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予東
【教學設想】
楊絳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文中的老王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善良之人,而我們從作者對老王的態(tài)度上也分明感受到她的善良,可是作者認為自己每當想到老王時,就覺心上不安,后來衍成內心的愧怍。不安源于愧怍,愧怍又是因何而起呢?教參認為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改善他們的處境,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自己對老王的關愛不夠,所以感受到了愧怍。但是聯(lián)系相關資料和文中楊絳先生的隱忍表達,我們覺得她和家人在文革時期受到了種種迫害,在精神的受難和物質的短缺間,前者的不幸更為深刻。由此我們覺得對楊絳先生的愧怍有再審視的必要,這不但關乎老王其人的道德之境在特殊社會中存在意義的冷靜思索而且還關聯(lián)這對楊絳先生的深入認識。基于此,教學上做了如下的設計。
【教學目標】
1.感受細節(jié)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2.通過探究人物描寫把握形象特征,解讀關鍵語句所傳達的豐富內涵。
3.感受老王道德自覺的意義,品讀楊絳自省精神和擔當意識,體味她宗教式的悲憫博愛情懷。
重點:通過細節(jié)感受老王形象,解讀他內心渴望。
難點:文章最后一句的深入理解。
【教學過程】
一、觀照稱謂,體認差異
大家在生活中可能會聽到這樣的稱呼,比如喊一個姓王的人為“老王”,稱另一個人姓王的人為“王老”,比較一下這兩個稱呼所傳遞的差異。
二、整體感知,自主解讀
1.我們知道文章以“老王”為題,也就是作者所寫的對象是一個普通人。那么作者在這篇和普通人有關的文章里所要表達的情感是怎樣的呢?
明確: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2.理解老王這個不幸者的不幸。
明確:無組織歸宿,無親人,無依靠,身體殘疾,被惡意揣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家。
3.不幸者對楊絳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結合課文內容和對人物的描寫說說自己的理解。可以以這樣的句式為例:我覺得老王是一個 人,我是從 知道的。
明確:善良,淳樸,厚道,送冰,送錢先生去醫(yī)院看病不要錢,臨離開人世前給作者送雞蛋香油等。
三、深入解讀,合作探究
1.“我”是怎樣對待老王的?從文本所敘寫的內容里去體察,從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常坐他的車以照顧老王慘淡的生意,對別人傳播的和老王有關的惡意流言深覺不幸,女兒送魚肝油給老王,送錢給老王等等。楊絳先生也是一個善良的人。
2.從作者對老王的態(tài)度中可以明確她是善良的一個人,我們很難感受到楊絳做了什么對不住老王的事情,可是作者在文章結尾處為什么有“愧怍”之意呢?試著從文本出發(fā)談談自己的理解。
提醒:可以從作者當時所面臨的諸多和老王一樣以登三輪為生的人與老王的比對中感知,還有可以從自己不敢乘坐三輪的隱性表達處深刻理解,聯(lián)系時代背景(在文中有內容可以支撐),還可以從老王最后一次拿著香油和雞蛋到楊絳家時,作者對他的外貌、語言這些細節(jié)處來感受老王內心真正的需要和所得之間的差距原因上去探究。
明確理解:老王在黑白顛倒、人人自危,尤其是對于像我們這樣的知識分子沒有任何的惡意,從來沒有覺得我們是好欺負的主兒,他啞著嗓子悄悄的一問“你還有錢嗎?”表現(xiàn)出了悲天憫人的品格和質樸道德情懷。而這完全出自樸素的道德自覺和堅守,對道德崩塌的社會有著無可估量的意義。讓“我”感受到了震撼也看到了希望,更催生了楊絳先生的清醒和自覺,自我批判——“愧怍”也就由此而來了。
老王臨終前對楊絳先生傾其所有和自己所得之間是不平等的。老王反復聲稱的不要錢,無不傳遞出他的內心是別有渴望的,聯(lián)系前文對他孤苦身世遭遇的介紹,我們可以觸摸到老王需要的是親情,是依靠,是希望楊絳能把他當作親人一樣的看待,而這深度的內心渴望卻沒有完全被楊絳洞悉體察。這樣的解讀來源,我們可以從楊絳在看到老王時的驚不擇言的客氣話中以及后來的害怕得糊涂了的內心獨語中感受到。這些內容無不彰顯出自己和老王之間在心靈交往上是存在些許距離的。這距離的存在提醒著楊絳越過時間的磨洗后,自己對老王所做是虧欠的,因為虧欠而生出了愧怍之感。
3.楊絳說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她是幸運的嗎?
明確:補充資料(PPT資料顯示),女兒的丈夫被迫害死,自己和丈夫被下放到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勞動改造。
在是非不分的文革時期,知識分子的自由、信仰、親情、尊嚴被剝奪被損害。拓展相關資料,老舍在此時期投湖自盡,翻譯家傅雷被逼上吊,學者胡風精神失常,沈從文被迫放下筆桿拿掃把去掃女廁所等。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時代的癲狂。由此我們深味這樣的遭遇對楊絳先生而言簡直是精神的煉獄。這樣的人生際遇和老王物質上的短缺——這樣的待遇相比確實是更深的不幸。
4.她明明是一個不幸者,為什么要說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呢?
首先讓我們比較一下:原文中的“一個多吃多占的人”和修改后“一個幸運的人”之間在表意方面的區(qū)別。以及“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中所傳遞出的語言內涵。
明確:楊絳先生將一己的生活經驗推廣到一切人的生存體驗,并在跟不幸者的對比中懷著對整個社會道德狀態(tài)的憂慮和批判,清醒而自覺地進行自我批判和反思,然后傳達出某種準宗教式的體認。愧怍感的誕生絕對不是前面虧欠感的簡單重復,它已經歷了充分的時光醞釀,包含了足夠多的相關世相的體驗,升華到了一個新的情感境界。佛經里講:任何人與一切眾生都有同體關系,一切眾生是我父母,視眾生如一子。于是有這樣覺悟的人就會生出無限慈悲之心,毅然以個體生命去擔當人世的欠缺,以自己個體的孤苦和受難向世人呈現(xiàn)圣愛。楊絳先生在別人輕易釋懷處始終無法釋懷,并從虧欠修煉成愧怍這樣的宗教情懷讓我們看到一個無辜生命體對一切生命欠然狀態(tài)的全力擔荷。
5.胡河清《楊絳論》中這樣評價她(PPT展示):在當代中國文學中,文章家能兼具對于蕓蕓眾生感情領域測度之深細與對于東方道境體認之高深者,實在是少有能逾楊絳先生的。
四、拓展延伸,抒發(fā)感懷
關聯(lián)生活談談我們自己身邊的老王們,自己曾經是懷著怎樣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對待他們的,現(xiàn)在重新?lián)焓盎仡櫍约河謱⒃鯓訉徱曌晕液退麄兊拇嬖冢伎嘉覀冊撛鯓尤リP照他們。帶著一份自覺和清醒走近生活,體察人生,感受況味。
【教學反思】
經過實際的教學,感到學生的思考隨著老師的問題設計而走向了深入,擯棄了那些平滑的表面的認知,在文本細處尋找,在別人的思考中聆聽并開拓自我對問題的深刻解讀。這次教學使自己更加堅信我們的語文學習不是要告訴學生已經知道或者一覽就知的東西,而是要開啟他們的思維,使學生的精神走向豐盈。對話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并非告訴后人存在什么或必會存在什么,而是要曉諭他們如何讓精神充盈人生,如何與你相遇。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荔港學校)