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球治理新試驗?議題互嵌、機制關聯和公民社會興起
——以貿易議題和氣候變化為例

2011-12-16 03:24:24毛維準
國際展望 2011年1期
關鍵詞:機制

毛維準

全球治理新試驗?議題互嵌、機制關聯和公民社會興起
——以貿易議題和氣候變化為例

毛維準

全球化的深入正在改變國際社會結構,同時也影響著全球治理體制的合法性、回應性和有效性。當前,問題領域之間分野日益模糊,不同問題結構之間的交疊區域日益擴大,議題聯系方式千絲萬縷;其次,作為全球問題應對手段的國際機制和治理框架調整滯后;第三,在國際結構“解構”下,非國家行為體(特別是全球公民社會)登上國際舞臺,并在全球治理過程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本文以貿易議題和氣候議題的“互嵌”結構作為研究對象,展現兩個議題面臨的議題交疊、機制關聯及行為體互動的圖景,以期描畫未來可能出現的全球治理新方向。本文最后將針對這種趨勢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可能方式提出建言。

互嵌 國際機制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國際貿易 公民社會

一、背景介紹

當前,“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劇,全球性危機層出不窮,直接危及國家安全、國際安全和人類安全。這些挑戰的波及范圍和深度已經超越傳統國界,超出單個國家應對的能力,我們已經身陷“風險社會”。①[德]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何博聞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

國際貿易波動會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影響收入分配、社會穩定和政府能力等,并引致安全隱患,它已經成為國際上的重要安全議題,并將其他領域涵括了進來。②[英]巴瑞·布贊等:《新安全論》,朱寧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9-158頁。在既有貿易體系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不公正的貿易體制一方面使弱國和貧困人口喪失利用貿易走向未來的能力,另一方面,這種不公正非但不會讓貿易帶來和平,反而會在國家和族群間播下沖突的種子。③Katherine Barbieri and Gerald Schneider, “Globalization and Peace: Assessing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Trade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 36, no. 4,1999, pp. 387-404.

同時,氣候變化問題也已然成為全球最為緊急的安全議程。氣候變化已然對國際社會、相關國家和受影響群眾形成明顯威脅。④Ben Wisner,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Security”, Radix - Radical Interpretations of Disaster, 15 April 2007;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7: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John T.Ackerman, “Climate Change,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Avoiding the Perfect Storm”, Strategic Studies Quarterly, vol. 2, no.1, 2008, pp.56-96;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 (WBGU), Climate Change as a Security Risk,London: Earthscan, 2008.這種隱患與威脅可能會不平等地施加于應對能力極其有限的最脆弱國家和人群身上。⑤A. Simms, J. Magrath, and H. Reid, Up In Smoke: Threats from, and responses to,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human development, New Economics Foundation, U.K, 2004.作為一種子系統安全威脅,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政治等安全領域密切相關,這種議題間的“聯結政治”(linkage politics)最終必定會產生由氣候威脅引致的“安全復合體”。⑥[英]巴瑞·布贊等:《新安全論》; WBGU, Climate Change as a Security Risk; Ben Wisner,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Security”.

但是,這兩個議題在全球治理體制建構過程中屢次折戟。作為當前最為成熟的國際體制,世界貿易體制自2001年便開始啟動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多哈回合發展議程,時至今日,其達成依舊充滿疑問。自《京都議定書》之后,作為正在建構的國際機制,氣候變化應對體制的進展乏善可陳。與哥本哈根會議相比,坎昆會議雖然在減排測量和減排基金方面達成共識,多國也表達“滿意”態度;①陳迎:“在平衡中堅定前行”,《人民日報》,2010年12月15日,第3版。但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紛爭和共識的具體實施卻令人擔憂其前景。

同時,從1999年西雅圖世界貿易組織部長會議至今,國際公民社會組織在國際談判上展現著更為明顯的能見度。國際公民社會雖在規模和動員能力方面然稍顯稚嫩,但作為獨立行為體,它已經基本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話語體系。面對兩大議題步履維艱,公民社會組織開始跳出“主權”和“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框架,批判國際談判體系及其主導思維的適應性問題,希望另辟蹊徑,尋找解決全球問題的方式。

這兩種機制的遭遇和新行為體的興起展現了當前全球治理面臨的困境,即一方面,全球問題迸發,人們對治理質量和數量的需求劇增,當前全球治理體制無法回應大眾需求;另一方面,面對全球問題,國際機制自身效能乏力,治理效果不彰;第三,新興行為體并未得到主流國際機制認可和接納,民間社會的力量被實質地排除在外;最后,全球治理理論也面臨國際關系理論與國際實踐的挑戰。

為清晰地剖析全球治理中存在的機制創建和效率乏力問題,本文特別選取貿易議題和氣候變化議題及其內在“互嵌”結構作為案例研究對象,從全球治理相關框架出發,通過對議題本身、回應機制以及參與行為體進行分析,對當前最為成熟的國際機制(全球貿易體制)和正在創建的國際機制(氣候應對機制)進行理論審視,以期通過案例分析展現全球治理中議題交疊和機制關聯的內在機理,并通過公民社會的視角來探討當前國際體制與社會大眾需求之間的“鴻溝”。

目前而言,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尤為重要。首先,無論是氣候變化議題還是貿易議題都是當前全球治理的熱點,關系著國家和民眾的切身利益。

其次,氣候機制是建構中的嶄新機制,貿易體系則是轉型中的成熟機制,將二者進行結合研究有助于探討國際機制建立過程中的共性因素。人為分割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機制議題并不能解決問題,當多元議題盤根錯節之時,對議題互相“嵌入”問題進行分析,有助于國際機制研究的進展。

