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3日是廣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長、廣西壯學學會原會長、《廣西民族研究》原主編、我國著名壯學專家覃乃昌先生逝世一周年。本期特別刊發紀念覃乃昌先生《不朽的業績 永恒的紀念》一文,追憶覃乃昌先生為創建廣西壯學學會,推動壯學發展,提升《廣西民族研究》質量做出的突出貢獻和砥柱作用,贊頌他熱愛民族研究事業、勤奮鉆研、甘于奉獻、樂于助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和卓著的學術建樹,表達壯學同仁對他的深切懷念。
廣西團結和諧的民族關系,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贊揚。關于廣西“四個模范”形成的原因及其經驗,是廣西民族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覃彩鑾《廣西民族團結的基本經驗及其原因》一文,站在全國民族關系的大背景下,十五個方面總結和闡述了廣西民族團結的經驗,深度分析了廣西民族團結和“四個模范”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見解。朱玉福《中國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政策實踐程度評價及思考》一文,在對10年來國家實施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政策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對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政策的實踐程度進行了總體評價,認為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還面臨著許多亟待完善的問題,對今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提出對策性建議。王傳發《我國少數民族優惠性差別待遇與反向歧視分析》,認為國家有關部門可通過制度設計、法制供給和政策支持等,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實行優惠性差別待遇,更好地促進民族地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穩定發展。
馬威《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的民族學——論林耀華先生的學科建設思想》,介紹了林耀華先生作為我國一位著名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專家,一直重視民族學的學科建設,對民族學學科的性質和特點、中國民族學的發展方向、學科人才培養、學術素養和學風、田野工作方法等作了系統闡述,對建設中國特色民族學具有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民族生態學是國際上一門新興學科,并且已為我國學者所關注、借鑒和應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付廣華《民族生態學在中國的發展》,回顧和分析了民族生態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和現狀,認為當前在民族生態學發展過程中,存在國外學術論著譯介力度不夠、跨學科交流少、學術欠規范等問題,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肯定了我國民族植物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國際上已產生了較大影響,并且在這一學科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當前,我國現代化和城鎮化正快速發展,城中村及其文化空間的嬗變、族群傳統調適及其重構等問題,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引起了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儲冬愛《社會變遷中的節慶、信仰與族群傳統重構》一文,以廣州市郊珠村為個案,以“扒龍舟”習俗為切入點,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揭示其端午節俗的基本內涵、傳統與變遷的歷程,分析了隱含于其中的村民族群傳統的文化心態在都市文化的沖擊下的自我抉擇、重構與適應。這一研究成果對于我國城中村的社會、節慶、習俗的變遷和族群傳統的重構具有代表性及啟示作用。
壯族始祖布洛陀信仰及重構問題,是近年來我國壯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關注。和曉蓉《心靈傳統視角下壯族布洛陀信仰的當代重構及意義》,認為當代壯族布洛陀信仰的重構,在其世俗化建構的表象下,其重構、復興、重釋、變異等過程都是在心靈傳承機制的整合作用下進行的。因此,布洛陀信仰的重構,對后現代語境中民族傳統信仰的復興與重構、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理論與實踐,都具有啟示和典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