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溥
時值歲末,當暢想未來,公開談論“回到原點”,似乎頗不合時宜。然而,就在本周,上證指數確實回到了十年前的起點。不得不說,這是個很有象征意味的結果。在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個監管部門換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的背景下,作為經濟境況和投資心態風向標的股票市場竟然表現出熊冠全球的架勢,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筆者以為,股市有今天的結果絕非偶然。其中或許暗示市場信心已跌至十年前的低水平。那么,何以我國經濟總量不斷躍升,但人們的信心并未水漲船高呢?最可能的答案是,人所共知的問題在增長中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就是結構調整并無起色。
增長和結構孰重孰輕,本來沒有大爭議,前者向來需要為后者讓路。畢竟,所謂“增長”從來只有指標上升的意思,和“發展”并非同義語詞。反倒是后者包含了“增長”從不具備的要件——結構調整。這本來是常識,但過去十年,我們卻為這常識交了不菲的學費。
學費之不菲,包含多個方面。一是消耗資金數額巨大,2008年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中央政府即從“保增長”出發,釋出“四萬億”這一刺激計劃。這一數字與身處危機漩渦的美國應急財政預案相比,與后來再陷歐債危機的歐洲金融穩定基金規模相比,都是天量。何況,這還僅是中央政府提出的計劃,計入地方配套資金,總體當可再翻一番。這近十萬億元的資金大部分投入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領域,其中絕大部分并沒有相應轉化為生產力。說到底,只是大量沒車跑的路和橋,以及大量沒人住的房子。
二是虛擬經濟部門過度膨脹。投資資金經由信貸管道傾瀉,直接投入政府主導或控制的建設領域,遮蓋了外貿的快速回落和消費的長期弱勢,總體的增長一時當然無虞,各級政府賬面也似乎變得好看許多??上У氖牵黄诙恋呢泿藕榱髯寗倓傞_始的房地產調控功虧一簣,稍顯疲軟的各地房價登時反轉。在天量投資和巨額利潤的刺激之下,大量實業企業,甚至包括中國石化等現金流豐沛的大型壟斷企業,都爭相將資金投入房地產領域,試圖博取超額利潤,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虛擬經濟部門泡沫日益膨脹。如此一來,實體經濟的資本持續流出,無人再做實業;房地產泡沫居高不下,多數人將混套房子當作人生目標。
三是消費價格高漲形成通脹。隨著實體經濟部門的生產力低迷,越來越多的資金聚集于非生產性的虛擬經濟部門。這部分資金無處可去,開始人為炒作各種商品,從姜你軍、蒜你狠到豆你玩,直至米面油全面上漲?,F在回頭看去,股市倒是回到十年的起點,可是我們周圍已經很難找到十年不漲的商品。從貨幣主義的角度看,在紙幣經濟時代,當實體經濟無法吸收過量貨幣,則勢必形成過多貨幣追逐有限商品,導致全面通貨膨脹的結果。如同一個虛火上升的人,全身臟器冰涼,卻只有頭臉手燒得燙人。這顯然是極不正常的現象。近年來的通脹高企也是經濟現象在提醒我們:政策急需調整,增速需要降低,沒有結構調整,就難有又好又快、再上臺階。
為解決問題,需要穿透現象解決核心矛盾。票子發多了就緊縮貨幣,物價上漲了就去降低流通環節稅費,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吧厢t治未病”,講的是政策要有預調預判能力,既要避免超調,又要針對經濟結構不合理這個核心矛盾。
盡管中國已擁有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總量,但我們借以推動增長的卻還是出口和投資,所依賴的無非是外部貿易需求和內部投資需求??v觀世界所有發達國家,無不是以內需消費為重要的成長動力,通過個人消費、居民就業、家庭收入,搭建國內經濟的收支循環系統,藉此實現“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為人民共享”。
近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試圖再次回應這一問題。從會議精神看,盡管穩增長排在第一位,但“控物價和調結構”緊隨其后,凸顯對增長速度的強調已有保留。同時,不僅將“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內容,而且強調“努力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以此豐富了“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作為主導方向的政策內容。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以上種種提法都不新鮮。早在200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曾定調要“擴大內需”。十年之后,內需仍然不振,經濟結構仍在原點打轉。但愿,這一次不要再次出現曾有過的誤判與失誤。(作者為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