第三,作為全球治理和國際政治新興行為體,公民社會組織很少關注單一議題,將貿易和氣候納入到公民社會組織的視角中,有助于更為實際地展示全球治理中“不一樣的聲音”,有助于發掘公民社會組織話語作為一個體系的特性,更有助于為未來全面討論全球治理體系提供基點。

二、理論分析框架:議題交疊、機制關聯和新興行為體

“風險社會”趨勢的加劇凸顯全球治理體系的困境。無論是基于現實國家利益,還是基于建構中的全球共同責任,各國都希望并紛紛訴諸不同問題領域的國際機制應對當前的挑戰。但是,全球治理的“制度叢”(institutional complexes)并沒有展示出足夠的回應力和有效性,甚至形成“制度擁塞”現象。①[美]奧蘭?揚:《世界事務中的治理》,陳玉剛、薄燕譯,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年,第174頁。全球問題的波及范圍和破壞性遠遠超出國際體制的駕馭能力,不同問題領域互相交纏,對當前國際體制形成更大挑戰。同時,各種機制大多建立在人為劃分的專業知識基礎之上,缺乏對治理框架下的不同機制契合程度的考量。這使機制間的關聯性和內在沖突日益明顯,影響著國際機制的回應性,削弱了全球治理體制的有效性。此外,以國家為中心的治理體制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合法性質疑。機制“需求-供給”鴻溝需要公民社會主體的參與。

本文將從問題結構、機制關聯和新興行為體等角度對當前全球治理和國際機制理論進行審視,并從理論角度尋找導致困境的原因和內在機理。

1. 交疊的問題結構

“全球化”趨勢日益深入,其脆弱性和敏感性影響也不斷擴展,首先,全球性問題繼續并且以加速方式迸發,遠遠超越以前的問題數量;其次,問題影響范圍日益擴大,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入;第三,全球性問題開始“結合”起來共同侵蝕國際安全和人類安全,①[美]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多邊合作的俱樂部模式與民主合法性問題”,[美]羅伯特?基歐漢著,羅伯特?基歐漢、門洪華編:《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義、權力與治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55頁。這都挑戰著專業化和單一化的問題應對模式。

恰如奧蘭·揚(Oran R. Young)所言,許多全球問題出現“非線性”特征,并且問題的演變經常會被“突然地、惡性地并且無法挽回地”中斷,然而,當前全球治理措施適用范圍略顯簡單,難以應對“以前從沒有碰到過、突然改變、無序變化和緊急發生”的問題。②[美]奧蘭?揚:《世界事務中的治理》,第I-II頁。基歐漢(Robert Keohane)曾經指出,如果僅僅將世貿體制作為跨政府的貿易機制,其運行“非常成功”,但是若將貿易和其他問題領域的聯系(貿易與……的問題)考慮在內,則會出現問題。③[美]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多邊合作的俱樂部模式與民主合法性問題”,第255頁。吉爾平(Robert Gilpin)也認為,貿易問題其實已經聚集到“文化、國家主權和其他不容易通過討價還價找到折中方法的復雜問題上”。④[美]羅伯特·吉爾平:《全球政治經濟學:解讀國際經濟秩序》,楊宇光、楊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8頁。

2. 關聯的國際機制

國際機制之間的相互關聯機理日益明顯,超越了治理機制的設計初衷,制度關聯(institutional linkage)的方式與契合程度影響著國際機制有效性的發揮。⑤[美]奧蘭?揚:《世界事務中的治理》,第VI頁。盡管全球治理框架包含“制度叢”或各種“安排的聚集束”(clusters of arrangements),⑥同上書,第III頁。但是全球治理的效力依然飽受質疑。

現存的治理結構是“一個復雜的非中心化的權威格局”,其優點是“這些互相獨立的體制具有在國際秩序的其他組成部分遭受嚴重挫敗后生存下來的能力”。但是,由于體制由不同行為體“因不同的目的”而建立,并且參與創制的人“頻繁地”聚焦于建立具體的單一體制,“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協調”其在不同機制中的工作,并建立相關機制間的關系,因此機制劣勢也顯現出來,即“體制在解決問題的重疊和交叉方面能力還很不夠”。①[美]奧蘭?揚:《世界事務中的治理》,第5-6頁; 第163頁。

“具體問題的體制密度越來越高”,②同上書,第174頁。應對單一具體問題的國際體制在其運行中也越來越依賴于“與其他制度安排的復雜聯系”。這種制度之間的互動對相關體制的運作結果具有重要影響,“進一步看,隨著將來國際社會中功能性不同的活動之間相互依賴性的增強和國際體制密度的增加”,制度間的“撞擊”和互動“注定”凸顯。③同上書,第155頁; 第174頁。

3.全球公民社會興起

非國家行為體,特別是全球公民社會(global civil society),越來越成為全球治理之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新行為體出現直接沖擊著當前的全球治理結構和國際機制的回應性需求。

全球性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單靠國際政治主要行為體就能實現。第一,當前國際結構形態早已步入“復雜聚合體系”(complex conglomerate system)時代,④Raymond f. Hopkins and Richard W. Mansbach,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3, Chapter 12.全球公民社會興起,與其他非國家行為體一起成為國際政治和全球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并與國際行為體形成多重關系。⑤Richard Mansbach, Yale H. Ferguson, and Donald E. Lampert, “Towards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of Global Politics”, in Phil Williams, Donald M. Goldstein, Jay M.Shafritz, eds., Classical Reading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196-201; Matthew J. Hoffmann, “What’s Global About Global Governance?A Constructivist Account”, in Alice D. Ba and Matthew J. Hoffmann, eds., Contending Perspectives on Global Governance: Coherence, Contestation and World Order, pp.110-126;Robert O'Brien, “Global Civil Society and Global Governance”, in Alice D. Ba and Matthew

