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娜
摘要:“蟻族”是指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該群體高智、弱小、聚居。該文從“蟻族”的定義入手,透過北京“蟻族”生存的現狀,分析形成這種現狀的背后的原因,并進而針對如何改善“蟻族”現狀提出對策和建議。希望能引起社會各界對“蟻族”的關注,讓社會上更多的人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從根本上解決“蟻族”問題。
關鍵詞:“蟻族”、現狀、原因、對策。
2010年以來,隨著北大博士后廉思的《蟻族》一書的暢銷,“蟻族”這個詞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成了人們的熱門話題。到底“蟻族”的成因是什么以及怎樣改善他們的生活現狀?對此,社會人士非常關注,希望能夠通過一定途徑使“蟻族”現象得以改善。
一、我國“蟻族”的界定。
“蟻族”一詞指的是中國的一個弱勢群體--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主要是指20-30歲之間,剛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在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這樣的地方打工;收入較低,月收入在2000左右;居住在條件比較差、空間比較小的城鄉結合部,人均居住面積不超10平方米,逐漸形成一個聚居區域。因這些“80后”大學畢業生群體具有諸多同螞蟻類似的特點,如高智商、群居態、個體弱小等,而被冠以“蟻族”之名。
二、北京“蟻族”生活現狀
北京的“蟻族”聚居地很多,其中,唐家嶺曾經是典型的“蟻族”聚居地,迫于國內和國外媒體的壓力,唐家嶺現在已經拆除了原有的房屋,正在建設公租房。除了唐家嶺,北京北五環邊上還有一個很大的“蟻族”聚居地—肖家河。筆者通過實地考察肖家河的“蟻族”們, 對北京“蟻族”們的生活、工作,精神和心理都有了更進一步清楚的了解。
1. 生活方面
“蟻族”們的居住條件比較差,一般都住在城鄉結合部,房子6到10平不等,月租300—600元,每天上下班都要擠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村子里,街道兩旁是2--5層不等的簡易樓房;私人垃圾堆積成山;整日拆房子、蓋房子的施工聲不絕于耳;出租信息隨處可見;公共廁所臭氣熏天;道路泥濘不堪……盡管生活的環境很不好,但是也有優勢,如交通便捷,公交路線四通八達;生活成本較低,房租便宜;吃飯方便,路邊散布著各種小吃,麻辣燙、拉面、炒餅、煎餅果子……還有一些各種風味的小餐館,如蘭州拉面、成都小吃等。
2.工作方面
“蟻族”們懷揣大學畢業文憑,但所就職的崗位卻是生存型的,例如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廣告營銷、餐飲服務等,其中的知識和技術含量不高,工作不穩定,收入較低,僅夠維持最低生活保障。
3.精神方面
在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下,“蟻族”群體表現出自卑、敏感,在婚姻和戀愛的問題上受的挫折也比同齡人多,普遍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共同生活的空間越局促,互相之間的影響就越強列,也就越來越容易發生極端的行為。
四、“蟻族”產生的原因。
之所以會產生“蟻族”現象,其背后有著復雜而多重的原因,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微觀原因和宏觀原因。
(一)、微觀原因
1.從“蟻族”大學生自身方面來說,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就業觀念的狹隘。他們大多來自農村和小城鎮,家庭收入較低,通過高考考入北京的大學,自認為是天之驕子,如果到貧窮落后的地方工作,不僅丟臉,而且大材小用,而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多,月薪也比較高,發展的潛力巨大。況且絕大多數“蟻族”家境貧寒,沒有社會關系可利用,如果回到原籍,恐怕連工作都難找。“寧要北京一張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扎根在人們的頭腦中。
2.從父母方面來說,主要是父母對子女的期待,致使“蟻族”留守在大城市。家長愿意省吃儉用花費昂貴的學費讓孩子到北京求學,希望通過這樣的途徑改變孩子的命運和完成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能讓孩子過上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我的孩子在北京工作”、“我的孩子是北京人了”,這樣簡單的話語背后,包含著父母對孩子無比的自豪和對自己辛苦付出的肯定。
(二)、社會原因。
1.城鄉割裂的二元社會結構。
城鄉二元結構是“蟻族”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城鄉之間的差距逐步擴大,農村的經濟發展很慢,各種設施不完善,允許大學生發展的條件不多。相反,大城市的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尤其是北京,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魅力和吸引力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是巨大的。除了經濟上的差距以外,城鄉之間在教育、醫療、社保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都存在明顯差距。來自農村或小城鎮的“蟻族”,對這種過大的城鄉差距感觸很深,理所當然地希望畢業后能留在大城市。
2.高考擴招凸顯供求矛盾。
“蟻族”是我國自1999年高考擴招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轉變為大眾化的必然結果。“蟻族”的形成始于2003年我國首批擴招的大學畢業生,此后,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2004年為280萬, 2007年為485萬,到2008年達到599萬人,201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660萬人。據教育部《201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310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6.5%。這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傳統的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蟻族”的大量存在再次表明,由于擴招,大學生就業市場凸顯供求矛盾。
3. 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差異。
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差異是形成“蟻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與發展,社會對于應聘者的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我國高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模式并沒有根據實際情況改變,還是沿襲過去的傳統教育模式,在招生計劃、專業結構和教學內容方面很多都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的大學畢業生一般知識面相對狹窄,實踐經驗不夠,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較差, 因此社會上一些需要能力強者的崗位無人能勝任,造成崗位空缺,同時一些普通的崗位卻很多人去競爭一個。
4.相關法律的缺失,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國家法律、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蟻族”生存現狀的制度原因。大多數“蟻族”的用人單位都沒有為他們簽訂勞動合同和辦理社保,這正是由于缺乏法律實施的監督體系造成的,而弱勢“蟻族”因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也不得不接受這不合理的待遇。其次,現行的戶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蟻族”們的發展,之所以絕大多數“蟻族”從事保險推銷、餐飲服務、電子器材銷售等低收入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戶籍的制約。大多數的“蟻族”都是外來畢業生,沒有北京戶口,而北京相對穩定的國企、事業單位等都以本地戶籍為就業必要條件,限制外來人員就業。再次,盡管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正在不斷完善,其覆蓋面也在不斷擴大,但是像“蟻族”這樣一個存在于大城市的群體,還并沒有完全被納入社會保障系統,他們置身于北京,卻又不屬于北京。
六、改善“蟻族”現狀的對策與建議。
1. 改善“蟻族”境遇,需要政府的幫助。
由于經濟條件所限,很多大學畢業生只能居住在條件較差的“城中村”。政府應該根據實情,為他們提供像廉租房一樣價格低廉,治安、生活設施良好,管理規范的居住場所。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大學畢業生安居樂業,也是保民生的具體體現。此外,目前北京一些用人單位有就業歧視,把外來應聘人員拒之門外。一些壟斷行業如石油、電力、電信等,從不向社會公開招聘。“蟻族”沒有公平的求職機會,所以政府有責任為這個群體創造一個機會平等的就業環境。再者,大部分“蟻族”收入水平偏低,僅能維持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一旦生病就會增加生活成本,入不敷出。政府還應制定相關政策,著力提高“蟻族”的收入,建立和完善城市“蟻族”社會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