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今天的紙質出版,正走在瓶頸之中,讓許多出版社(出版公司)、圖書編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與困惑。電腦、手機、閱讀器等的出現,打破了紙質書一統天下的局面,電子書閱讀將成為今后閱讀消費的主體消費模式,數字出版是未來出版發展的趨勢。在美國,已出現亞馬遜的自助出版工具Kindle Direct Publishing,任何人只要將Word、TXT或者HTML文件上傳,標明作者、編輯、目錄等基本信息,就可以在10分鐘內出版一本電子書。很少有人能像俞曉群一樣,去思考張元濟、王云五、葉圣陶們如何撐起20世紀初的中國出版,洞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文化生活出版社和三聯書店等的成功。這些從張元濟到陳原的出版前輩,在內憂外患的狹縫里,艱難地將出版做大做強,最終燎原了新中國成立后60余年的輝煌和榮光。
俞曉群寫這11位有思想、有抱負的宿賢,雖都只兩三千字,卻把他們從業出版的堅持和選擇,認真和無畏,睿智和艱辛,都作了恰到好處且要言不煩的表現。把他們最精彩、最執著和最容易感動人的一面,真實地進行敘述和評判。
清末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張元濟,早年進入商務印書館,積極策劃本土新書、教材,或請人編譯外版書,開啟了他介紹西方學術的偉業。今日商務版西方學術名著系列,可謂國內一面光彩熠熠的大纛,無疑是肇源和得益于張的仁懷和遠見。他為了推出此類純學術著作,敢于犧牲商業利益,遷就高校名家,甚至在自己不拿厚酬的情勢下,高薪延請鄺富灼、陳獨秀、王云五來館工作,聚集了陳云、郭沫若、黃炎培、馬敘倫等“跨時代的才俊”,還培育了三位總理級的人物。張是一個敢創天下之先的勇者。我們今日仍在使用的《辭源》、《四部叢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均賴其編撰、編印的襄贊之功。
大作家葉圣陶自謙編輯為第一職業,而其編輯工作為讀者奉獻了許多好書、好雜志,更為中國文壇發現了巴金、丁玲、施蟄存、戴望舒等著名作家。俞曉群不但精要凸顯了葉對出版事業的熱愛,且將其在60年編輯工作之余,寫出優秀的小說、精彩的童話,作了簡析。他對葉窮盡一生編寫、編輯教育類圖書,表達了由衷的敬意,葉是讓他“親近一生的文化老人”。那一冊不厚的《葉圣陶童話選》,曾讓他兄妹幾個不約而同地在封面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和學號,更在后來發現他的兒子,也把自己的姓名和學號,工工整整地寫在了上面。
被俞曉群視為“文化理想主義的出版典范”的巴金,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長達14年之久,他一直堅持出版嚴肅的文藝著作,在吸收名家加盟的同時側重發現和培養新人處女作,打破門派、地域、潮流等限制地向五湖四海遴選作者……他不從出版社拿取分文報酬,卻積極策劃、組稿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文學叢書叢刊,出版了茅盾、鄭振鐸、沈從文、張天翼等名家的新作,更使艾蕪、曹禺、卞之琳、臧克家等一大批新人嶄露頭角。魯迅不但把自己的《故事新編》交給了他,而且為他組來了蕭軍的書稿。
張中行是建國后從教育單位轉行到出版社的編輯家。他的出版人生,險些被他自1980年代發力寫出的諸多文章盛名所掩映。俞曉群從張獨特的文體、風格出發,感嘆于他編輯認真、致力殷勤的編輯作風,感受到其句子短、語言白且不喜用成語、詩詞、名言、空話、套話的自然曉暢,感知了葉圣陶掌管人民教育出版社時審稿極嚴,卻對張的稿子“不看照發”的背后魅力。
俞曉群對于前輩們的編輯學識、出版風采,是懷著一種崇敬而理性的心性來景仰的。鄒韜奮為了自由出版不懼威權的精神,胡愈之從練習生成長為開國出版總署署長的傳奇,呂叔湘在20封書信中傾談對《讀書》的關注,以及編輯型學者周振甫對毛澤東詩詞錯字的糾誤、紅色出版家陳翰伯十余本文稿被友人無奈付之一炬的遺憾、出版通才陳原讀字典對抗姚文元批判的堅忍……都被俞寫出了耐人尋味的韻致。
從張元濟到陳原的現當代中國標志性的出版家,都是我們今天做好出版、服務讀者的典范和榜樣,是不能被我們遺忘的文化傳統。那一種堅毅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們,哪怕遭受不可想象的經濟困擾、政治厄運、疾病折磨,也都在掙扎中堅守,做出好書刊,為中國出版史、文化史和思想史,提供了豐富又多元的內容。他們沒有生發迷離和茫然,感傷和蒼涼,而是堅忍地成為了后來人不得不仰望的偉岸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