第二,以國家行為體為主要參與者的全球治理體制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合法性挑戰。①讓-馬克·柯伊考:“國際組織與國際合法性:制約、問題與可能性”,劉北成譯,《國際社會科學雜志》,2002年第4期;王明國:“權力、合法性、國內政治與國際制度的有效性”,《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8期;劉貞曄:“國際多邊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合法性的缺陷與補充”,《教學與研究》, 2007年第 8期;Vivien Collingwood,“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Power and Legitimacy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32, 2006, pp. 439-454。當前的主流國際體制在程序上無視其他行為體的參與和透明度,在結果上則可能淪為大國牟取利益進行再分配的“漂白”工具,從而造成弱勢行為體利益的被剝奪與不公。

第三,國際機制“有效性”和“回應性”要求全球公民社會的參與。公民社會在網絡塑造、議程設定與倡導、推動國家合作、提升公共參與以及促使公共政策變化等方面有助于提升國際體制的問題解決能力。②Robert O'Brien, “Global Civil Society and Global Governance”, p. 218; Sylvia Ostry,“Who Rules the Future? The Crisis of Governance and Prospects for Global Civil Society”,Paper presented at the New Geographies of Dissent: Global Counter-Publics and Spheres of Power, Robarts Centre for Canadian Studies, York University, January 27-28, 2006.

奧蘭·揚認為,盡管全球治理中,國家依然是最為重要的行為體,但是非國家行為體的作用正在加強,特別是全球公民社會“正在形成”。③[美]奧蘭?揚:《世界事務中的治理》,第III頁。他堅信“有證據”顯示“一種次要的社會體系正在國家社會周圍成長”,全球公民社會已變成“全球治理中社會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相應地,在國際體制背后存在著“一個非國家行為體和全球公民社會的關系領域”。④[美]奧蘭?揚:《世界事務中的治理》,第7-9頁。

他同時指出,在實踐方面,“國際體制中非國家行為體起著重要作用”,基于社會的影響,“全球公民社會發揮作用的力量”可以對相關國際體制的運作帶來巨大壓力。所以,單從研究方面而言,就需要“更多地關注那些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通過復雜的方式互相作用的制度安排”;同時,有必要探討全球公民社會在全球治理中發揮作用的機制,并提出國際社會及體制與全球公民社會之間的聯系是全球治理中值得關注的“一個新的研究議程”。①[美]奧蘭?揚:《世界事務中的治理》,第7-9頁。

綜上所述,全球化潮流對國際社會結構的“解構”依舊在繼續,不同問題領域之間的交叉也日益展現,以前應對具體問題的專業化機制及其關聯反而成了制造問題的“罪魁”。與之相關,以國家為中心的國際機制需要予以改變,全球公民社會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對國際機制有效性的影響也需要厘清。

三、“貿易-氣候”互嵌結構:議題交疊與機制關聯

1. 文獻回顧

對貿易議題和氣候變化議題之間的聯結研究尚屬一個比較新的課題。對氣候議題“話語”的建構大多把握在主權思維主導的國際組織手中,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貿發會議、世界銀行等。②Tamiotti, et al.,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WTO-UNEP Report,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9; World Bank,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Economic,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World Bank, 2008; Gary Clyde Hufbauer and Jisun Kim,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Challenges and Options,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eptember 2009;成帥華:“貿易、氣候變化和中國的選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貿易部長會議側記”,《WTO經濟導刊》,2008年第1-2期,第16-18頁;再如WTO Public Forum 2008以“氣候變化:貿易的角色”為題進行專題探討,雷蒙:“貿易與氣候變化的關系”,《WTO經濟導刊》,2008年第11期,第94頁。對“氣候”話語在國際組織中發酵的現象,已經有學者作了闡述。③Chris Paul Methmann, "Climate Protection as Empty Signifier: A Discours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Climate Mainstreaming in World Politics", 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line, 8 November 2010, pp.1-28.

國內關注單一議題的學者比較多,對氣候變化與貿易聯結的關注大多是介紹國外相關研究進行闡釋。在目前的文獻中,有的學者從政策方面呼吁重視氣候變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④馮相昭等:“高度重視氣候變化與國際貿易關系新動向”,《環境保護》, 2008年第有的從作為環境問題組成部分的氣候變化①嚴格而言,氣候變化雖是一種環境問題,但非一般的環境問題,其與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聯結更加緊密,其跨國性也更加明顯。中國科協:“未來幾年氣候變化研究向何處去”,《科技導報》,2008年第1期,第94-95頁。和貨物貿易規則角度,初步探討國際貿易機制與氣候變化應對機制的“松散的潛在的聯系”;也有學者根據世貿組織與環境署報告,介紹梳理氣候和貿易之間的關聯。②張炎:“國際氣候變化應對機制與 WTO關系初探”,《科技經濟市場》,2009年第 1期;馬建平:“貿易與氣候變化的關聯機理分析”,《當代經濟管理》,2009年第12期,第50-53頁。

但是,公民社會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認真的審視。雖然公民社會也比較早地意識到貿易和氣候的關聯,卻未進行理論化,③全球公民社會對貿易與氣候變化的典型論述可見 ICTSD, “Linking Trade,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ICTSD Trad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Series, Geneva: ICTSD,November 2006; Ronnie Hall, Change Trade not Our Climate, Our World Is Not For Sale Network, October 2009.遑論從公民社會話語體系角度對氣候變化及貿易議題進行深入研究。人們對貿易與氣候變化之間的聯結關注明顯不足,需要改變。④Stuart Harbinson, The Doha Round: “Death-Defying Agenda” or “Don't Do it Again”,ECIPE Working Paper, No. 10, Brussels: Europe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9.

