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請少些功利》
(2011年第49期)
有專家把目前中國紀錄片市場的困窘歸咎于低端制作與無效傳播的惡性循環,認為比較明顯的問題是觀眾并不對紀錄片感冒,他們更愿意在影院中欣賞有劇情的虛構電影,而不是記錄現實的電影作品,中國觀眾還沒有培養起看紀錄片的意識,這需要時間和環境的積淀。這也許有道理,但肯定不是全部。
我查閱了幾部紀錄片的主要內容,發現不少紀錄片大多屬于“宏大敘事”,或者滿足觀眾獵奇心理的歷史或者風景娛樂片之類,貼近現實的作品太少,而且也不是公眾最關注的話題。
以我對“紀錄片”的理解,紀錄片應該是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不管是對歷史的挖掘、反思,不管是對文化、文明的探討,還是對人類生存的關照,還是對現實社會當下生活的深入觀察,作為紀錄片,要讓觀眾有新鮮感,要給觀眾親切感,要讓觀眾感覺得到影片對觀眾的關注,觀眾才可能產生買你票的意愿。然而,如今的中國紀錄片也許看上去很新鮮,但跟觀眾,跟這個社會的大多數,關系顯然不夠密切,親和力欠得多。
很多中國紀錄片還犯了一個很時髦的毛病,也沾染了當前電影界的一些習氣,好大喜功,大手筆大制作大題材大氣魄,叫人覺得能拍出這樣“大”的紀錄片就是一項成就,很值得驕傲似的。
如果中國紀錄片繼續不接地氣還自以為是,鉆牛角尖般的照舊圍繞“大”字做文章,無視當下現實社會生活,無視公眾的生存處境,不能勇敢面對現實,不敢為公眾利益發聲,這樣的紀錄片就無法找到足夠撐得起場面的觀眾,談什么票房基本就是一個笑話。
河南 馬長軍
(對本刊刊登的任何文章有批評或建議,請致信xmletter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