準入門檻面前,盡管“新36條”中進一步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安排的政府性資金要體現一視同仁”等項內容,但我國民營企業還是無法擺脫“非妻非妾”的尷尬地位,更被各類地方性政策的軟硬門檻從中作梗,而民營企業成為拉閘限電的“重災區”,僅僅是其身上一處開口最小的“創傷”罷了。
但談及各種行政行為對民營企業的傷害,石家莊某縣縣長竟依然振振有詞:“煙草企業不限電是因為它是利稅大戶;上市公司不限電是因為它是公眾公司,涉及股民利益;醫藥企業和化工企業均需連續生產,限電后對企業損失過大,也不限電;而外資企業不限電是考慮到國際影響”。聽此言才知道,民營企業地位被官方人為邊緣化,實為一種合情合理又合法的正常結果。正是民營企業家們屢屢在政府主導的資源配置中“受傷”,才導致其在日常經營決策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今年8月,中石油集團曾在浙江舉辦了一場民營業者投資洽談會,并帶去了總投資高達2000億元的119個項目。中石油一位副總經理也親赴現場,再三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油氣開發領域。然而,因這些項目多為油氣開發配套工程,上游資源的開發權仍牢牢攥在石油壟斷巨頭手中,故當地民營業主對此合作心存芥蒂,擔心自己“打魚”不成,反被“大魚”一口吞掉。

現實中,民營企業遭際非國民待遇的亂象凸顯在方方面面:比如苛刻之行政許可,足以將其“卡死”;繁瑣之工商注冊,足以將其“拖死”;而銀行貸款之難,足以將其“憋死”;不合理之稅收,足以將其“逼死”。有數據顯示:從申請注冊公司到公司開業,加拿大僅需2天,中國內地則需111天。股份有限公司之注冊資本,中國內地是1000萬元人民幣,日本僅為82萬元人民幣,而美國則為零資本。所以在美國誕生“車庫創業”神話的同時,我們卻在一刀切地大搞“民宅禁商”,難怪在世界銀行曾經發布的全球商業運營活動的便利性排名中,中國在175個經濟體中竟位居倒數之列。民營企業遭遇之種種尷尬情狀,已令人無以言表!
只要民營企業投資途中所面臨之“九九八十一難”不除,只要民間資本應享受的國民待遇得不到落實,民營企業也肯定無法健康成長,更難在國家未來發展的宏圖中施展其應有作為,“新36條”還將是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