2. 貿易與氣候關系:概述

氣候變化“很有可能”由人類活動導致。⑤IPCC,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Working Group II (WGII) Report: 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IPCC, 2007.自由貿易作為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支柱,全球貿易發展與溫室氣體的排放有著緊密聯系,對氣候變化負有歷史責任。

一方面,貿易利益誘惑是西方國家開展工業化的動力,工業化等人為因素是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原因。貿易開放主要從三個方面影響溫室氣體排放,即規模效應(Scale effect)、結構效應(Composition effect)和技術效應(Technique effect)。⑥“規模效應”指貿易開放引發的經濟活動需要更多的能源,從而提高溫室氣體排放的水平。“結構效應”指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因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而形成一定能源偏好的生產結構,如果是能源密集型產業結構,就會導致較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技

其次,支撐國際貿易運行的環節,特別是貿易運輸所使用傳統能源而遺留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①交通運輸所排放溫室氣體占全球溫室氣體的23%,其中74%的排放量來自陸路交通,12%來自空運,8.6%來自海運。IPCC, 2007; Tamiotti, et al.,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WTO-UNEP Report, p. 60; 《斯恩特報告》認為運輸制造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4%,其中陸路交通占76%,而空運占12%。參見 Nicholas Ster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HM Treasury, 2006。

此外,缺乏管制的貿易自由化還扮演氣候變化“共犯”角色。在利益驅動下,若干能夠吸收溫室氣體、減緩氣候變化進程的資源被“商品化”并進入市場;或被利于產生市場利益的資源替代或擠占空間。②森林盜伐及毀壞成為氣候變化步伐加快的幫手,同時溫室氣體年排放量的1/4以上源于持續的生態系統如森林破壞。印尼和馬來西亞棕櫚油生產導致每年 2萬平方千米的雨林被毀壞。Finn Danielsen, et al., “Biofuel Plantations on Forested Lands: Double Jeopardy for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onservation Biology, vol. 23, no.2, pp. 348 -358.③ Tamiotti, et al.,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WTO-UNEP Report.

當然,如果人們能夠從貿易中獲益,可能逐漸要求有助于環境和氣候現狀的產業結構和貿易體制。規模效應和技術效應實際上是反方向運行的。貿易拓展并不必然導致全球暖化,但是合理貿易體制有助于改善全球暖化現狀。③

3. 全球貿易體制和氣候應對機制的關聯

全球性問題的解決之道通常并不局限在單個領域,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與其他領域和國際機制緊密關聯。

對貿易和環境關系的關注源于《21世紀議程》。④任建蘭等:《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貿易與環境》,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頁。先于氣候治理框架存在的國際制度(如貿易、能源、金融和政治)已經影響著全球變暖的進程,若不同時調整這些體制,氣候治理框架自身無法遏制全球變暖步伐。

更為重要的是,國際機制是國家行為體特別是大國權力利益分配的產物。議題不同的國際機制建構也遵循同樣的權力利益邏輯,氣候談判不僅關系權力利益分配,而且也必然影響到作為有機系統的全球機制“群”中的權力利益調整。

鑒于氣候變化造成的嚴重影響,國際社會自20世紀70年代便開始關注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并于 80年代開始探討利用國際制度來治理氣候問題。從198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成立開始,國際氣候治理制度框架日益擴充,主要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計劃》、《波恩政治協議》、《馬拉喀什協定》、《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德里部長級宣言》、《巴厘島行動計劃》、《哥本哈根協議》和最近的《坎昆協議》等。這些協議構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先期框架,但是真正的氣候應對機制及其實施框架尚未達成。

成立于1948年的多邊貿易體制(GATT/WTO)可以稱得上是最為成熟的國際機制。目前,它包含153個會員,以WTO規則為基本規范的雙邊和地區性的貿易體制也逐漸增多,①截止到2010年6月,目前已經生效的雙邊或地區性貿易自由協定有218個,公布但尚未生效或者簽字的協定有36個;見:http://rtais.wto.org/UI/PublicMaintainRTAHome.aspx。國際貿易體制的先期存在也使氣候危機應對不得不考慮其與貿易體系的聯系與路徑依賴。

首先,貿易途徑已經成為支配氣候應對措施(減緩、適應與資金支持等)的思維。當前流行的氣候變化應對機制中無一不充斥著資本、市場和貿易的影子。

減緩 (Mitigation)和適應(Adaption)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②Gerald Nelson et al.,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Issue Brief, No. 4, Geneva: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Trad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CTSD),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cultural Trade Council (IPC), 2009.其中,氣候變化應對措施又可以細化,如《京都議定書》引入“共同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排放貿易”(Emissions Trading)、和“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三個國際減排額度的主流機制,由此發達國家可以通過這些靈活機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在全球范圍內減排,又同時使二者共同獲益。再如,《斯特恩報告》中提議四種應對方式,即“碳排放貿易”、技術合作、采取行動減少森林砍伐和適應措施。①Nicholas Ster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此外,這些策略還包括各種能夠改善氣候現狀的技術與服務,鼓勵使用高效低排放的能源和使用其他綠色產品等,也包括幫助受影響人群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相關技術、服務和產品。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條第5款和《京都議定書》第2條第3款都強調一種“有利的和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不能在國際貿易中受到任意不公正的歧視和隱蔽限制。

這些措施的實際運行基于市場和貿易的思維,并在國際機制特別是貿易體制之下運轉。如“碳交易”等實質上基于貿易和市場機制;各種產品和技術的流通擴散也需要貿易體制支撐。支持者辯稱,這將能夠利于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和商品的自由流通,推動全世界的氣候變化減緩進程。

