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

現在90后都出來混了,而且混得老有腔調的,那大家還有什么可說的呢?但想想有陳逸飛這個帶頭大哥的作品擺在這里,就去看了一眼。這個畫展就叫《我們這一代——40后上海油畫家藝術文獻展》。40后,正宗老古董啦。不過,中國的老百姓對老一代藝術家還是非常買賬的。老,說明你在江湖上混的時間長,資深,經驗豐富,人脈關系錯綜復雜,當年上海出了個百歲老人書法家蘇局仙,大家都去求他的字,后來又出了個百歲畫家朱屺瞻,大家也爭相收藏他的畫。現在書法家年齡最大的是高式熊,離“百歲壽星”只剩幾毫米了,每次筆會,數他風頭最健。
這個畫展在浦東成山路216號的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創意推廣中心博覽館舉辦,展出30位油畫家的作品130多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思想大解放,藝術大探索,畫家大鼓勁,作品大豐收,現在想想都會熱淚盈眶。而上海這座城市,更是國際上各種藝術思潮大碰撞的大平臺,由此形成了一個富有創造精神的油畫家群落,產生了一大批足以彪炳中國美術史冊的作品,比如陳逸飛的《黃河頌》,陳逸飛和魏景山合作的《開路先鋒》、《占領總統府》,湯沐黎的《針刺麻醉》,徐文華的《晨》、邱瑞敏的《戰火青春》……這些跳動著時代脈搏的經典作品,記錄著歷史的腳印,已經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與社會的精神財富。
今天,40后畫家聚集起來,向一個時代揮別,也向一個新時代致敬。他們的頭發花白了,當年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豪氣、英氣、傲氣似乎消褪了,剩下的只有老而彌堅的意志,靈敏不減當年的藝術敏感與多少有點黯然的理想。但是,他們依然是一個強大,不可摧毀的文化方陣:王劼音、盧象太、魏景山、賴禮庠、方世聰、徐文華、丁榮魁、吳健、蔣昌一、夏葆元、趙渭涼、金紀發、查國鈞、邵隆海、邱瑞敏、石奇人、任麗君、湯沐黎、黃英浩……還有一批緊追其后的50后:周長江、夏予冰、許明耀、陳逸鳴、劉柏榮等。不管是本土派還是海歸派,他們都守護并堅持著揮之不去的理想主義情懷,建構起充滿海派文化精神的繪畫語言與圖式,作品既依托于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又突顯出藝術家自身吸納東西文化所形成的審美情趣。陳丹青是從上海走出去的,曾被陳逸飛稱為“小鬼”,這一次“小鬼”出于對老前輩的尊重沒有參展,但寫了一篇充滿真情的文章放在《我們這一代——40后上海油畫家藝術文獻集》大型畫冊里。
這本畫冊也極具文獻價值,書中披露了鮮為人知的《占領總統府》、《開路先鋒》、《劉胡蘭》、《黃河頌》、《金訓華》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創作背后的故事,還有當時作為美術創作中心之一的《解放日報》、《文匯報》的創作活動情況,還記錄了陳逸飛、魏景山、夏葆元、陳丹青、王永強、汪鐵等人參與并發起的所謂“素描運動”,最讓我動情的應該是油畫家們對藝術的追求和他們之間的友情。
40后畫家已是爺叔、伯伯、阿姨了,但永遠是我們的榜樣,他們對藝術無比真誠,而且在清貧的生活條件下也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他們創作是出于內心的表達,未曾想過拿到市場上賣,或進行炒作,當時也不具備這個條件與氣候,所以許多作品都流失了,甚至不知去向。今天在文化大發展的形勢下,硬件條件很好的美術館一個個興建起來,向他們征集作品,卻拿不出了。這是畫展的尷尬,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建檔存庫陳列等操作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