其次,在當前的多邊和雙邊貿易體系中,對氣候治理的關切已經成為一種“顯學”。但是,多邊貿易規則并沒有針對氣候變化的具體適用規則,只是將其視為環境議題予以規范,從而構成當前貿易與氣候應對措施的基本框架。

孕育世貿組織的《馬拉喀什協定》(Marrakesh Agreement)特別強調貿易開放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多哈部長宣言》(Doha Ministerial Declaration)第 31條針對貿易和環境議題,也提出“削減或適當地消除環境產品和服務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世界貿易體系中的相關規則,特別是多哈發展回合,如果能夠真正實施,有助于國際社會特別是脆弱國家提升氣候變化應對適應能力;規則的不當使用則可能危及氣候制度框架的有效性。

從貿易角度來看,應對氣候變化主要要求當前貿易體制能夠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加強不同國家之間的氣候相關服務、技術和商品流通,提升受影響國家和群體的應對能力。貨物和技術的自由流通涉及多邊貿易體制中的關稅或配額規則、補貼政策、非關稅壁壘問題、技術標準、衛生標準、知識產權問題和與之相關的服務貿易。①Nils Meyer-Ohlendorf and Christiane Gerstetter,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Triggers or Barriers for Climate Friendl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Development?" Occasional Papers,No. 41, Berlin: Friedrich Ebert Stiftung, February 2009.通過這些政策,推動“氣候友好”(climate friendly) 的技術和服務自由流動,并建立貿易與環境之間的相互支持體制。(參見下頁表一)

WTO 希望通過三個方式減緩氣候變化。第一,通過價格和市場機制將溫室氣體排放內部化;第二,通過開發金融機制推動“氣候友好”商品和技術開發與流通;第三,通過設立相應技術要求來推動相關技術和商品的使用。②Tamiotti, et al.,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WTO-UNEP Report.同時,氣候減緩措施及預期措施都會與世界貿易組織相關規則相聯系,如污染許可證自由分配。各種“邊界碳調整”(border adjustments)也可能采取這種形式。③WTO, “Lamy underscores the urgency of responding to the climate crisi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 November 2009, available at:http://www.wto.org/english/news_e/sppl_e/sppl140_e.htm (accessible on 29 June 2010).WTO設立貿易技術壁壘委員會(TBT)致力于確保管理、標準、測試和認證程序等不會帶來繁冗障礙,并以規則保障高效能源技術和利于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不會在國際貿易中被施加障礙,從而保證對氣候變化的減緩和適應;這也可保證缺乏技術的國家更加容易地獲取相關技術。④Tamiotti, et al.,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WTO-UNEP Report, pp.88-129.

表一: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體系與氣候變化應對措施契合情況

但是,現在的多邊貿易體制及其規定實際上限制了氣候變化應對技術、服務和商品等要素的自由流通。第一,貿易規則限制了氣候政策的選擇范圍,技術產品流通阻礙和發達國家的補貼在當前世貿體系下容易形成貿易摩擦和沖突。①ICTSD, “Linking Trade,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若干貿易體制條款可能會阻礙氣候變化的減緩。②[美]奧蘭·揚:《世界事務中的治理》,第III頁。

第二,當前貿易規則不利于“氣候友好”技術的轉讓,特別是非關稅壁壘問題和知識產權問題的阻礙。“清潔發展機制”的推廣會經常遭遇貿易壁壘的阻礙。③WTO, “Lamy underscores the urgency of responding to the climate crisis”.若干發展中國家因知識產權無法采用“氣候友好”的技術、產品和服務。④如可再生能源技術與高效能源設備,TWN, “TWN Bangkok Climate Change Talks Briefing Paper 2”, Brief Note on Technology, IPR and Climate Change, 7 April 2008; Ronnie Hall, Change Trade not Our Climate。

由此可見,原本兩個不甚相關的領域和治理機制已經難以阻擋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難以分離的綜合體。在多哈回合談判之中,氣候和環境商品、技術與服務是多哈回合受阻的重要原因;而在氣候變化談判之中,與貿易緊密相連的關稅壁壘、綠色壁壘、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問題,也是阻礙氣候措施達成的主要力量。⑤Nils Meyer-Ohlendorf and Christiane Gerstetter,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Triggers or Barriers for Climate Friendl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Development?"2009年底WTO日內瓦會議失敗與哥本哈根氣候談判草草收場也為貿易與氣候議題的關聯提供了負面證明;而2010年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進程的緩慢也似乎與坎昆會議細節問題(如氣候友好技術與產品轉讓)的磋商成效受到掣肘。

那么,貿易和氣候議題談判為什么會“同病相憐”?除關注行為體的傳統“利益博弈”之外,有無其他分析路徑?當前全球主流的國際體制和全球治理思路與當前多種議題談判同時進入“死胡同”有沒有內在聯系?

四、批判的力量:全球公民社會看“貿易-氣候”體制

作為新興行為體的全球公民社會,它擁有一套與國家行為體不同的問題意識和觀察視角,并在全球治理和國際政治之中扮演著不同角色。

根據波蘭尼(Karl Polanyi)的觀點,資本主義制度下市場和社會間存在著持續的張力,自發調節的市場無法持續下去,市場秩序可能會給社會帶來破壞性的后果,同時,正是因為市場的威脅,社會意識的日益覺醒,形成了“自我保護的社會”,從而與國家展開互動,以應對商品化對社會的破壞性后果。并且,對市場價值而言,社會價值不應該是從屬性的。①[英]卡爾·波蘭尼:《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馮鋼、劉陽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就公民社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方面而言,基歐漢和奈認為,“全球化造就了各種非政府行為體……的擴散,它們期望自己的聲音為人所知”,并在全球治理結構中,非政府行為體,尤其是全球公民社會渴望參與到“與自己休戚相關的領域之中”。②[美]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多邊合作的俱樂部模式與民主合法性問題》,第254-255頁。

全球公民社會對氣候治理中的貿易自由化傾向進行反思便是在全球多層次治理層面上“波蘭尼命題”的體現,也是其參與“休戚相關”領域的表現。在貿易和氣候變化議題方面,公民社會反思并批判了當前氣候治理體制建構過程中的市場拓展現象,并從社區、民眾和權利的角度展現了其與國家行為體之間的互動與沖突,凸顯了公民社會的自我保護機制。

本文分析了23家貿易相關國際非政府組織及組織網絡③這些國際政府組織在類型方面既包括跨國 NGOs,也包括本土 NGOs,還包括 NGO網絡;在議題方面,涉及環境、貿易、農業、反貧困、社會性別等,還包括多議題組織。主要有Actionaid, Climate Justice Network, Focus on the Global South, 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GRAIN, Greenpeace, Indonesia Peasant Union,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and Trade Policy,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rad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lobalization, La Via Campesina, Oxfam,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Our World Is Not For Sale, Pacific Indigenous Peoples Environment Coalition, Save the Children, The People’s Movement on Climate Change, Third World Network, Transnational Institute,Women In Development Europe, World Fair Trade Organization, World Wildlife Fund,World Vision以及其他。自2006年氣候議題升溫以來至2010年12月份坎昆會議閉幕的聲明、工作論文、社區調查和研究報告及訪談,聚焦于貿易與氣候變化的關系,并追蹤“反”貿易自由化組織網絡——“我們世界不容出賣”網絡(OWINFS)的相關理論觀點,希望從全球公民社會視角來梳理公民社會話語的完整脈絡。①主要的分析文本包括ICTSD, "Linking Trade,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Paul Baer,Tom Athanasiou and Sivan Kartha,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n a Climate Constrained World: The Greenhouse Development Rights Framework, Heinrich-B?ll-Stiftung, Christian Aid, EcoEquity and the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 Berlin, November 2007; CAN,Cancun Building Blocks: Essential Steps on the Road to A Fair, Ambitious and Binding Deal,Climate Action Network International, October 2010; David Sukuki Foundation, etc., A Copenhagen Climate Treaty: A Proposal for a Copenhagen Agreement by Members of the NGO Community, June 2009; Ronnie Hall, Change Trade not Our Climate; ITUC, Trade Unions and Climate Change: Equity, Justice and Solidarity in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The 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 December 2009; Save the Children, Right to a Future: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must be Accountable to Children, Save the Children,November 2010;樂施會等:“綠色中國,競跑未來——中國公民社會致聯合國氣候變化坎昆會議的立場書”,《環境-生態-經濟電子半月刊》,2010年11月,自然之友。

1.從觀點到模式:公民社會的批判

公民社會在氣候議題領域影響力逐漸增強,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分析框架,著力于批判當前的主流氣候機制,提出替代性(alternative)建議。全球公民社會試圖通過抗議、倡導和政策建議等方式撼動主流國際機制、國家以及跨國公司權威,呼吁建立氣候治理框架時能夠拋棄“新自由主義思路”。公民社會分別從全球暖化的原因、應對手段的誤區、貿易體制問題等方面對主流觀點予以批判和反思。

第一,自由貿易及其驅動的能源密集型(energy intensive)工業發展源于西方的新自由主義模式,正是它們的集合才最終加劇了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問題。要遏制氣候變化步伐必須從貿易根源上尋找答案,也正是現在的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多邊貿易體制才使得氣候變化減緩步履維艱。②Ronnie Hall, Change Trade not Our Climate.這也恰恰符合波蘭尼所認可的打破國際沖突怪圈的“關鍵性步驟”在于“扭轉社會生活應該從屬于市場機制的理念”。③弗雷德·布洛克:“導言”,[英]卡爾·波蘭尼:《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第24-25頁。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也曾經指出,人類面臨的威脅是由社會所制造的風險,西方社會所主導的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制造了風險,同時也加強了對風險的掩蓋。①[德]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

第二,當前主流的氣候治理框架是由發達國家占優勢地位的新自由主義發展和管制模式,是從推崇市場機制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出發的。但是,市場機制并不是萬能的,其本身就有若干內在問題。②Maxine Burkett, "Just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 A Climate Justice Proposal for a Domestic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Buffalo Law Review, Vol. 56, 2008, pp.169-244.③ 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 Climate Justice, presented at Climate Conference of Asian Peoples Movements, Bangkok, 5 October 2009.在這種模式主導下,用于解決氣候危機的各種手段,實際上就是“購買”適應和減緩措施。③以貿易和市場為機理的“碳交易”、“碳轉移”以及“清潔發展機制”等,都充斥著對市場的過分信任,被指責為“大騙局”(Big Hoax)。④TNI, Free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Resistance: Voice from the South, Amsterdam:Transnational Institute (TNI), 7 December 2009.《京都議定書》生效后,“碳交易”發展迷茫、“碳價格”被發達國家控制、⑤喻捷:“碳交易的未來”,《中外對話》,2009年第13期。氣候危機惡化已證明以貿易作為治理手段的疲軟。

第三,在新自由主義機制之下,貿易過分自由化會催生若干錯誤手段,并主宰當前氣候變化談判議程。⑥Ronnie Hall, Change Trade not Our Climate.公民社會組織質疑 WTO“貿易導向”(trade-oriented)的“環境產品和服務”(EGS)自由化是解決氣候危機的關鍵。若干學者也提出質疑,即關稅削減能否推動“氣候友好”技術和產品的擴散。⑦Veena Jha, Diffusion of Climate Friendly Technologies: The Potential for Trade Policies in the Transition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presented at ICTSD SIDE Event, Nairobi, Kenya,16 Feb. 2009; Ronnie Hall, Change Trade not Our Climate.

公民社會指責WTO以“多哈發展回合”為名義推進自由化,這非但不會帶來發展,更不會解決氣候變化,因此它們呼吁終止自由貿易,并在新自由主義體系外尋找氣候變化的手段。⑧TNI, Free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Resistance: Voice from the South.有學者認為,多數國際組織一邊將“氣候保護”掛在嘴邊,另一面卻和往常一樣堅持本業。⑨Chris Paul Methmann, "Climate Protection as Empty Signifier: A Discourse Theoretical(參見表二)

表二:全球公民社會對氣候危機應對措施的批判① 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 Climate Justice.

就清潔發展機制而言,其初衷是通過市場和產權界定來對環境保護予以經濟激勵,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搭建橋梁并提供實際幫助,在經濟發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減少排放。但是,碳排放商業化和市場化的機制在實踐中偏離軌道,被扭曲成投資者獲取暴利的途徑。市場機制的介入實際上削弱了《京都議定書》效力。②IBON International, IBON Primer on Climate Change, IBON International, 2008, p.64.清潔發展機制可能產生新的貧困和擴大的不平等,加劇資源私有化,損害社區的永續發展,甚至還會浪費各種資源,危及糧食安全。③Carbon Trade Watch, The G8, Climate Change and Free-Market Environmentalism,Hoodwinked in the Hothouse, Transnational Institute, June 2005; Ronnie Hall, Change Trade not Our Climate; 如“減少發展中國家毀林及森林退化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措施實施也不盡人意,見譚?科普塞:“REDD,我們準備好了嗎?”《中外對話》,2009年第14期。此外,若干跨國公司通過碳交易逃避減排責任,其權力因貿易自由化渠道而得到強化,加之大多推行清潔發展機制的母公司都位于發達國家,因此這些措施被看作對發展中國家實行的“碳傾銷”(Carbon Dump)或“碳殖民主義”。④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Climate Talks End Amidst Fears Over Carbon Colonialism, 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27 August 2008, available at:http://www.foei.org/en/media/archive/2008/climate-talks-end-amidst-fears-over-carbon.

第四,盡管當前貿易談判和氣候談判存在差別,但是國際貿易機制中的主要成員也同時主宰著氣候變化談判,因此氣候談判很可能也被納入新自由主義的市場主導范式中。新自由主義體制不僅在過去幾年中拖累金融體制,并且還很有可能導致氣候變化談判裹足不前。①Ronnie Hall, Change Trade not Our Climate.有學者通過文本分析認為主流的國際組織僅僅將氣候變化視為“空包彈”(Empty Signifier),它們并不想改變,而僅僅是“將氣候保護‘納入’全球霸權秩序卻無需改變世界經濟的社會結構”。②Chris Paul Methmann, "Climate Protection as Empty Signifier: A Discours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Climate Mainstreaming in World Politics".

2. 從權利正義到弱勢人群:公民社會話語的特質

公民社會希望以“權利為本”(rights-based)方式,推動相關機制從“市場迷信”與“經濟發展”向“永續社區”(sustainable community)發展和“人民主權”(peoples sovereignty)終極關懷方向轉變。正是這種價值和轉變從深層塑造了全球公民社會與國家行為體不同的問題意識、批判視角和方法論視角。

首先,與政府及政府組織聚焦國家利益分配和義務承擔相比,公民社會更加強調公平和正義的基本理念。國家行為體在制度建構中主要關注競爭性的權力結構和氣候變化導致的國家與國際安全后果。全球公民社會則將氣候變化發展限定為“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議題,并將視野落到人類安全領域。這種公平不僅是國家之間的公平,也從相關國家國內不同群體間角度上來看待公平。氣候變化的起因是發達工業國家,但是在各國危機應對能力不平衡的前提下,氣候變化的消極影響對生態脆弱和欠發達國家而言尤其惡劣。

其次,全球公民社會強調“權利為本”的邏輯起點,特別是欠發達國家的發展權利和弱勢人群的基本權利與發展權。與一刀切地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極端觀點和“權力利益為本”不同,國際非政府組織提出“溫室發展權”(Greenhouse Development Rights)概念框架,在既定全球氣候變化指標的基礎上,關注基本人權,賦予相關貧困人群以發展權,并免于其氣候義務。①Paul Baer, Tom Athanasiou and Sivan Kartha,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n a Climate Constrained World: The Greenhouse Development Rights Framework,Heinrich-B?ll-Stiftung, Christian Aid, EcoEquity and the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Berlin, November 2007.

第三,與國家及其衍生行為體聚焦于維持或者改革現存國際機制不同,全球公民社會則具有明顯的“反體制”色彩,這種色彩也源自于公民社會的“反全球化”傳統。有些國際非政府組織人員認為,如果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一種斗爭,那么這種斗爭并不是東方與西方或者南方與北方之間的斗爭,而是全球民眾與從氣候危機中漁利的跨國公司和國際金融機構間的斗爭。②TNI, Free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Resistance: Voice from the South.

第四,公民社會在工作手法方面呈現不同于國家行為體的特征。它們更加重視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注重從微觀社區的實際需求出發,強調參與的重要性,打破國家的界限,從全球主義的視角來對待相關的弱勢群體,并能通過自身參與發現被故意或無意忽視的盲點議題、人群和相關議題。

最后,與國家行為體相比,全球公民社會或非政府組織更關注社區層面多元弱勢群體生計影響,它們關心不被重視但長遠而言有重大影響的人群和議題,除為欠發達國家發聲之外,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弱勢關懷還包括“氣候強制移民”、“氣候難民”以及其他受影響人群,特別是婦女群體、兒童、少數民族、土著居民及其傳統文化傳承,并強調本土社區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公民社會組織堅信愛因斯坦所言:“我們不能用制造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公民社會觀點超越傳統自由制度主義和現實主義窠臼,能對解決全球問題提供新思路,并利用其關注權利為本、微觀層面和社區參與的優勢,在社區層面催發公眾意識,在行動中尋求可行的解決之道。

當然,從公民社會角度來看待全球問題,可能陷入“只破不立”,顯得比較“激進”和“革命性”。雖然其若干策略方法在某些社區推行取得成功,但是其普遍性還是未知數。其獨特話語體系可以激發我們思考與反思當前國際體制進展過程中的問題,把這些問題納入到主流思維框架中,將有助于更好地縮小民間社會需求與國際體制供給之間的鴻溝,也能更好地維護大眾的利益與發展權利。

如果在當前主流國際體制中,能夠真地引入“人民主權”、“權利為本”和“永續發展”等公民社會的需求,減弱主權結構對民眾權利的限制,縮小國際機制“需求-供給”鴻溝,這將不啻于一場全球治理的新試驗。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從問題領域結構、治理機制連接和行為體等視角出發探討了國際自由貿易體系與氣候變化間的關系,解答了貿易開放對全球變暖的負面推動作用、氣候變化應對框架及具體措施中的貿易思維和當前國際貿易規則體系對氣候變化應對的阻礙等問題。同時,本文關注了全球公民社會在氣候和貿易議題領域的聲音,在對主流觀點進行分析、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展現出它們的獨特視角。本文試圖對其進行理論化總結,解釋其動力機制,從而有助于豐富當前國際關系多元視角的氣候變化議題研究。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承擔的國際責任越來越大。無論在多哈回合談判還是氣候談判,乃至整個國際體制中,中國都成為國際行為體關注的焦點,也成為利益博弈的重點對象。但是,由于國內政策限制和公民社會發育相對不成熟,在貿易議題和氣候議題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政府相對陷入“孤軍奮戰”的困境中。一方面,政府談判機構無法訴諸公民社會觀點來表達國內民眾聲音,為利益博弈提供一個比較有利的談判砝碼;另一方面,政府相關國際政策草案起草過程和談判策略制定過程,如果缺乏公民社會的參與和建議提供,可能會陷入適應不強和實用不足的困境中,難以有效維護國家利益;第三,我國政府對于推動公民社會之間的對外交流力度不足,難以發揮其他國家民眾交流(people to people)或“公眾外交”對他國政府施加影響力的功效。

就中國公民社會組織而言,雖然它們尚顯稚嫩,但是其從天津氣候談判變化會議正式開始參與氣候議題談判的對話,并成為我國氣候變化談判方面的有效輔助,也得到了官方的贊揚和認可。①發改委:“解振華副主任會見非政府組織代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http://xiezhenhua.ndrc.gov.cn/zyhd/t20101210_385577.htm (accessible on 18 December 2010)。我國的國家利益在本次談判會議中得到有力的維護,同時也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在這個方面,公民社會組織的參與也功不可沒。我國政府應該將這種寶貴經驗運用到包括氣候和貿易在內的“低級政治”議題領域的國際機制建構中來,支持公民社會組織在某些議題上“走出去”,走上國際舞臺,這將有助于增強我國相關領域外交及國際交往的靈活性和回旋空間,有利于更有彈性地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has been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affects the legitimacy, respons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glob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 At present, the distinction of different issues is blurred,their overlapped structure is extended, and the connection of issues is strengthened. Secondly,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s the key mechanism to handle global issues, are lagged compared with the changes; thirdly, non-state actors, esp. Global Civil Society, began to account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global platform during the de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which play multiple roles in Glob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takes the"Inter-Embeddedness" structure of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which will show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about the overlapped issues,interrelated mechanisms, and the interactive actors. It tries to depict the possible directions and changing content of Glob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the trend and the possible approach of China's involvement of Global Governance.

s

Case-Studies of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MAO Weizhun (12)

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政治與管理學系博士生

J. Hoffmann, eds., Contending Perspectives on Global Governance: Coherence, Contestation and World Order, pp. 213-228.

408期, 第76-78頁。

術效應”是指伴隨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發展,貿易可以推動溫室氣體減排技術跨國界流通。Tamiotti, et al.,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WTO-UNEP Report。

Perspective on Climate Mainstreaming in World Politics".

猜你喜歡
機制
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機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三項機制”為追趕超越蓄力
當代陜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1:00
丹鳳“四個強化”從嚴落實“三項機制”
當代陜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33
保留和突破:TPP協定ISDS機制中的平衡
定向培養 還需完善安置機制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8:08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中國衛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氫氣對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的可能機制
注重機制的相互配合
中國衛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2
打基礎 抓機制 顯成效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在线三级|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激情午夜婷婷|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亚洲人成网址|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性精品|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日韩视频免费|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国产白浆在线| 国产青青草视频| 天天摸夜夜操|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色综合激情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成人|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亚洲最大综合网|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色网在线视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自拍偷拍欧美|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最新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欧美不卡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青青草欧美|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在线a网站|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亚洲美女操| 亚洲—日韩aV在线| 波多野结衣二区| 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天天综合网在线|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无码在线激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